摄影师不是个好行当,为了一瞬间的感动,负重出发,不是左等右等,就是急急忙忙。在向观者呈现美的时候,你们往往最容易被遗忘。向摄影师们致敬!
关于拍摄
摄影难就难在它太简单了,简单到谁都可以参与。我在这儿给大家讲摄影,还是有些诚惶诚恐的,从术谈道,需要大量的拍摄实践,我不是那种精进的人。我从90年代末的凤凰牌胶片相机起步,那时的网络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摄影书对于还没有开始赚钱的我来说,是很大的一笔开销,但是新华书店是个好去处,在一座三线城市新华书店的摄影专柜,我近乎一头饿极了的牛闯进菜园子一样,囫囵吞枣的扫完来了那一面墙。真要感谢那段买不起摄影书的日子,因为都是朝新华书店借的,出不得门,所以我都读完了,反倒是现在买下一本摄影随笔,有时还忘了去翻它。
美,就在那里,无时无处的存在着,摄影师你在哪里?美景就在你的眼前,而大部分人都只愿咔嚓眼前的,摄影师你愿不愿意爬上一个山头,跨过一条河流,从另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来拍摄呢?晨光、晚霞、星空再等你,摄影师你愿意牺牲掉睡眠的时间吗?所以,我总是在心里向那些手拿定焦头的摄影师们致敬,由于不能变焦,还要保证最好的画质,取景的时候远的拉不进来、近的框不下去,摄影师只得靠两条腿去构图。
关于器材
其实,这个是最不重要的,因为最重要的是镜头后面的那个头。在各种玩乐圈里,我一直秉持着发热不发烧的态度。摄影更是如此,器材能够承受得起,当然是越好的器材对创作越相得益彰;如果还有更需要花钱的地方,那就要考虑器材的性价比和适用性。这其实是个伪命题,王石如果玩摄影,我想器材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好的摄影师拿手机也能出大片,你上哪儿说理去呢。还有些人坚持着在玩胶片机,尽管现在绝大部分的图片社都不能直接冲印胶片,需要电分以后再输出,如此的不嫌麻烦,这是一种情怀,对于有情怀的事情,我总是不太好去评判。我发誓我不是个装备控,只对有体验的事情谈体会,对于手头现有的佳能50D、索尼A7r,足够我去鼓捣了。当然,还要算上我64G的小米4,它是我御用的备用相机,一个电话都不用它来打。不得不替小米做个广告,碍于单反的笨重,小米手机给我带来了很好的摄影体验,在复杂光环境下的冗余度是苹果、华为和三星手机比不上的。会有人说苹果的显示屏幕好,对,屏幕好不意味着拍的好,这是两个问题。
关于摄影观
每个人都有一个美丽角,世界亦是如此。明星大腕们在镜头前娴熟的展示着自己的美丽角,这是经过训练的;世界的美,就需要去观察和发现,也可以叫做培养一双摄影眼。有些人天生禀赋,有些人通过后天的训练也能练就一双敏感的摄影眼。总之,发现美,不仅心中有美感,还需要后天的训练去提升。画面之外的功夫,文学、历史、哲学的积淀如果能够表达在摄影作品上,那就不仅仅只是在所见即所得的记录,可以称之为创作。创作就是在搭桥,和写作、绘画、谱曲一样,把你的想法、灵感输出到作品当中,做到画里有话,最后形成一种独特的画面语言,成就你的个人风格。
关于后期
前期是爹,后期是妈,生娃要靠他们俩。即便是在胶片机的年代里,光靠拍摄也是不行的,也需要后期暗房的调校和再加工,只不过现在前期、后期都数字化了。好的音乐想要在喇叭里呈现出近似现场乐队的效果,需要音源、功放配置、音箱摆位、线材选择、听乐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乎于是再创作,这叫回放。和音响之道同理,一张美景,要想从眼睛看到的感觉移植到图片里,同样需要后期的处理。相机、镜头的冗余度远远要低于人眼晶状体,晶状体也只是负责记录而已,还得通过视神经的传递,在脑部进行处理,然后通过感觉神经反馈。我们都知道,中庸的正确曝光是以17%度的中性灰为标准的,高对比度、大光比的图片风格除外,但这个是基准不能丢。说道冗余度,镜头没有人眼宽容,非黑即白是它的特点,容把极黑、极白部分的细节丢掉,或者说是它不具备感知这部分细节的能力。所以我提倡大家多用raw格式记录,raw格式不能直接出图,是一种数据文件,嗯,叫它数字负片再好不过了,后期把这些丢掉的细节再找回来,还原眼中所见的美,所以说后期是必不可少的。说了这么多,如果不是美术编辑和UI设计,我不赞同对摄影图片的进行过多的后期处理,能够做到还原,还能有一些艺术提升就可以了。
天地视万物为刍狗,刍狗当万物为有灵。记录不记录、表达不表达,天地就在那里,如果个性化的你能够呈现不一样的感动给观者,为什么不拿起相机和手机开始练习呢,留下些感动,去照亮那和过去一半漆黑的未来吧,起码也温暖了自己。
这些就是摄影带给我的一些启示:天空一无所有,我却怅然仰望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