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三颗糖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今天我们再来温习其中的妙处所在。
陶行知先生有一天看见学校里有孩子打架,他说别打了,别打了,分开。分开以后,就跟那个大孩子讲,说你去我的办公室等我,被校长叫到办公室了,都吓死了,然后大孩子站那儿等着。
陶行知进来一看,大孩子站在那儿。他拿一颗糖,说给你颗糖。孩子说为什么?说奖励你,我让你到办公室来等我,你就来等我,说明你心中有我这个校长,懂得尊敬师长,很好,拿着。拿着一颗糖,然后那孩子说谢谢校长。然后校长接着又奖励了一颗糖。
为什么?说我刚刚去调查了一下,你为什么打那个小家伙呢?因为他欺负女同学。所以,你这个行为叫见义勇为。见义勇为值得奖励,来,拿着这颗糖。
然后那孩子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我不应该动手打同学,校长我错了,我太急了,我下次再也不打了。特别好,来,再来一颗糖。
为什么?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改了就好。所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行了,去上课吧。
陶行知先生用这三颗糖,帮助孩子塑造了哪三个行为呢?第一个行为叫作尊敬师长,第二个行为叫作见义勇为,第三个行为叫作知错能改。请注意,这是价值观层面最重要的东西。像陶行知先生的伟大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在孩子已经明显做错事的时候,依然能够发现其背后的亮点,去塑造他的行为,这就是伟大的教育家。
有位老师也写了自己给学生三颗糖的故事,我们再来品味一下。:
有个学生没有请假就呆在家里没来上课。这位老师给孩子的妈妈、奶奶、前任班主任都打了电话,几番周折得到的理由是奶奶身体不好,他想在家陪奶奶。后来妈妈又说他的儿子没有来读书,是因为同学们欺负他。前后并不一致的理由并没有引起老师的疑惑,本着坚信孩子们是从来不会撒谎的信念,他还替孩子想了一个看似完美的理由:是不是孩子想陪着奶奶,而找了一个这样的借口让他的母亲不要担心他。
第二天孩子来了班上,我非常高兴,把他叫到办公室。我给了他一颗糖,告诉他:“老师首先表扬你有孝心,能够照顾奶奶。”孩子接过糖,低下头,并没有说话。接下来,我又给了他一颗糖,表扬他能够用善意的谎言打消妈妈的顾虑,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孩子。孩子接住糖,依然一声不吭,头低的更低了。我知道我的猜测肯定没有错。接下来,我给了孩子第三个糖。我说:“你今天能够来读书,老师非常高兴,说明你热爱读书。”这回孩子接过糖,脸上逐渐露出了笑容。然后我跟他说,你可以去读书了,没有什么事了,他一脸不置信,接着领悟过来,转身就走了。在班上的时候呢,我也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那一天我感觉他非常的开心。虽然他并没有对我说什么,也并没有跟我承诺什么,但我相信他什么都懂。就这样,之后的每一天,他都能够准时进班读书。
我以为一切都步入正轨,我以为用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方法挽救了一个孩子。可是在这一周当中,他连续四个半天没有来读书。
同样是学生犯了错,同样用三颗糖奖励学生,为什么收到的效果却不一样呢?
1.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和学生之间始终是有语言交流的,并且一环扣一环,可以说是因为学生具备了尊敬师长、见义勇为、知错能改这三项优秀品质才被奖励了糖果,是顺理成章的。而那位老师和学生的谈话属于无效沟通,全程都是他自己在说、在评价,孩子有孝心、善良、热爱读书这些似乎是老师为了给他糖果而特意挑出来的优点,很是牵强。
有效沟通是架在师生之间关系的桥梁。当一方发出信息,另一方做出回应,沟通才会真正开始,教育才会真的发生。
2.谈话前要做好观察、调查和体察
陶行知先生表扬学生的每一个优点都是经过观察、调查和体察的。比如他表扬学生有见义勇为的优秀品质时,就说已经问过周围同学了,是那个孩子欺负女生,所以他才见义勇为,替人打抱不平。说明来和学生交流之前先做了调查研究,了解了孩子的品质,才有的放矢。
这位老师其实也是有自己的观察的,比如孩子接过第二颗糖之后,孩子把头低的更低了。当他给了孩子第三颗糖,告诉孩子可以走了,“他一脸不置信,接着领悟过来,转身就走了。”只是这些细致的观察背后也有很多自己的主观臆测,比如他说“我知道我的猜测肯定没有错。”可是事实证明,孩子究竟有什么样的心理和品质,他并不清楚,所以后来孩子的反复旷课跟他与孩子的这次交流其实也有关系。
3.做一个有真正的教育智慧和情怀的人,需要一点洞察人性的气场。
陶行知先生的伟大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在孩子已经明显做错事的时候,依然能够发现其背后的亮点,去塑造他的行为,这就是伟大的教育家。
反过来,想一想如果让我们来处理这起打架事件,会怎样操作呢?叫家长,美其名曰家校联合,共塑成长。这样做给孩子带来了什么价值观?你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没有,他下次可能能够学会说,避开你到墙外边去打架,就仅此而已。那些从小被父母揍,被父母打的孩子,根本没有变得更乖,而是学得更狡猾,他做错事再也不要被你发现。
这位老师呢,我们只能说他也有一颗热爱学生的教育真心,却缺少一点站在高处洞察人心的气场。作为师长,要告诉孩子做人做事的边界,让他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对,哪里做错了。老师出于好心奖励的三颗糖,或许让孩子更加糊涂,我明明做错了事,为什么老师反而给我糖?
孩子不会因为三颗糖而改变,除非他从你的话语中真的听出了自己的那份向上生长的力量。家长表扬孩子也是一样,你是发自内心的赞美,还是敷衍似的称赞,他可以从你的话语、你的表情、你的眼神中看得清清楚楚。
糖只是一个形式,是一个甜蜜的道具,老师的语言和行动才是真正开始他甜蜜人生的钥匙。向大师学习,我们还差很远。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道理是一个非常空洞的东西。相对于这些大道理而言,我更喜欢听故事,听能给你带来启发和思考的故事。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开始变了,听故事的心仍然没有变,但是我更想弄清楚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倘若你没有弄清楚这些道理,学到的就只是故事的皮毛,就像这三颗糖的故事,给孩子糖吃,谁还不会呢?可怎样给,让这份甜蜜发挥奇特的功效,就要看你的教育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