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看因为故事短少,不知重读了几遍,这是我接触过的第一本书吧,还记得是当时的经理送给我的,那个时候似懂非懂,后来大学的时候买了一本,又卖了,毕业之后,又买了一本,借给他人之后,三年之后竟然还了,莫名的小感动,借书还有还的。
故事的女主人公叫做若菱,在与家人发生冲突之后,和一个老人相遇之后,以我是谁为问题,开展了一段神奇的心灵修行,逐步对外界的的一切和解,找寻到了爱,喜悦和平和。
以前也写过,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来说,所有外在的一切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如书中所举的例子,我们想描述月亮,如果用手去指月亮,我们能看到的是手,却看不到月亮,这个问题我听过最好的答案应该是在《人类简史》中,关于标志汽车的例子,无论是员工,产品,厂房,都不能代表标志汽车,标志汽车是一整个连续故事的集合体,我是谁也可以这么回答,并不是真我,而是我是一些列故事的集合体,与父母的故事,同事的故事,地点的故事,这些故事应该就能代表我是谁了,这些是一些外在的体现,而内在的话,找寻真我难度太高,能改变自我的潜意识我想对我来说,就功德圆满了。
快乐与喜悦的关系,这是我最近感触比较深的,可能这些书早就融在我的潜意识里了,日常的生活很饿平静,并且我总会莫名的感受到幸福,就算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就那样就可以发生,这就是喜悦和平和吧,再次感激一下《幸福课》让我知道我的生活,让我知道感恩,也与最近恋爱了有关系,总能够感受到幸福与满足的感觉。
马车模型可能是这本书最经典的部分,我们的潜意识,表意识,和真我,我们自以为能控制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决定和行为,但其实都不是的,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在受那个马车夫影响,所以与其去下决心去设定目标,去计划,还不如试着用心理学的方式改变自己的潜意识,我经常劝身边的人,要及时的往自己的健康银行里面存钱,要多运动,都认为是对的,都认为很重要,但是实际生活中没有任何的改变,表意识重视起来了,但潜意识没有,既然这件事情,当然我没有时间去做,看会电视,刷会手机多有意思,建立一个新的好习惯和改变一个不好的习惯都特别的困难,因为需要不是神经经常走的那条路,那是新的,我们要去影响我们的潜意识。
你得先意识到自己潜意识的存在,比如超市商品摆放的位置,网络上的10w+,基本都是利用潜意识来影响我们,你去超市买东西,可能会拿和上次买的同一个品牌,用起来还行的牌子,整个心理学,应该都是在研究这种我们没有意识到的自己的行为,而如何去改变自己的潜意识呢?我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叫《发条橙》,电影介绍了一个男孩从性暴力者在政府的调教和实验后变得对性和暴力厌恶的过程,应用的是厌恶疗法,让他长期盯着这种东西看,给他不好的刺激,导致身体出现应激反应,见到就会呕吐,有点反人类,但是很有意义,如果把这种方式变成好的刺激,可能就是一种方式吧!
并且,有一段很文艺的话,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示在生活的文字中。这就是潜意识的影响,安安静静地读了几年书,感觉上真不一样了,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好事。
书中还提到一个名词,叫做胜肽,和食物一样,食物是用来喂养身体的,而胜肽是用来喂养情绪的,有两个例子,一个是若菱被欺骗的胜肽,另一是同学聚会上露露的受害者胜肽,每当事情发生时候,我们的情绪就会贪婪的去吸收这种胜肽,而在其中我们会得到安慰并且会获得愉悦,我的胜肽呢,应该是不靠谱的自我认同吧,每当事情发生时,我就会以我是一个不靠谱的人,这些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来寻求自己心里上的安慰,就像前段时间呢的公交车上卡里没钱我竟然笑了,报名出现失误,自己认为这就是作为一个不靠谱的我应该干的事情,应该说都算是,改变只能是事情发生时转变思路,不要用这种认同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因为这种安慰对于未来事情的发生毫无意义,并且会重复发生。思想来来去去,去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只能在这句话里面去求解了。
当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大到被身边的朋友背叛,小到马上到公交站点,发现要等的公交车刚刚离开,都算能引起我们懊恼的事情,有没有想过,如果...就好了,这应该算是正常心理,但是一种无效的心理,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名次叫作沉没成本,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者未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我们必须得理解这个词的确切含义,才能有接下来的行动,书中所说:“我们不是对人臣服,是对事沉浮,对本然臣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臣服”。这些事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除了臣服,我们什么多做不了,我们每个人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用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如果你不带任何情绪去做这件事情一定要比你带着情绪去做这件事情的结果要好的多,还有一点就是在分清关我p事,关你p事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还有一种老天的事情,恶劣天气,你可以享受的在早市躲雨,错过公交,这是缘分,就是错过,心态好的地方,我现在感觉一切都是功课,一切都是新奇的经历。
这次借钱事件就是这种,事情已经发生,再去苛求他怎么能这养毫无意义,因为他已经这样做了,我能做的就是规劝一下他是否能还钱,能要回来当然好,要不回来我也知道了我身边并不是一切都是美好的,再阳光的环境下有事情也会被照出阴影,可能下次在出现借钱的情况,我会考虑成本了,不会因为不好意思,让自己重蹈覆辙了,一切不好的事情,都是一个功课,让我明白自己的界限。
重读若菱规劝志明生活习惯那段,以前没感觉,我会干涉她嘛!我一直认为我不会,我怎么能那样去做呢,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为什么要用我的喜好来影响她的生活呢,但是这些都是我以为,她喜欢发朋友圈,我劝她少发些,她不喜欢运动,我说你要多运动,她没有时间看书,我说你少看会手机就有时间了,其实我并不知道她每天发生的事情,以前的生活惯性是什么样子的,是为了她好嘛,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的,我想让她变成我心目中那个她,而不是她。我想对于亲近的人,彼此都会介入对方的生活,但永远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批判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些是你的权利,有些不是,界限,尊重对方的喜好。
书中给的解决之道是:“你可以把你知道的,你认为是对的,正确的东西和他们分享,但背后一定不要设定一个预期的结果”。 你自己努力,尽力去做,让她好奇,看到效果,她可能也会去做。
书中所描述的老人是这样的:“他是那样的慈悲,有爱心,从不批判你,让你感觉到他是完完全全的接受你,没有保留的爱你”。这句话看完之后,恰逢大些和我分享她和学生的对话,为什么沟通那么顺畅,学生愿意吐露心声,她有点像那个老人吧,有点高估,一个学生对她的评价是这样的,耐心,幽默,烂漫,多好的评价,我真的做不到,是羡慕不来的,还是老老实实的改变自己,相对应,就是和艳姐聊天,没事就掐,好好的话题最后也弄的不欢而散,放下电话之后,还后悔的要命,为什么我对艳姐就做不到体谅她,从她的角度考虑问题呢,不去与她争辩对错,顺着点她能死是嘛。
还有最后一点,也是我特别想发朋友圈的一句话:“真希望大家在最及时的时候,开始在健康账户里面开户存钱”。按照书中的要求,早餐很丰盛,吃的很多,10点+餐,3点+餐,晚饭早吃,多吃水煮,每天都要有水果和蔬菜,每天多吃蛋白质,争取体重从135到145,下周不吃食堂了,麻烦些就麻烦些,做一个精致,挑剔的人,开始在自己的健康账户里面开户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