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绘画创作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名言几乎成了古今中国画家们的座右铭。其实对于古代画家来说,在这一点上也许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对于当下的画家来讲,却问题很大。
现实中要有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取景和构图能力,那么如何奢望他通过一个艺术家独特的视角来认识造化?如何去师法自然、解读自然,从而领悟到其中的法则与奥妙?
写生,创作,是对造化、对自然美的东西、美的元素存在,感受美的信息与内涵,笔墨画面创作者个人水平。谁也想把作品画好,把笔墨处理得更生动一些,把意境营造得更丰富一些,却因手头功夫欠佳、思想眼界不高、审美能力差等缘故,不能破罐子破摔
至于“心源”的问题,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腹有诗书气自华”,体会自然、得出感悟,更好地进行艺术上的创新和创造?只凭借手头上那点技法技巧的功夫,显然是不够的,对此前人早已有言,“徒研技巧,即落下乘”。
所以,不读书,不进行文化上的滋养和补充,会直接影响一个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与审美能力、审美层次,而它们又直接关系到实际的创作,如作品的立意、取景、章法、布局,以及笔墨、色彩等的运用和表达。思想境界高、审美能力强的人,格调、品味等自然不俗,反之就会比较糟糕,甚至创作得一塌糊涂。
当然,不排除天才的存在,但天才毕竟寥若晨星,少之又少。且毋庸置疑,无论是天才,还是常人,文化与修养上的匮乏,都会严重影响艺术家的状态,以及艺术创作的水平。
总之“有准备”的人对画面的切身感受和主体表达相对来说会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刻。千万别小看了联想到的那么一则小小诗句,获取到的那么一点小小感悟,这其实就是文化修养差异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艺术感知力、想象力的重要依据。
试想,脑海里没有诗意、没有想象,手头上又如何加以体现呢?而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有可能对自然、对艺术触及到更深层次的一种理解和审美,创作出更为经典、成熟的作品,而不止于表面的、肤浅的认识。
但现实中,有很多人总会把那些表面的、肤浅的,甚至原始的、野蛮的一种情感、情绪,当成是艺术创作上的全部激情和真诚,这其实是错误的观点,至少是片面的。原始的情感、情绪固然重要,也固然真实,但艺术不只是这些,“真”只是从事艺术的根本前提,或者说最基础的一个层面,我们还要在“真”中去探寻和创造更多有关“善”和“美”的东西,从而通过作品来给人以更高层面的精神享受,抑或更加积极的价值引导和思想启发。这才是艺术真正的作用和意义所在。它绝不只是任由创作者一味地原始情感宣泄就能够完成的,更不是巧立名目,以糟践和破坏艺术为代价,来吸引眼球、哗众取宠。
因此无论是“外师造化”,还是“中得心源”,说到底,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画家,个人综合修养问题,自始至终都不能忽略和轻视,它决定着日常的艺术发挥,以及最终所取得的艺术高度。而艺术创作也绝不仅只是解决技法技巧问题那么简单,它还应该要解决人格精神、思想境界,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等关系的大问题。尤其自观念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出现以后,更为如此。
自古以来山石的画法无非是勾勒,皴、擦、点、染。皴法是表现各种石质纹络的主要手段;是中国画特有的绘画技巧和符号化的形式语言;它既具象,又抽象;它可以表现具象的山川地貌,画家也可以通过它表现自己特有的审美取向和精神气质;也是国画区别其他画种表现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之一。五代以前,在表现山石时已经出现了皴法,发展到宋代各种皴法日臻成熟,又经元、明、清不断完善。
皴法大体可分为:披麻皴、斧劈皴、云头皴、雨点皴、米点皴、解锁皴、牛毛皴、折带皴、鬼脸皴、乱柴皴、梯田皴、石卵皴、骷髅皴、荷叶皴、磐头皴等~~不同时期、不同画派、不同画家在运用以上绘画技法时也各有特点,各有变化。有的先勾后皴;有的皴、擦、点、染一气呵成。因此在学习各种技法时不能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否则就会缺乏变化,呆板不生动。
国画山石画法(披麻皴)
披麻皴——是中国山水画皴法的主要方法之一,王维、董巨是其画法的鼻祖,也是历代文人画所常用的画法。此法在表现江南丘陵山峦有其独到之处,元代黄公望,清代四王多用此法。
其画法要领:多用“中”“偏”锋(笔含水份要少),行笔时用笔肚走出飞白来,尽量做到空灵透气,笔笔清晰,切忌粘黏。也有高手用中峰画出“毛”而空灵之感,如元四家的黄公望,他的披麻皴多用中锋画成,难度甚大。
斧劈皴——是中国山水画皴法的主要方法之一,五代卫贤已初见苗端,成熟盛行于宋代。李成、李唐是其画法的大师,南宋时期的马远、夏硅也是其画法的杰出代表,明代的唐寅又有所变化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此画法又有所兴盛。此法之所以在北宋时期大为兴盛,主要是因为, 统治者要求画家着力表现国家的兴盛山川的秀丽。斧劈皴法有利于表现北方大山大水的大国气度,比较应和北宋国情的需要,这一时期是我国绘画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国立画院的设立,院体画风的兴盛,画家可以登堂入室,声名显赫,受朝廷俸禄,诸多力作多出于这一时期。
此画法的要领:中锋勾勒外轮廓线,侧峰皴擦渲染,也有高手在勾勒轮廓线时,与皴法巧妙结合,虚实相兼,变化多端。有人认为此法阳刚有余而韵味不足,其实不然,还是没有充分掌握其要领。用此法切记:外轮廓线不能太“实”;要反复皴染,层层透气;必须与渲染相结合(不至于 太“干”太“燥”),在强化阳刚的同时,要画得润泽;建议最好用绢和熟宣纸来表现。
斧劈皴——
云头皴--是中国山水画常用皴法之一,一代宗师郭熙是其画法的开创者,北宋、南宋盛行一时,其后经元唐棣有所发展变化。此法主要表现黄河流域的丘陵山川,着重表现北方山水气势峥嵘、浑厚仓健之貌。郭熙用此画法创作出许多千古绝唱的伟大作品,如:《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幽谷图》等。
其画法要领:画峰顶轮廓线时,中锋行笔,画山低轮廓时,拇指、食指、中指碾着笔管行笔,笔锋要有变化,不可仅用中锋画轮廓线,且多数地方不可一次画完,要反复描摹。皴法多用侧峰画出,并要求湿笔画皴法,变化多端,这一点很难掌握,须常加练习方能做到。渲染时,一定要重点突出,不可平均施力,层次变化多,黑白变化明显。此画法贵在浑厚,技法要求颇高,难以掌握,后人很少用此法(成本高-最好用绢本,作画时间长)。清代的袁江、袁耀虽是用此法的高手,但画的清逸单薄,不能很好把握此法。
国画山石画法(米点皴)
米点皴———始于北宋“米氏”父子,是中国山水画常用皴法之一。“米点皴法”有人细分为“大米点”“小米点”,在此我们统称之为米点皴法。宋以后宣纸的出现特别适于“米点皴法”表现江南雨后朦胧的雾气和雨中滋润的山川,士大夫文人玩赏笔墨又多了一种重要手段。明代董其昌把山水画分“南北宗”之后,此画法更是被文人墨客所推崇。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四王”是其画法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画法的特点:用淡墨画出山形,沿山形皴出层次后,横笔排点。在用“米点皴”时,不可太过“瀼”而点法无形,要干湿相间,否则就会缺乏力度。
米点皴——
董其昌是“米点皴”法继往开来式的人物,他在继承米点皴法基本画法的基础上,加上披麻皴和折带皴及其他皴法,丰富了米点皴的画法,使米点皴更具表现力。他的画法对以后的画家特便是清代的“四王”影响甚大。
八大山人是用米点皴法的高手,他的山水画大部分是用米点皴加披麻皴,他的米点皴画得娴熟老辣且有“毛”感,他把山川表现得苍茫郁葱。
国画山石画法(雨点皴)
雨点皴——有人称之为:豆瓣皴、刮铁皴,也是中国山水画常用皴法之一。北宋李成的皴法中也加有雨点皴,但真正的鼻祖应是范宽、燕文贵。历史上常用雨点皴法的画家甚少,直至清代的龚贤在雨点皴法上有所体悟和发展,当代某些画家在使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此皴法的特点:用中锋画外轮廓,秃笔沿着山石的形态,由上向下皴行笔,且行笔要短,干湿相间,笔墨要质朴厚重,密点攒簇,参以“刮铁”的笔道,不可只用干笔或湿笔,否则就会没有层次感,缺乏浑厚润泽之感。它的染法与其他皴法的染法有所不同:渲染用笔与皴法用笔相同是点出来的,只是含水分要多,局部甚至出现流痕。
下面给大家发点山水画的心得,
一、山水画的历史进程: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
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
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
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
隋唐始独立,
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
李思训的金碧山水,
王维的水墨山水,
王洽的泼墨山水等;
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
作者纷起,
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
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
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
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
南北竞辉,
形成南北两大派系,达到高峰。
如何鉴赏古代山水画
自唐代以来,
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
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
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
但是,
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
灵活经营,认真描绘,
使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
其脉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
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
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
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
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
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到了明代,
以张宏为代表的苏州画家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
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
他们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
加以创新,师自然造化,悟出了绘画的真谛。
在画中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使山水画活了起来。
如何鉴赏古代山水画
二、山水画的组成:
山水画的组成 明 沈周《君山度曲图》
包括:山、水、石、树、房、屋、
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
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如何鉴赏古代山水画
三、山水画主要代表: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
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
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
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
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
清代张庚说:
“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
元代汤垕说:
“李思训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
南宋有二赵(伯驹、伯骕),
以擅作青绿山水著称。
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
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
如何鉴赏古代山水画
浅绛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
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
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芥子园画传》说:
“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
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
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
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
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
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
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
盛于元代黄公望,
亦称“吴装”山水。
如何鉴赏古代山水画
金碧山水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
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
称“金碧山水”,
比“青 历代国画绿山水”多泥金一色。
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
坡脚、沙嘴、彩霞,
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
但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另持一说:
“盖金碧者:石青石绿也,即青绿山水之谓也。
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谓之金笔山水,
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笔之名可笑也!”
南北方山水画在技巧,风格上的差异,我认为在五六十年代。北方的山水画太过注重于笔墨,皴、擦、点、染面面俱到。我记得以前看了北方的一位老画家的画,叫什么名字记不清了,画的是乌江,用很粗的笔画一块大石头。但整个画没有气势,画面里多是空的,太小气。小气的毛病在哪儿呢?他不是用笔墨的变化来处理景物,光用一支大笔来勾一个石头的框子就算了,这不行,是站不住的。其实还是要用小笔一笔笔地画出来才好。这张画说起来是乌江,画祖国西南的山,应该很有气势,但看起来小气得不得了,可惜现在手里没有此画,如有的话可以看看。他这画包括当时北方几位老画家的画都是受老的技法的束缚。
当时江苏画家的画就有所突破。他们在画画时不是说每一张画里一定要有皴、有点、有勾;有时候光勾,也有时候光点,有的时候什么方法都有,这样的画一看就有气势,这是为气势而画画。北方的有些画家,为皴、擦、点、染而画画,认为皴、擦、点、染是中国画里必不可少的东西。其实并不尽然。就我说的前面的那个人,他到西南我们也到西南,回来画出的画就是两个样子,我们的画看着是新的,欣欣向荣的,他的画看起来却老气横秋的。当然,这是北方的某一部分人的情况,不是指全部。
不能把在北方画家的画都叫北派。西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三个人,各人是各人的画风。石鲁就是要搞新的创作,不重复别人。他创作画时,不管是用墨、用色,只管向纸上泼。借鉴一些老的传统的方法并反其道而用之。有的湿画,有的干画,这样来处理。赵望云就是用他的那一套。何海霞就是何海霞那一套。各人的面貌很清楚,没有一个总的感觉,不像江苏的画那样都差不多。江苏的画渲染的时候都是大染的。勾线的时候不拘形式。傅抱石的那个皴法,线很长的,用大笔拉的线勾出来的,钱松喦是慢慢地用小笔皴,但并不碎,浑然一体。我们这几个人各有各的面貌,但有一个总的面貌,这样就有了新金陵画派之说。在我看来各人还是各人的画风,一看就能知道是谁的。江苏画家的画通过当时以傅抱石为首的两万三千里的写生,都注重于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来,表现生活里的内容。都是写生大山,有的要画得夸张一些,有的要画得压缩一些,但还要像那个地方的山,不能不像,不能总用一种手法,有些人画各处的山景,都像是一个地方的一样,就是因为手法不够所造成的,我说南方的山水画就是指江苏画家画的山水画作品,至于岭南派的那个南方,是另外一个路子。再看看以前北京的那几个人,关松房、秦仲文、吴镜汀等,一个路子。画的都是那个样,皴、擦、点、染都有,但就是不能大染。后到北京的何海霞的画不会染云,要有云就空出一块来,要么就是勾出云来。以前北京的画家不会染云。其实中国山水画老的传统里面,染是很重要的一环。比如说雨景,我小时候就知道。那时我家县里的一个老画家,画得并不好,但是他的路数讲起来还是有道理的,是他教我画雨景一定要用把宣纸打湿了染的办法,还有一些中年画家,现在也称老年了,也吸收了一些传统。其他在山水方面,我说吴冠中只能是勾勾线,作为中国画来说,他的笔还没有压下去,只能用笔尖在那里戳戳。现在有些人画画,用笔是只用笔尖画,可能是受到笔的影响,用的毛笔都是长锋、硬毫,也许是油画笔。中国山水画里面有时笔要压到底,有时笔要跳起来,这样变化才多。山石的画法,不是用同样粗的线表现出来的。有粗,有细,有面,有线;块面分明,所谓阴阳向背都要分开,要分开都是在用笔的变化上而变化得来的。
现在一谈到中国山水画的技巧都说是落伍了,这是不对的。实际上这些中国画传统的技巧够研究一辈子的。没有说完的时候。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这样我们画出的画就会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面貌。前些时候看到有的人的画不想下功夫,想走捷径,大笔把墨一泼,摆到那儿,就算一张画了,这不行,你就是大笔泼它一下,泼墨在纸上泼一大块黑,你还要注意有浓有淡,这里面还有文章可以做,使之成为一张好画。不能忘记中国山水画不是一遍就画成的,要多次多遍。山水画没有那么简单。
现在画中国画的人很多,那么多人喜欢画并从事这项事业,这是非常可喜的。山水画究竟会如何发展,现在很难说。但只要真正沉下去画,说不定还会有人画出来。总之各人对艺术都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追求,不论是“北方派”还是“新金陵派”,反正现在的画都是千变万化的,今后社会能承认哪一种,最后还是要通过社会实践来认可,也许将来中国画会变得面目全非,也许还会保留现在的面貌,这谁都无法预言,艺术总会按照它的固有规律向前发展的。
网络山水画的讲学内容,
一,山水画期萌与笔法,墨法,色彩等的应运。
二,山水画的构图与心法,一起笔,当一张纸放于画案时,首先是心迹的设计与构图,做到,心中有数,所要画的画面,心中想的,要画什么?这就看视觉效果了,比如鸟瞰,平视,平远,高视,远视,还是平视中高视,平视中远视,高视中鸟瞰等等视觉。
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才起笔,也就是意先笔后。
怎样起笔①以树木为山的起笔法②以山石为起笔法
3虚实,斜正,皴法,出笔的运用①虚与实,也是抽象与俱象,也是有形与无形的画法,注意{示范}②斜正指取势,山体的取势法,这里有很多取势方法,比如斜,奇,险,峻,美,这是山水够图最主要的心得,树木也是如此。③皴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爱好,不可限定,我是{多峰出笔}法,以示范为准,让大家领会。
4,虚的应运,与画法,
也是留白与拨墨的运用,此节在示范中祥细说明。
传统山水画,常把云和水,作留白处理
白与黑,空与物,白与灰,灰与墨,就是虚实的对比。
但实处要实而不塞,要透气,有“活眼"也是一幅画中的灵魂所在
如无“活眼",就是一盘"死棋"
所以,虚处要虚而不空,
即便是空白,也要让它表示一种实体
即所谓"计白当黑"补冲一下,虚实之间的关系
有留白计黑
也有拨墨拨彩法,这是虚的表现方法
实,指的是,树木山体,房物建筑等
这样才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譬如,山与山中间的空白,给人以通气的境界,
如点画几只鸟,皆成妙趣意境
平远画或山体底部大片留白,通过几只小船,却表现了迷茫辽阔
江山万里的意境,这就是“活眼"
下面,第五节,山水画的布局
5山水画的布局,坚与横的对比,画面前后,左右,明阳关系,明暗对应。山势的走向,怎样收山,过山,风腰,崖烟,山洼,水口,建筑,桥梁,这些部局,在什么情况下有,这些是条件所决定,有待以后再讲。
立与横画的对比
不是竖与横,更正
这一节,包括很多内容,先讲讲对立统一规律
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藏露,节韵,等关系
大家细看此幅作品,疏密,开合,藏露,呼应,宾主,虚实
6色彩,每个人的喜爱不等,但必须注意物候的变化,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作品是不可以一势同仁的,色彩对于画家来说至关重要,喜怒哀乐是决定作品好坏的区别,暖色与冷色决定人的品性。一副作品以物侯,心迹决定色彩的变化,也是喜怒哀乐的精神面貌
山水画的生动与美感,动态与活跃,灵与识是一个画家的灵识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处理好,画面才能生动与活跃,才有灵魂,灵气,显的空灵,这些,都是画家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物,画面的灵活性,树木的画法,水气的蒸腾,云气的缥缈,山体的起势,无不反映灵气与空灵美,虚实的美。
第七节
7,关于笔墨的转换,是指墨的浓淡的把握,焦墨作画显的干燥,浓淡墨结合画出的作品润泽与细腻,给人有轻有重,明暗背向,感情细腻的美感。
以上所讲,是多年的磨练与心得细统讲解要点,谢谢各位
好的山水画,虚实,运用非常的好
山水的作品,色彩,应,赭石着底,三绿染顶,顶部山体底部用赭石加三绿淡淡染出,顶部留白,左右把云气染出,会更好
桃花应用,白笔蘸朱红大红,点染,里面在用腾黄点出迊春之意,画面会更深动
山体捎有点腾黄加赭石,勾染,注意明暗背向,作品会更美
第一幅作品,水渠两边在暗一点会更好,注意物候的变化
这幅作品,虚实把握非常好
这幅,实多虚少了点,略显画面死板,注意气韵把握
今天给大家讲,
山水画构图的细节,与透视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藏露,节韵等关系
先首讲宾主,
构图要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
二,呼应,画中一切物体,包括题款和印章,都要互相关联有呼有应,这样才能气脉贯通。
三,虚实,
传统山水画,常把云和水,作留白处理,白与黑,空与物,白与灰,灰与墨,就是虚实的对比,但实处要实而不塞,要透气,要有"画眼”,也叫“活眼",一幅画中,如无画眼,就是一盘"死棋",所以虚处要虚而不空,即便是空白,也要让它表示一种实体
即所谓"计白当黑",这样才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四,疏密关系,
山水画构图,最忌均匀整齐,古人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这样才能变化多姿。
五,藏露,
画要给人留有想象余地,一揽无余,就没有情趣了,因此,作画要善于运用“藏”的方法,古人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藏,使人感到高深莫测,从而给观者想象空间,这就是藏露的妙用
六,开合,开与合是相对的矛盾,有对立,画面才生动,开而不合,就会显得不稳和散乱,有开有合。才能相对稳定
七,节韵
即,节奏与韵律,一幅好的山水画,是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这不仅体现在,勾,皴,擦,染,点等笔法的运用上,也体现在整体的布局上,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律,画中的点要有大小,疏密,浓淡,的变化,整体上又有一定的规律
下面,讲透视规律
西洋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而中国画,则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也叫移动透视,焦点透视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只能把视域以内的东西拍摄下来
散点透视,则是移动着立足点来,进行观察的,所以不受视域的限制,这就是国画的透视效应,“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l
@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虫视"。即自已站在低处,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这是描绘崇山峻岭的
深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才能看到的景象,这种透视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
平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宜于表现坦荡开阔的南方山水
三,讲,用笔与用墨
用笔与用墨,是学习国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最能体现画家功底的问题,因此也是识别一张国画优劣的最主的依据
用笔
中国画的造型达意,是以线为主来表现的,因此看一幅画用笔的好坏,主要是看这幅画中线条的好坏,古人提出了,五笔,之说
即`平,圆,留,重,变。
作品,虚实,宾主,呼应,把握非常棒,小画面大格局,气度不凡
勾线一定要用淡淡的墨线,以便更改
后山勾线不要太重,
虚实,呼应,也非常好,创意作品,不错,注意墨的分解,前后的轻重,会更漂亮,
下面开始讲课,接上一节的,平:圆,留,重,变的运笔法
平,
是指运笔时用力均匀,起讫分明,笔笔送到
圆,
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
留
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旋,不浮不滑
重
即是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
变
一是指用笔要有变化,中锋,侧锋,逆锋,顺锋。根据需要随机应变
二是指运笔要彼此相让,互相呼应,气势连贯。切忌。死板,刻意,死结
1,死板,
是指线条扁平,没有圆浑的立体感
2,刻意
是指笔划过于显露,妄生圭角
3,死结
是指行笔犹豫,线条不流畅
其它还有枯,弱,光滑,辛率等,都是山水画用笔的病忌
第二节,用墨
墨色的变化有,五彩之说,即"焦,浓,重,淡,清"也有,“六色“之说,即,干`湿`浓`淡`黑`白。
不论是那种说法,无非就是讲墨色的变化多端。
山水画用墨有三要,厚,透明,丰富
厚
就是感觉要厚重而不轻薄
透明
就是层次要清楚,不浑浊不僵化
丰富
就是指墨色多变,层次丰富
总之,看一幅山水画的用墨好不好,主要看用墨是否有变化,有韵味,层次是否清新,丰富,能不能表现物象的立体感,质感和远近的空间感
这面我发图片,认大家对比观看,与我前面所讲,是否符合要求。
上面是墨搞,下面是成品,让大家品评
此幅作品,浓淡清重,虚实高底,以平视与高视,布局,创意作品,
半山云,风腰的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呼应关系,视觉效果,炁,的运用
炁,以先天之气解释
画眼中,以飞鸟点晴
达到醒目怡神之妙。也属空灵之意吧
潘天寿从《芥子园画谱》学到了什么
清·光绪石印本《芥子园画传》
潘天寿幼年读完七年私塾,14岁插班县城小学读书。学校设有国文、算学、地理、历史、图画、体操等课程。课余他喜爱书法、绘画、刻印。此年他在县城纸铺买到了《芥子园画谱》,以及颜真卿和柳公权法帖,正是《芥子园画谱》使他从此立定志向,决心毕生从事中国画。结合潘天寿先生的成就和学术主张,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先生从《芥子园画谱》到底学到了什么,他是如何传承开拓,建立起独立的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的。
首先是从规律入手,不要从技法入手,画画先找规律。中国人学画画与西方人不同,孩童时期让你临摹,照样画葫芦。字也好,物象也好,都有一些规律,掌握了规律,字写得有模有样了,形亦八九不离十了。所以书画学习从规律学起不失为好方法。艺术形式有一定的程式,初学者记忆程式,便于学习理解。
《芥子园画谱》是临本,而每册均有极为精妙的序言,无论是兰谱、竹谱、梅谱、菊谱……都从该类的画史出发,介绍画法源流,谈文人寄兴,论格调逸气,述传神入妙,又每每从自然生长规律出发,指出特点,规避错桀,步骤井然,准确简要。潘天寿教学生最重视规律,反复强调从规律入手,不要从技术入手,不能单纯以自己的风格教学生。
其次注重程式得先临摹后写生。《芥子园画谱》是供临摹之用的,对于临摹与写生的孰前孰后历来有所争论。潘天寿认为应该先临摹后写生,这与西方一开始学画就对景写生的教学方法正好相反。
《芥子园画谱》作为教程读本,它将中国画传统中的各种“程式”整理出来进行启蒙。“程式”是画家们历经数代的经验总结,所谓的画法、画诀皆是成功地简化、概括、符号化,甚至含有抽象因素的结果。程式化使物象更便于传神达意,为画家写意提供服务。有了一定的临摹基础进行写生,便于把握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容易理解笔墨的优劣、字画的好坏,创作便不易茫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