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康康的寝室,讨论一些数据可视化的问题,又看到了他桌边写着的那句话“不去做永远不会成功”。
多么浅显的道理,但有时候就是难以做到。
在我眼里,康康搞技术属实是一流的,这并不是说他编程多么有天赋,其实也就是平均水平吧,反正生活中我很少见到编程特别有天赋的人,但是康康编程属实挺厉害的。说实话,我觉得他编程的水平是在我之上的,无论是写代码,还是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也正是我常常去找他讨论问题的原因,而不是他找我。
有时候我就会想,为什么他可以做到这样呢。其实说到底,还是看得多,做得多,经历得多啊!坑踩得多了,技术自然就上去了。
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有些人特别喜欢做已经会做的事情,因为你在做之前就知道做这件事情的结果是什么,你不用担心自己做不出来,所用的东西都是规划好的,这会给你一种“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感觉。当然并不是说这样的心态不好,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需要这种“螺丝钉”,你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次充电终生放电。
然而“螺丝钉”的价值始终是有限的,“螺丝钉”也是很容易被人替代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有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但是却看不见工资的增长,而且很容易出现职业危机。
就像初中高中一样,有些同学特别爱做已经会做的题目,但是对于不会的题目却不愿意去碰,用我们高中老师的一句话来说,这就是一种“畏难”的情绪,不愿意跳出自己Comfortable Zone。一个晚自修的时间,你去做会做的题能做两张卷子,但要是去做不会做的题可能一晚上一道都做不出来,有的同学就会觉得血亏啊,那还不如做两张会做的卷子好了,殊不知那两张做了根本没有提高,只是自我安慰罢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Comfortable Zone,每个人都会有“畏难”的情绪,但是NB的人会及时克服这种情绪,调整好自己以后马上上路,攻克难题,从而获得技术上的增长。但是有的人就不行了,他没有意识到这点,没有主动地去克服这种意识,反而是用自我否定,放低自己的要求,去做一些自己已经会做的事情。然后差距就拉开了。
其实我身边这种NB的人挺多的,康康和大恒两个人都在同一个实验室做挑战杯,现在都转专业去了计算机,一个上交一个华理。他们平时就经常讨论问题,特别是一些比较难的技术问题,大家交流交流想法,探讨探讨解决方案,共同进步。包括东东,从三本跳到浙大,实现了三连跳,他身上的优点,其实从电子系统设计这个课上就可以看出来。每次的题目大家都没做过,但是每次他都是交得最早的。
我这方面还是挺欠缺的,应该向他们学习。我也不知道这个电信第一我怎么考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