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所有纠结做选择的人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咨询只是想得到心里内心所倾向的选择,最终的所谓命运 还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东野圭吾
影片《浪矢解忧杂货店》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故事的预设,什么才能将人性中善良的本质激发出来?什么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每个人可能都期待这样一位指点迷途的“导师”,而这位“导师”,可以是经历人生挣扎,依然善良本真的老人,也可以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人渣”,或者同样处于人生抉择中的你,你的点滴回应恰能使他人觉悟,走上幸福之路。
而让人信服的结局是建立在“时光机”上的,假如时间可以倒流,一切才成为可能。
而这个进行假设的“人性实验室”就是一间废旧的“解忧杂货铺”。迷茫的“人渣”给同样迷茫的同龄人回信,改变他人人生,从而,使迷茫的男孩们获得重生。当然,所有的预设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下,那就是,当你的人生尚是一张白纸,你还年轻,一切都可以重来……
现实的人生,没有这个假设的可能,所以,人们需要故事。因为,故事可以使我们将个人特质、梦想融入到某个假定的载体,从而获得精神永恒。
这个故事把我带回到那个写信的年代。网络时代,人们不再写信了,人们在网络空间随意挥洒自己,而那些碎片化的言语、影像,却如流星划过一般,没有留下真实的痕迹。
那时候,一封信里可以传递什么呢?又能寄给谁呢?记得小时候喜欢写信,用钢笔在印着树叶、花瓣的信筏上写信,投给他(她)。他(她)可以是一个搬到远处异乡的同学;可以是在夏令营相处不到一个月的女孩,(其实,她就住在这个街区的马路对面);还可以是下暴雨时,一起在棚子下避雨,因为一句话聊到心坎儿里,而留下地址的陌生的大男孩。
那时,你可能会把自己迷茫的问题投向他(她),不论对方是否回答了你对未来梦想的提问。但是,你总觉得需要这样一种方式,在两难中获得指点。或者,也许,你早有答案,只是需要在你心中的倾向性中,给予抉择一种肯定,当然,最终的路还是要自己走。
倘若,有人给予你内心那个曾执著的梦想一个回应,你是否能坚持下去?重要的是,脚下的路还要自己走,你走过吗?你努力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