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喜欢文字的人,小时候就是一个内心喜闻乐见,性格内向腼腆孩子,唯独课间喜欢模仿相声、小品里面的桥段,讲给小伙伴们听,我学的像大家也听着乐呵,因为害羞只敢在家里表演,爸妈都觉得这孩子以后能当演员,只是当时还没有儿童选秀的节目,否则爸妈估计会把我送去锻炼一下。
小学就喜欢上作文课,每一次上作文课我都很兴奋,尤其是写作文的时候我更兴奋,我喜欢这种兴奋的感觉,有一次要交作文的时候,我翻开自己昨天写的作文,读过一遍之后觉得写的太差,直接撕掉重写,因为我想到了一个更好的主题。
在我看来,写作文带给我的兴奋要比数学课上的枯燥,英语课上的无聊更让我觉得舒服,所以我慢慢开始对文字情有独钟。故事继续发展,我也开始幻想自己以后会不会成为一个作家,我对作家的理解就是坐在一个办公桌面前,辛辛苦苦写一段文字,生活清苦,入不敷出。那是2000年左右的时候,网络还没有如今这样普及。
初中高中写过几篇自己感觉不错的文章,直到大学里看到那句“年少时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创作冲动当做创作才华”才突然明白,其实自己差的远呢,但是冲动就是会时不时的涌上心头,不过我更加理性地看待这种创作冲动了。
文字的本质是传递思想的符号,年轻人思想活跃,满脑子奇思妙想,或者天马行空,或者颠覆传统,或者魔性阴暗,或者雨后彩虹,想写,其实是每一个思维活跃的年轻人正常的表现。有人说,我也想写,但是我总是感觉提笔那一瞬间,头脑就空空如野了,这一点我觉得自己挺幸运,因为我其实没什么写作才能,但是幸运的是我一直对此没有觉察,所以就一直断断续续的写着,大部分是日记,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王小波(1952-1997)
这样一来二去,自己对文字的喜爱自始至终没有丢,虽然现在依然是每次都感觉无话可说,但是逐渐的能够读懂别人的文字了,这种懂,是你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发现同样的想法,其实你也有过。只是你缺少一个恰当的表达。
文字能够培养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关于审美,这是一门学问,有人说其实人生很多选择的不同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能力不同造成的。简单的说,就是你觉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然后再做个选择。
从我接触语文这个学科开始,逐渐有一个认识,就是文学是关于“真、善、美”的表达艺术。无论是怎样的作品,其实都是在表现这些。受到应试教育关于作文课的影响,在高中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自己好像不会写东西了,以前什么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都写的很溜,但是在没有限定的条件下自由写作,却什么都写不出来了,言之无物,并不是真的没有,而是头脑里一团乱麻,觉得无从下手。
后来我又转回去,用类似于日记的方式写自己的想法,并且让自己尽量能够真实的记录想法,那时候我发现了自己没有什么创作才能,开始老老实实在写作的第一个要素上下功夫,那就是“真实”。
所以,下面的一系列文章,都是我力求真实的关于自我成长的文字。它们是心灵的沉淀。一个人不是一瞬间长大的,但确是在某个瞬间发现自己和以往不同了,英文有个词汇叫“Aha moment”,中文对应着“顿悟”,所以这些文字是关于我的一些顿悟的文字,我想把他们记录下来。
文字当中有文学自我,就是透过一篇文章,你所感受到的作者的性格、人品、思想的总和,是一个整体的印象。我个人觉得一个人的文学自我其实最接近他真实的自我,你透过文字,去感受他的想法,在字里行间体会他的情感,这是一场心灵之间的交流。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好多人喜欢在网络上晒状态,但是晒出来的状态很多都是与现实不符的,这里面表达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但是也出现了一个“网络自我”,一个人的网络自我和真实自我往往相差很多。我也经常发朋友圈,但是竭力避免网络自我和真实自我相差甚远,我想一个人其实不需要那么多自我,管理起来很麻烦,也常常会因为这些自我的冲突矛盾出现内心的困境,很多心灵障碍由此而来。
后记
参加工作以后,对自己的工作并不满意,但暂时有没有办法改变工作(公务员性质的),在闲暇的时候开始反思,不想让自己一辈子就这样浑浑噩噩,我想改变自己,这期间无意中接触到李笑来老师的文字,感觉遇到了一个相识多年的朋友一样,当然我比笑来老师小很多,自己几天以来的思考和挣扎最后被李笑来老师那句话概括了,那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个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升级。找到一个和你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容易,但是当你发现那个人的时候,至少,你内心的孤独会烟消云散。
这些关于成长的文字如果能够对你有用,那将是我的荣幸,我的水平有限,很多时候词不达意,希望能够得到读者朋友们的批评指正,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内心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