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一
来自《第一章 思维模式》P6
两种思维模式对你意味着什么
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会使你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果你只拥有一般水平的智力和品德,以及普通的个性----那么,你最好证明你自己能够在这些方面达到正常水平,不能让自己在这些基本的特征方面看上去或者给人感觉不足。
我们当中有些人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训练成这种思维模式。我小时候就非常关注自己是不是足够聪明,但真正将这种固定型思维模式印入我大脑的,是我六年级的老师威尔斯女士。和阿尔弗雷德•比奈不样,威尔斯女士认为,智商决定了人们的一切。我们按照智商从高到低安排在教室里的座位,只有智商最高的同学才能举旗、拍黑板擦或者给校长写报告。她除了每天用她那种批判的态度让我们感到紧张之外,还建立了一种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中,全班同学都有个强烈的目标,就是要让自己显得聪明而不是愚蠢。在每次考试或者在课堂上被她叫起来回答问题时,我们整个人都可以说是处在成败的紧要关头,谁还会在乎和享受学习的内容呢?
但是,世界上还存在另一种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中,这些品质不是你非要打且不得不打的牌,你不需要总在担心自己手里只有对十的时候去说服大家和自己,你手里的是一副同花顺。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你需要打的牌不过是你成长的起始点。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是不是说,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每个人想做什么都能成功?任何人只要有一定的积极性并接受过适当的教育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或贝多芬?并不是这样的。但是他们相信,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
你是否知道,达尔文和托尔斯泰在小时候被看作很普通的孩子?本•霍根( Ben Hogan),著名的高尔夫球运动员,童年时完全肢体不协调?摄影家辛迪•谢尔曼( Cindy Sherman)几乎登上了评选20世纪最重要艺术家的全部榜单,却没有通过她接受的第一个摄影课程的考试?还有杰拉尔丁•佩奇( Geraldine Page),最著名的演员之一,曾经因为缺乏天赋而被建议放弃演员梦想?
「I,重述知识」
(what)这段拆页讲述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区别。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表现为相信一个人的能力已经固定并且无法通过任何方式改变,致力于通过种种方式证明自己拥有这样的能力;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恰好相反,这类人认为能力可以提升,个人的努力可以学习知识、丰富经历,而知识和经历足以培养能力。
(why)固定型思维模式持有者不相信潜能可以开发,对于努力和训练带来的影响视而不见,相信天生的智商决定一切,这其实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关注圈”思考角度;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更加关注“影响圈”,更加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影响,行为处事主动积极。
(how)如果想要拥有长期持久的进步和发展,我们需要争取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拥有者。具体做法:(1)转变观念,相信人的发展潜力无限;(2)坚持学习,无论是通过书本还是他人学习;(3)持续努力,通过丰富自己的经验来获得成长;(4)接受不足,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并从每一次不完美中学习。
(where)成长应该有可衡量的标准,而不是永远无法抵达的未来。成长型思维意味着不仅相信人的能力可以提升,还要求为此不断付诸努力——而不是仅仅作为掩饰自己能力不足的借口。
「A1,激活经验」
喜乐街的女汉子、一部分学霸和学渣
2015年春晚有个很受欢迎的小品——《喜乐街》。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沙溢和李菁批评贾玲总是参加跟吃有关的选秀节目,然后问她为啥不参加一些有品质的节目。
贾玲:“都有啥啊?” 李菁提议: “歌唱比赛。”贾玲迅速回答:“嗓子不行。”沙溢说:“舞蹈大赛。”贾玲回绝:“腿不行。”李菁继续:“知识竞赛。”“脑子不行。”沙溢坚持:“主持人大赛。”“嘴不行。”“模特大赛。”贾玲很沮丧:“都不行。”
这部分情节中,贾玲扮演的角色挑选自己参加的节目时只选择自己舒适圈内的节目,拒绝走出舒适圈改变自己;而拒绝朋友们的提议时,一部分是因为客观条件有限,比如“嗓子不行”之类的,可还有一部分(诸如“嘴不行”“脑子不行”)明显是因为不相信参加自己不擅长的节目可以改变能力,重写未来——这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导致的。所以在结尾处,为了将情节翻转为贾玲是女神而非女汉子,只能靠沙溢卖房筹资金、李菁辞职做其经纪人、瞿颖分手组建团队等方式来打造一个虚幻的美好未来。
这让我联想到我的学生们。高中的学习比起初中小学来说,无论难度深度还是学习方法都有很大变化。面对这种挑战,一部分学生选择抱怨和逃避,他们会振振有词:“等着吧,我要是开始学习,肯定比谁谁谁强多了。”他们牢骚满腹:“数学老师上课一点儿也不幽默,害得我听睡着了;物理怎么能设计得这么难呢,这不科学……”他们一边怀揣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梦想一边在课堂上呼呼大睡。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会迎难而上,下课了缠着老师问问题,上课时动用风油精啊站着听课等各种方式让自己保持专注,晚上回家还要不断刷题到深夜。结果可想而知,前者成绩停滞不前,而后者不断精进。扩大到整个中学阶段来看,固定型思维导致很多家长产生“小学成绩很好,初二开始变差,高中怎么就成了学渣”的困惑,而成长型思维则让另一部分学生成了所谓“别人家孩子”“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