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安然共处,例如愿意接纳自己的无价值感或自己的脆弱无力,那么你就会有足够的内在力量,可以更有效的应对外在你不喜欢的人、事、物。
清晨翻开书读到这,我想起了自己曾经读的心理学方面关于“如何克服自卑”的书。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头自卑的野兽,你的一切的狂妄、薄情、目空一切,都来源于这自卑的源泉。特别是完美主义者,更加不能接受自己有丝毫的不完美,而这种对自己的“完美幻想”,会使人陷入极端的自我否定和焦虑。
当你不能坦然接受人都有缺点、人性和复杂、人能力有限的时候,那么你就会变的偏执,并且不仅仅是给他人带来伤害,对他人过于苛刻,对自己,你从心底里也会特别的苛刻。
克服自卑的根本一点就在于“完全接纳“自己,自己的脆弱、虚荣、意志力薄弱、偏执等等,不带任何负面反感情绪的,甚至是带着偏向于怜悯包容的心态去与它们和平共处。
观察着影响被观察者。
成年后做遭遇的种种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源自于孩提时代这些错误的价值判断和信念。因为,这些价值判断和信念,会造成孩子的偏差行为,而如果偏差行为没有经过适当的疏导,就会伴随着孩子长大,成为他一生行为的主要模式,也就成了我们的命运。
人类有两次诞生的机会,一个是肉体,一个是觉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觉知的诞生和发展来源于不断的自我认识、发掘和不断的学习?
如果不能觉醒,就会被潜意识中的那些隐藏的动力模式主宰,也就是命运。
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很重要一点就是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根深蒂固于潜意识之中。你以为自己的选择是自己选的,其实不是。
关于童年记忆创伤对我的影响:(自我剖析)
1.我很讨厌做一个家庭主妇,“贤妻良母”。
现在想想之所以讨厌,就是因为我的母亲是这样的一个人,而且在她承担这样一个角色的时候,是不快乐的,而且不被尊重的。
她的付出和努力没有得到父亲足够的尊重,而当父亲对自己职场中的女强人表达溢美之词的时候,也许就在那一刻,我越来越不想成为母亲在家庭中的那个角色。
2.我没有安全感,常常自卑。
小的时候因为是二胎,所以我童年时期辗转于各个阿姨、姑姑家居住。
我有几个印象很深刻的记忆。
那是个夏天半夜我特别饿,就拍拍我身边的姑姑说要吃奶粉,姑姑起来冲好奶粉就睡觉了,而我一直坐着时不时摸摸奶粉瓶,等到奶粉凉了自己抱着喝下去,躺回去继续睡觉。
所以我长大以后都不喜欢麻烦和依赖别人。
小时候的一个晚上。我记不清开始的时候情况是怎么样,只记得自己想做什么事情,爸爸不同意我就开始大哭,这个时候我的爸爸没有安慰我,而是很生气,把我自己放在车上,车上很黑很黑,我特别害怕哭的更厉害了,我妈妈想要把我抱出来,爸爸说道别管她,让她哭。尽管后来妈妈把我抱出来了,但是从此以后我都不敢随便发脾气。
在我印象里,几乎没有跟父母发脾气的记忆,跟父亲大声说话的记忆都没有。现在想,是因为害怕失去吧。没有被无条件的宠爱过,所以才那么害怕,不敢说不,不敢提要求,总以为只要我做好自己的事,只要我乖,就会得到关心和宠爱。
3.孤僻不喜与人接触,崇拜强者,看不起软弱的人。
因为我曾是那个软弱的人。
我是幼儿园里第一个午托的孩子。没有人是我的依靠。
从小被人欺负,幼儿园被老师孩子抢玩具,学前班被同学抢零食,一年级被同桌用铅笔扎不敢吭声,二年级因为穿漂亮裙子被几个霸道女生欺负推倒在地上,三年级被学渣混混欺负,四年级被霸道女生欺负。
我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屈辱史。
不断的被人欺负,没有人诉说和依靠,所有的东西都埋在心里。
而我在受害者牢笼里一直无法逃脱。
你内心觉得自己是父母不当教育的受害者,你没有得到自己应得的关爱。而为了平衡这种心态,内心就会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要更加努力,胜过别人。于是你就以辛勤工作、表现优异来作为报偿。
但是,内心里还有一个声音告诉你,你永远都不够好,永远都没有办法获得父母真正的爱,因为——你就是不够好。
对哥哥的拯救者情怀。拯救者,受害者,迫害者三者之间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