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蒙山樵夫
有一天,回家。在母亲的房间小憩,娘说:累了,就睡会。
我躺在娘的床上,娘坐在沙发说话。我闭着眼睛静听娘絮絮叨叨啦些陈年往事。在母亲的诉说里,不外乎小时候家里多么困难,一家人吃了上顿愁下顿,一家人都在一起;可是,现在什么东西都不缺了,就是孩子们都不在身边了。我闭着眼睛默默听着,就像小时候娘给讲的催眠曲。只是,我并没睡着。忘记多长时间了,下午的阳光渐渐退下了,母亲的屋内,渐渐暗下来。我和母亲都没想到开灯。因为,小的时候,不到黑天,娘是舍不得点灯的,几十年过去了,娘还是保持这一生活习惯。
几十年过去了,每到工作特别劳累,或者情绪有些低落,或者工作中有些不快,或者心中有说不出的烦恼的时候,我就回到老家,躺在母亲的床上,蒙头大睡。想一想,小的时候只要回家看到娘在,心里就特别温暖。而今,还是习惯躺在母亲的床上躺在床上看书,或者毫无目的的遐想。
今天收到朋友的一条微信:你累了吗?找一处地方歇息。突然想到,数十年如一叶浮萍的我,飘飘荡荡,只有回到母亲身边,才能找到心灵驿站。
说来也奇怪,我也从不给母亲说自己的委屈,我躺在母亲床上,大睡一觉,或者听母亲絮絮叨叨说一阵,就像传说中的修炼之人服下丹药一般,顿觉神清气爽,原来所有的烦恼、不快,这时都烟消云散了。
记得第一次高考,我落榜了。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实在不能安睡。母亲,给我倒一杯开水,说:“儿,日子还长着,你再好好上,娘供你。”听着娘宽慰我的话,我暗自流泪,我知道我的心思是逃不过母亲的。母子连心,我的哪怕情绪的一点变化,母亲都看得清楚明白。我知道在娘亲面前,我没必要掩饰,我也不想让娘为我太多担忧。为了我上学,母亲给我做了一身新衣服,烙了一大摞煎饼;我为了娘亲,也为了我自己,我又到学校继续读书。等我的入学通知书拿回家的时候,娘长舒一口气,说:“俺儿可不种地了。”娘一直唠叨,说我不会干农活,在家种地怕是连媳妇也找不到。这一纸通知书,了却了母亲的担忧;这一纸通知书,真的让我告别了土地,当我把每月供应的白面、大米买回家送给母亲时,母亲心里是说不出的高兴。在他心里,我不用种地,也饿不着了。这白面大米,在母亲眼里,那就是“皇粮”啊。
大学毕业,我也没离开农村。在一农村中学教一群农家孩子读书,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那一张张可爱的稚气的脸,我好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想到了自己读书的艰辛,我知道这些孩子的家长也跟我的娘亲一样盼着自家孩子走出农门。伴随着这些孩子的成长我也成熟了,没想到这一恍就是几十年过去了。
工作快30年了,养成一个习惯,每个周末回一趟老家。陪娘吃顿饭,帮娘干点农活,农忙时节一个周末累得很疲惫,可是,看到家里的活干完了,娘可以轻松一下了,心里就特别畅快。临上班,母亲也是吃的用的给塞得满满的。我觉得我这个当老师的,就跟几年前我当学生一样。
在城里住了二十多年了,也没有胆子去偷懒,知道自己的工作来之不易。唯恐自己的疏忽影响了工作,当我把工作的一点点成绩报于娘亲的时候,娘脸上绽放了幸福。她的心里儿子是争气的。我知道我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善良和勤劳,这是农民最根本的品质。当我回首几十年的工作,我觉得我并没有走出农村。我的娘亲还在农村,我用农民培育秧苗的思维在培育着我的弟子。看到一届届孩子学业上成功了,就如同我的父母从田里收获累累硕果一样高兴。只不过,父母在庄稼地里耕作,我在孩子们中间用知识在耕作。都是播撒种子,都是为了收获。我跟父母那里学会的种田的逻辑,胜过了好多教育专家的报告。从这一点上,我觉得我的农民的父母,真的是很伟大。他们用素朴的善良的勤劳的情怀,教育我成人,也教会了怎样去教书育人。年轻时候,觉得自己多么聪明。而今,想到我的故去的父亲,想到我的年迈的母亲,我觉得我不如他们。
有时,跟娘说起单位的某某改行了当了什么什么干部。娘就说,人不能跟人比,那皇上不就一个吗?咱做好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这样想来,我的不识字的娘亲还真是哲学家,她用素朴的语言,给我讲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翻译母亲的话就是,走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现在想来,我能在浮躁的时下,能够静心读书,能够坦然面对一切诱惑保持清醒的自己,这都是娘在絮絮叨叨中教给我的。
小时候,每次回到家第一声先喊娘,娘在就有饭吃,就有温暖;而今,几十年过去,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总是离不开娘。时间长了不回家,娘牵挂我,我也牵挂娘。哪怕在娘身边待上半个小时,说上一会话,简单吃一顿饭。无论对娘,还是对自己,都是心灵的安慰。
很感慨朋友发给我的微信:你累了吗?找一处地方歇息。我的歇息的地方,就是我的老家,就是从小跟着娘睡的那一张老旧的木床,就是我母亲的身边。即使母亲的唠叨,也是娘亲说给儿子的心音。这里是我劳累浮躁内心停靠的港湾和驿站。
5月13日,是母亲节了。想着这里,我不是为母亲写一段文字,而是为我自己,因为在母亲这里,才是我真正的心灵的栖息地。
祈祷天地众生,祈祷天上地上的神灵,保佑我的娘亲健康长寿。
(写于2018年5月11日零时,农历戊戌年三月廿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