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泉教授在《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一章指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大原则。出色的课堂教学,一方面是淋漓尽致地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支撑的作用,一方面又淋漓尽致地展现学生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据此,教师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问题”,而这种问题的解决正是“学习共同体”所追求的。”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相随使教育生生不息,由此,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便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最为普通和最为重要的关系。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不同的教育阶段,师生关系有不同的内容和与之相应的表现形式,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用“从游”来比喻师生关系,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是导游者,引领学生搏击风浪,学会本领;学生是从游者,亦步亦趋、紧紧相随、慢慢长大。这是一种“从游”式的师生关系。
但是,当教育发展到今天,随着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与教育融合,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传统的“从游”式的师生关系受到不少新的冲击。由于网络的广泛延展性和其他媒介的方便快捷,学习场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求教于教师,也可以自主学习,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学生需要的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查询、搜索快速的获得,教师在学生知识建构方面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性不断增强。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养分,甚至是在某些问题上向学生学习,或与学生一道学习、共同提高。因此,当下的师生关系中,学习合作者的因素在增长,教学相长、生师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在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教学领域中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发展趋势。
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学习为中心任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始于课堂,但又不止于课堂,它将课内的互动与课外的交流,线上的学习与线下的咨询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以相互交流、彼此信任、联系紧密、互动频繁、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达成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目标。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对传统的、特别是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的扬弃与超越,是现代教育师生关系的集中表现,是现代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
师生学习共同体不仅是一种学习的协作组织,它更是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在这个共同体中,并不只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教授过程的融合,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精神和心灵的碰撞,情感、思想和智慧的交融;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和学生在理解、信任、交流、互动中臻于完善,达成共识,增长智慧,体验生命,完善人格,这就是现代教育教学的真谛!
由此,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问题凸显了。很明显,让学生学会思考比学会知道更为重要。因此,教师的责任已不仅是研究如何“教”,更要深入系统地研究让学生如何“学”,如何学得更好。
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任务不只是匆忙地穿梭于课堂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传道”——引导人生的责任,要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学生成人、成才的引路人。面对思维敏捷、知识碎片化的一群学生,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发生哪些变化?如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这个“势”就包含了当代学生的学情特点与学习规律。现在欧美国家都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都把对学生学习的重视与研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加倍主动地去研究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要促使学生把学习视为第一要务,学校要建设良好的学风,支持和奖励爱学、勤学、善学的学生,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近一个时期,我们欣喜地发现,高校“中国系列”思政课走红,成为高校实实在在的热门课程。“治国理政”“读懂中国”“中国道路”“法治中国”“创新中国”等一批课程围绕当下青年学生最关心的国事,由授课教师和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思政课程”开始转向“课程思政”,曾经让学生昏昏欲睡的思政课成为学生追捧的精品课程。这一转变的背后,就在于课程的设计不再是教师头脑中的一种经验安排,课程内容回应了学生的现实关切,课程的方式适合当代学生接受新知的特点。
“教书育人”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是不是一流,固然要看它的办学条件、服务经济社会的成就、排名,但是更要看这所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和师生关系。好的教师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好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其明显的精神印记。只有我们每位教师都重视立德树人,都把教学视为第一任务,把教师作为第一身份;只有每个学生都勤于学习、热爱学习,把学习视为成长的第一需求,把学生作为第一身份;只有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充满活力、生动活泼、奋发上进的学习共同体中如饥似渴地求知、孜孜不倦地探索,我们才能形成优良的学风,才能构建起“师生学习共同体”,学生的成人成才才能从美好的愿景变为理想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