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进入第一个模块,同理心。
如果把人比作一部手机,情绪就是大脑的底层操作系统,我们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安装在操作系统中的APP。
“学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安装了许许多多APP,学习了很多很多知识和道理,可这些知识和道理形成了把我们往回拉的力量,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我们都有情绪崩溃的时候,这很像操作系统崩溃,再好的APP也没法运行了。
所有后天学习的知识、技能、理性都不能说服我们。
知识的调用需要时间,而情绪却是一瞬间的事情。
作为一个产品人,为什么要对情绪如此重视?因为用户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面对我们的产品,他不会像产品经理那样分层次地说出用户体验,他能展现的就是他的情绪。
所以我们要从一开始,就学会读懂用户情绪。
生物性情绪
怎么分析用户情绪?
我们从所有生物都一致的底层情绪——生物情绪,开始入手。
所谓生物情绪,就是所有动物从一出生开始,就有的情绪,有四种最基本的生物情绪:愉悦、不爽、愤怒和恐惧。
先说“愉悦”和“不爽”。
在这之前,还得先提出一个词,我们的产品工作,以及很多重要的观察与洞见,几乎都是围绕这个词展开的。
这就是“满足”。
“满足”可以用作衡量很多东西的刻度:
- 一个产品好不好
- 和一个人的关系好不好
- 对自己的认知
“满足”和“愉悦”的关系
直接来说,愉悦就是被满足。
生物的本能就是生存,只要生存条件被满足,就会愉悦。
作为人类的我们,不单纯作为生物存在,更是社会性的存在,不仅生存条件要被满足,还要在社会关系中被确认。
住得舒适,吃好吃的,我们就愉悦。
读喜欢的书,精神上被满足,我们就愉悦。
我们感受到别人的善意,自己被立即,被接纳,被尊重,被重视,这些都是存在感被满足,我们就愉悦。
需求被满足,这种感觉叫愉悦。
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这种感觉叫“爽”。
推动我们玩游戏的,就是微小的愉悦感,和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的爽感。
加在一起,这种确定性的爽感就会成瘾。
满足就愉悦,不满就不爽。
做产品,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本质上就是用户是否通过你的产品得到了满足。
满足是度量产品、人与人关系的刻度
为什么要研究“满足”、“愉悦”和“不爽”这三个词?
因为用这三个词,就可以度量一个产品到位不到位。
当你做一个产品,或者使用一个产品,有没有被满足的感觉?基本可以凭此判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还是个勉强的产品。
你也可以凭此度量和一个人的关系。
对方是否懂得你的满足和不爽?你是否懂得对方的满足和不爽?
我们更可以用“满足”、“愉悦”和“不爽”来探索自己,认识自己。
为什么在同一个点上,有人痛苦,有人愉悦?
觉察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一件事,你可以不厌其烦地一直做下去。
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其实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两种天分
我们一般认为的天分是显性天分,比如长得漂亮、身体协调、唱歌好听、智商高。
其实还有一种隐性天分,不会两三岁就展现出来,让别人看到。
你会对某些东西感到愉悦,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不厌其烦。
时间久了,你就会与众不同。
一个人为什么会在一件事上花一万小时呢?
有些人是迫不得已。
但是多半人,是在深入体验中,找到了满足,找到了愉悦感。
持续的满足和愉悦,才能撑一个人持续投入一万小时。
再谈谈如何理解“满足”“愉悦”“不爽”这三个词,怎么通过这三个词,看到自己的天分,看到别人的天分。
我们看到优秀的人才会有的几个特性:敏感、不能忍、有动手优化的能力。
你吸收谁的营养,你就变成谁。
你靠什么满足你,你就会成为它的样子。
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