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学习课题”的构成,是指当学生面临给定的问题时,能够理解它、接纳它、有“问题解决”的意愿,并着手解决课题时的内心状态。只有当学生把它作为自身的课题,并且意识到解决这些课题的意义,积极地去解题时才是理想的。
一、何谓学习课题
所谓“课题”,按照辞书的解释有三成意思:所分配的问题,要求作出研究、解答而出的问题,义务。
学习课题是应当接受的一个完整的行为或信息,这种课题往往是通过学生学习教材的方式展开的。在这种场合至少会发生两个事件,一是理解课题,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二是必须产生解决课题的意思,这就是理解与动机作用的问题。
如何看待学习课题呢?奥苏贝尔和罗宾逊分析了构成学习课题的四个变量:一是课题的大小,二是课题的难度,三是步子的大小,四是进度。上述变量依存于学习者年龄、认知成熟度、学业成就度、智力、动机作用等诸多因素。
在班级教学的条件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几名学生解决某一课题的情景。当集体成了追求共同的目标合作解决课题时就可以视为集体课题。斯坦纳从集体成员的相互活动是如何关联的角度,尝试将课题做了如下的分类:可叠加性课题、析取性课题、补偿性课题、合取性取课题、分割性课题。
二、学习课题的解决过程
杜威的“反省性思维”为阐明课题解决过程提供了方法的原理。“反省性思维”分五个阶段:心智获得导向可能解决的暗示,亦即感到某种困难。将所感到的困难和困惑理智化作为应当解决的问题加以整理,明确其困难究竟在哪里。逐一将暗示作为假设来运用,导致观察及收集其他事实的操作。理性的推敲假设,亦即推理。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假设,决定取舍。
课题解题时将会采取何种行为,是依据课题难度同学习者的能力的关系而异的。
凯勒和苏朱基综合了种种的动机理论用于分析科学过程,倡导了学习动机的ARCS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学生的动机作用有四个要素:第一是注意,是好奇心与注意的持续与维持。第二是适合,使教学活动切合学生的重要需求。第三是确信,学生通过学习确信成功,而且拥有更进一步地期待。第四是满足,对于学习成果给予强化赞赏,也包括对于学习成果的内心满足。
学习课题的解决表明,它既是认知处理过程,又是动机作用过程。由此看来,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课题时,应当考虑认知性课题构成与动机性课题构成的问题,并妥善的处理好这两者的对应关系,就是有效的学习课题构成的基本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