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概念
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 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对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我国的教育方针
1.性质和服务方向: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2.途径: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3.教育目的(核心、基本内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回答的问题)
联系: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
区别:
教育目的:为谁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加粗为不同点)
教育目的的特点(了解)
强制性、宏观性、历史性、理想化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意义: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教育的最高理想。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成不成功与教育目的比)
作用(功能):
定向、调控、评价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第一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
第二层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第三层次:教师的教学目标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我国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人+社会+理想+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体力与智力、道德与个性)--我国是德智体美劳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个字都不能变)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唯一途径
教育目的确定中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认为人高于社会)
观点:强调人的本性、潜能、需要、天赋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里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
口诀:梦露陪福马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青年社会化)、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培养合格的公民)、孔德、巴格莱
口诀:巴图寻死
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杜威的观点)
内在目的论:教育过程以内 教育本身
外在目的论:教育过程以外 家长和教师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即生活(教育适应生活)
教育准备生活与教育适应生活
教育适应生活 杜威 教育即生活 教育适应儿童当下的生活
教育准备生活 斯宾塞 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