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是用典故来启发刘琦。
在战国春秋时代,有位晋国君王,生有两字,大儿叫申生,小儿名叫重耳。后母要杀这两个孩子,长子申生是个忠厚愚孝之人,认为母要子亡不可不亡。因此,申生上吊死去了。可是,他的弟弟重耳是一个机智灵活而又有远见的人。他认为,后母看不惯我,那么我何必留在她眼前讨厌呢?男子汉大丈夫,什么地方不好去生存呢?因此,他便带领了一班志同道合的文武,去往楚国安身,在那里逗留了16年。直到自己的父亲死去,他才带着文武回国,接自己父亲之位。这便是列国中有名的晋文公。
刘琦公子岁纪虽轻,毕竟是老大王刘表之长子。将门之子,对于这一古典还是懂得的,而且领会到诸葛亮为什么要对他举这样一个例子,意思是叫他效学重耳,立即离开蔡氏,到别处去避难。等到今后刘表一死,可以赶回荆州与兄弟刘琮评理。倒那时,刘琦是长子,总会有人为你讲话,包括刘备也可以出来说话了。总的说来,现在何必留在荊州等死呢?
刘琦公子顿开茅塞,恍然大悟,把抽出的半口宝剑推入了剑匣,走到诸葛亮面前拱手笑着说:“真是妙计。多谢先生。先生你受惊了。”
诸葛亮:“公子,我也不要你谢,只希望你下次短梯少拔拔就是了。”
两人对笑了一下。
刘琦一声吩咐,下面手下过来把一只短梯装上了,刘琦与孔明从阁楼上下来。
这时,诸葛亮已经明白这个点子是刘备出的,因为皇叔到现在还不到来。
诸葛亮向刘琦公子告辞之后,回到了官驿。见刘备对他微微一笑,心想,我认得你们,叔侄两人串通一气来弄我的头颈。
皇叔招呼孔明坐下,问起刚才刘琦之事。诸葛把公子三次求计和自己叫他效学晋重耳的事,对刘备从头到尾讲了一遍。皇叔称赞是个好办法,同时代表刘琦再次谢过了孔明。
到第二天,辞过了刘表,刘备与孔明离荊州,回归新野县。
再说,刘琦自从求了孔明,一直在等候机会。
江东的孙权与刘表有着杀父之仇。因为孙权的父亲孙坚从虎牢关收兵回来,路过荊州,被刘表用乱箭射死。为此,孙权想到父仇,时常要杀过江来。前番攻占江夏郡,可是相隔一条长江,补给诸多不便。因此出了一口气。孙权便下令放弃了江夏,收兵回去。
现在,手下报到荆州,刘表听说无人镇守江夏,因此便升殿聚集文武,问两旁将士:“殿上众位,孙权收兵回去,哪位前去江夏镇守?“
旁边大公子刘琦,听得自己父亲在问,他感到这是个机会,应该听诸葛亮先生的话,离开荊州。
所以,刘琦从旁走了上去,来到老大王面前,把手一拱,说:“父王请放心,有孩儿前去镇守江夏。”
老大王一看,大儿子愿意去江夏。当然,父托子事总比较放心的。所以,给他一令,说:“我儿前往,孤放心了。付你将令一支,带兵5万,前去江夏。顺要当心了。“
刘琦:“孩儿遵命。”
大公子接令在手。同时向父亲邀请伊籍老大夫,帮他共去江夏。
从此,刘琦离开了荆州,避免了蔡氏对他的迫害,而且又有了5万兵马,今后万一有人要独占父亲之基业,可从江夏起兵问罪。
这一切都要感激诸葛亮的妙计。事实上,给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今后,刘备兵败长坂坡,寸土全无,幸得刘琦的江夏郡,不但皇叔有了安身之处,更主要的是今后借江夏之地发展到三分天下。这是孔明早有的打算,故意留下的后步。
不料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的消息,给曹操方面的探子打听明白,传到许昌。
都说曹操与刘备这两个人是天生对头,只要得讯刘备有一点进展,曹操定要起兵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