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气息渐渐从隐藏的空间中散发出点点滴滴,勾动着我们蓄发的活力。春节之后,日照时间渐长,传递给我们更清晰的“开启新一年”的提醒。
和妈妈电话里聊,听得到她的快乐和对新年的期待。自己已经默默地想过了要读几本书,要怎么练吉他,让我觉得很是暖心。其实我妈是我十八岁以前见过的元认知能力最强的人,最明显的特征是她没有拖延症,清晰地按照自己的内心日日践行。她不了解那么些复杂的高阶思维模型,但每一天都在快乐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有时候有我们几个拖后腿的打岔,但她依然雷打不动的按时完成上课、看外婆、做家务等一系列行动。不出意外的,她成了一个工作生活都相当被人赞许的人。
不知道怎么就拐到聊爸妈这来了,还有点不好意思啊。
我爸爸是我十八岁以前见过的最具判断力的人。他揉和了自己的智慧、大局观、担当和一点点狡黠,面对所有生活岔路口,带着一家人平平安安地走到今天。时至今日,依然在关键时候罩着我,还乐此不疲,不打算下岗,是家族里最被信任的人。
最近,爸说要学二胡,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开始。在执行力上,爸爸永远是被妈妈催促的孩子。我猜可能是自从结婚,爸爸因为有了外力的弥补,就减少了对自我督促能力的锻炼。有时候我有什么家庭计划,跟爹说之前潜意识里会有点隐忧说几次才会看到结果。
不过,我也不期待爸妈都完美,他俩这么多年早就成为一个整体,拆开来,就会发现彼此都缺了对方擅长的那一部分;合起来,就怎么看怎么喜欢。就像写读书日记,当两个人都写的时候,就会看到每个人你追我赶,欢喜得很。
爸妈的读书行动,对我和妹妹都有极强的治愈系功能。以前妹妹压力大的时候,回一次家,心理状态就会好转很多。不知道这次她能不能得到补足给养,开始新一年的努力。
妹妹是个善良聪明的娃儿,但因为没领会姿势而屡受挫折。也许因为曾经的她一直没学会平等和体贴地沟通,要么退至墙角,要么直接闯入,所以挡住了自信的阳光在她脸上闪现。在对待目标的追求上,爸妈和我都没做好引导者,我一直没找到如何稳定她心神的力量,帮她集中有限的精力,在一项技能上学有所成。有时候我说得太啰嗦,她领会不了要义;有时候寄希望她自己能学会,就站在远处看着。这个我不知道怎么破的谜题,希望在爱的关照下,新年里答案自然显现。
每天,我都很喜欢读爸妈的学习笔记。有他们一起做知识的搬运工,真是很有动力。其实,大部分人都无需是知识的创造者,做一个快乐地搬运工就足以滋养人生。我们在输入和输出中,将已有的知识组织并传递,或者把我们学到的工具用到工作或生活中,这就是意义。
————— 2017-01-30 —————
妈咪 08:25
别让孩子受恐惧的影响
如果孩子觉得生活中充满了恐惧,他们就无法面对和解决今后的困难。因为恐惧会降低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
家长要教会孩子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多加小心。教给孩子小心过马路,不要接近陌生人,不要玩火,游泳要视水的深浅和考虑自己的水平,等等。这些内容是让孩子明白能力极限以及出现危险该怎么办,给孩子增强勇气,而不是给孩子造成心理恐惧。恐惧会让孩子胆怯并丧失勇气。
没有哪个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苦,但我们必须明白,人生很漫长,祸福难测,疼痛和苦难不可避免。事实上,勇敢的孩子所受的痛苦会更少。恐惧会让痛苦扩大,恐惧会让当事人的解决能力和应对能力减弱。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面对和接受困境,使孩子免受恐惧的影响。
爸比 09:17
自卑
每个人都有一个“愿望中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当“愿望中的自己”远远大于“真实的自己”的时候,就很可能产生自卑。例如,一个人的相貌低于平均水准,他就很可能产生自卑。
首先,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有时候,整个社会向他灌输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例如,“自卑”、“自负”都被定义为负面的,“自信”才是健康的。有时候“自卑”不一定是缺点,该自卑的时候就要自卑,这才是正常的。
其次,优秀的人更容易自卑。因为,资质处于平均水平附近的人,从概率的角度来看,几乎不会遇到极大的落差。而优秀的人,优秀的方面和其它的方面落差就比较大(由于他对自己各个方面定的标准比较高),更容易自卑。
我们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就必须做到:一是不嘲弄他人。嘲弄他人最终收获的对自己的伤害,嘲弄者必被嘲弄。二是“忘记自己的优点”。就能表现出“谦虚”、“低调”的风范,谦虚、低调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优化策略。三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这样就能平静的对待自己的特点,也能平静的对待他人的各种特点了。四是“适当的放纵一下自己”。承认自己是有缺点的,可以是心智获得解放。对自己的缺点,有可能对别人造成伤害的,就要克服;对“无伤大雅的缺点”可以适当的放纵一下,例如,有时候“自负”一下,“自卑”一下,“虚荣”一下,也不会影响什么。
————— 2017-01-31 —————
妈咪 07:53
做自己的事
“妈妈,爸爸打我!”妈妈放下手中的活,抱起儿子安慰说,“别哭了,有妈妈呢。看妈妈怎么收拾爸爸。”接下来,妈妈和爸爸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很显然,妈妈是家中的“强者”,她和儿子联手对抗爸爸。儿子很享受地利用爸妈之争来确保妈妈爱她、支持她、维护他。而事实上,儿子和爸爸的事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妈妈没有必要插手。
圣诞节到了,奶奶给唯一的孙女玛丽买了好多礼物,而妈妈认为奶奶这是在溺爱孙女,她认为只有在适当的时间,有合适的理由买恰当的礼物。为此,她让爸爸跟奶奶说说这件事,而爸爸拒绝了她,认为她不可理喻,结果两人发生了一场争吵。妈妈不可能限制奶奶的做法,她管不了的。妈妈要做的就是,提醒孩子不仅要学会accepting gifts,还要giving gifts.奶奶的生日,玛丽记得送奶奶生日礼物或制作礼物。其它的,妈妈没必要插手。
生活中,除了父母,孩子要接触其它大人。先有祖父母、亲戚,接着是邻居、小朋友、同学、老师等等。父母很难控制这些人对孩子的影响。当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时,他们本能地反对,这其实没用。他们要做的是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孩子必须和不同的人接触,积累不同的经验,这样他们才能学习、了解、判断、感知这个世界。
做好自己,不要介入孩子的事情。当然,不是说对孩子的事不闻不问,而是说,看到孩子发展出错误的观念时,跟孩子开诚布公地讨论,让孩子自己思考,培养孩子理性思考和判断力,孩子就能够形成对他自己现在和将来最好的能力和价值观。
爸比 08:11
灵感
灵感是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灵感的出现,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破绽放的铁树之花。
随着一个人信息输入量的增加,大脑会因为需要而主动生成新的灰细胞。科学家已经发现,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人,大脑拥有更多的灰质细胞,由于颅腔的大小是有限的,于是灰细胞的增加最终会导致灰质的密度越来越高,这也会使灰质细胞之间由神经元连接起来的可能性增大,好多信息就有机会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现象就会出现,就有机会产生“灵感”。所以,知识的积累和记忆是非常重要的。“死记硬背”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因而,当我们花上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它切实可行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投入更多的时间,一路前行,就有机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就会有“天赐灵感”的产生。
————— 2017-02-01 —————
爸比 07:29
鼓励
鼓励身边的人是一种美德!当你对身边的人进行鼓励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超人的风范,对方也因你的鼓励增加了自信心,以及对你的信任感。因此,多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在现实中,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的人,不仅是少数,而且是少数中的极少数。所以,鼓励一个人是没有风险的。
当我们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因为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甚至生命,原因就是他们是必须获得别人的鼓励才敢于行动的人。而我们却能成为另外一种人,一种不需要被别人鼓励的人,其实这是一种境界。
妈咪 09:23
滥用怜悯不如鼓励孩子面对现实
七岁的怀特对自己户外的生日派对感到很兴奋,可是生日当天一早,天下起了雨,怀特很是伤心。他跑去找妈妈,妈妈把他揽入怀中,“可怜的宝贝,天公真是不作美,妈妈也很难过。”看到儿子伤心地哭了,妈妈心里充满了愧疚和怜悯。
其实,怀特的伤心和失望是没有必要的。孩子对大人的态度很敏感。大人如果可怜孩子,孩子就会更加自悲自怜。然而,当孩子自悲自怜时,他的痛苦会加倍,因为这时他不是去面对他的困难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而是越来越依赖于大人的怜悯,非要等大人安抚才能好起来。渐渐地,孩子越来越没勇气,越来越不愿意面对现实。这样的态度有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大人避免可怜孩子,孩子就能学会克服失望。
对于生病的孩子,大人怜悯是正常的。但是,大人要留意自己的态度,不要因为孩子受病痛而楚楚可怜孩子。大人要帮助孩子鼓足勇气,忍过病痛,度过难关。
大人不能呵护孩子一辈子。成人世界中需要勇气、坚强和能力面对打击,而这些不是长大后自然拥有的,而是孩提时代就该慢慢培养的。大人希望孩子勇敢地面对困难、挫折、疼痛,就要放弃随意的怜悯。这并不是说对孩子的悲伤和痛苦不管不顾,而是给予孩子积极地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勇敢向前。
————— 2017-02-02 —————
妈咪 06:02
提出合理恰当的要求
大人要求孩子做事情时,理由要合理恰当,不能强制孩子,更不能要挟孩子。
七岁的汤米在外面玩,妈妈在门口喊他回来帮点忙,可汤米假装没听见,继续玩。妈妈生气地大叫:“汤米,马上回来,要不我告爸爸去。”妈妈用语言当武器,威胁汤米。
孩子应该帮助大人做家务,为家里做贡献,但这必须是孩子同意的,并且是规律性的行为。如果孩子没按大人所说的做,那么这个要求可能不合理,大人试图在控制孩子。当孩子感到被强迫或被指挥时,通常都会不服从,会反抗和报复。所以,大人要放弃自己的权威心态,做出合理和必要的要求,避免这样的冲突发生。
爸比 06:56
效率
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任何人都不可能是100%的有效率,因此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一个人除工作和学习之外,还应保证其它业余活动时间。
如果一个人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和学习上,那么他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如果一个人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享受生活上,那么他就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任何人都不可能二者兼得,那么怎样选择呢?黄金分割率就为你做出了抉择:如果你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每天规划10个小时,就可以用6.18个小时工作和学习,用3.82小时享受生活;反之亦然。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而有些人“被自己的大脑控制”,被自己的大脑控制的人心智发育不是很健全,很容易满足简单的感官刺激。怎样确定你是一个可以控制大脑的人呢?就是看你自己每天做的事情哩,有多少是无趣而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有趣缺不重要的。如果我们一整天都在做无趣而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说明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了,成为大脑的主人了。
什么事情对我们是无趣而非常重要的事情呢?就是你所从事的工作或者选择的职业。如果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者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每天专注一定的时间而坚持做下去,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果开始做这些事情难以坚持,你就可以参考“番茄工作法”来进行训练。例如,一个小时的工作,你可以分成3块,每一块用20分钟去完成,中间可以休息5分钟,放松一下。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种分割时间的方法就没必要了,你就可以专注的去做你应该做的工作了。
Jingjing 22:10
我们每个人的“心神”都像一个容器,里面承放的就是生命之水,包括我们的智慧、品德,感情…
这生命之水犹如本源,滋养生命。不同的人修行不一,孕育出生命之水的多寡不同(好比图中不同的刻度线),生活体验也就有了质和量的差异。
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来从另一个角度看。
一个不断被颠簸着的容器,无论有多少水,也终究留不下多少。而一个人,如果总是慌乱的,稳不住“心神”,那无论有多少潜力,也是发挥不出来的。
所以说,心静不静,“心神”稳不稳,才真正决定一个人能把人生活到怎样的高度。
妈咪 22:16
棒!愿每个人的生命之水越来越丰盈![Smile]
Jingjing 22:18
“稳”具体来说,是这样一种状态,从容不迫,因为了解了自己,根据现状对未来做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决策而总是能运筹帷幄。
反之,“慌乱”则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也没法把当下的任何一件事坦然地完成。
Jingjing 22:29
心神的稳定来源于家庭的影响,也来自身的修炼。修炼出稳定的心神,会反过来滋养自己更加优秀。瞧,人生很多事都是这样互相促进,正向循环。正因此,优秀的人基本上会越来越优秀,知识的递增会逐渐呈现出复利效应。
而想要进步的人,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先选择一件小事,稳住心神认真做。只要踏入了进步的螺旋体,保持基本节奏,很多幸运都会逐渐来敲门。
————— 2017-02-03 —————
爸比 06:45
节奏
节奏是指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有规律的变化。一个人的生活有什么样的节奏,决定于他的人生观,以及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生活节奏呢?就是“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例如:锻炼身体,开始做比较容易,但长期坚持下来的就非常少了,他们的做法就是开始练得太很,很到很难坚持下去的地步,中途逃之夭夭。生活中的其它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很多人订计划的时候,都是“超人计划”,往往不可能完成,更难以坚持。例如:每天背200个单词,这是很不现实的事情。因此上,我们必须放慢节奏,对值得做的事情,应该慢慢去做,做到很久很久。人类有个本性,就是“速成”,其实这是一种不现实的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那些技能,再确定是自己通过练习可以掌握的技能,然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滴稳步执行,“不要等机会来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机会总是眷顾那些准备好了的人”。只有切实懂得这些道理之后,我们才会真正审视生活,然后开始醒悟,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长期计划,坚持去执行。
Jingjing 06:59
不守信用,说的就是我啊。我常常让别人自己做决定,然后又觉得不如自己的决定有效率,再改过来。
妈咪 06:59
有效跟进,前后一致
店员拿了好几双鞋子让露西试穿。妈妈说,“你自己决定要哪双,宝贝。”海蓝那双看起来不错,可露西更喜欢红色。“可是,海蓝色更实用,更百搭。听话,就买海蓝色吧。”露西噘着小嘴接受了妈妈的决定。一开始,妈妈把决定权交给露西,可最终妈妈却做了决定,还非要露西听从她的决定。妈妈犯了前后不一致,不守信用之错。
父母想教会孩子怎么做理智聪明的选择,那就要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即便孩子选错了,也能从中学习,说教不能让孩子切身学习。如果妈妈让露西买红色的鞋子,她很可能发现红色的鞋子跟很多衣服都不搭。下一次,她会更仔细更全面地思考选择。
“妈妈,我想骑木马,给我一个硬币行吗?”“我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呢。下次吧,儿子。”儿子开始耍赖,哭着拖住妈妈的腿不走。妈妈妥协了。妈妈开始说“不行”,后来却做出了让步,儿子相信了“眼泪的力量”。
如果父母对待孩子随心所欲,前后不一,只能让孩子迷惑,不守规则。如果父母言行一致,前后统一,孩子会感受到清晰,明确和稳定,也因此能够学会尊重客观事实,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Jingjing 07:01
都很棒哦
妈咪 07:02
Thanks for your inspiration.
Jingjing 07:03
My pleasure.
————— 2017-02-04 —————
妈咪 06:40
一视同仁
如果大人把孩子当成一个群体对待,也就是一视同仁,就能规避没必要的竞争以及竞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爸爸发现新刷过的墙壁有蜡笔乱涂乱画的痕迹。他把三个孩子叫过来一个一个地追问是谁干的,没一个孩子承认,爸爸打了三个孩子屁股,最终大孩子承认了。爸爸拿来水桶,刷子,看着大孩子擦洗墙壁。
这个例子中,三个孩子宁愿一起受罚,也没有一个告密。大人也一样,没人喜欢群体中的告密者。孩子们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惩罚其中一个孩子,就容易鼓励其它孩子告密。也就有了所谓的“好孩子”和“坏孩子”之分。其实每个孩子都想得到大人的褒奖。“好孩子”做的好是因为他想优于姐姐弟弟,以便自己领先。“坏孩子”做的差,是因为他想通过负面行为得到自己的价值观。所以惩罚一个孩子无形中加强了孩子之间的竞争,让孩子们相互对立,这是错误的。三个孩子的爸爸一开始,就把三个孩子叫到一起洗刷墙壁,孩子就会相互合作,并产生和谐。
把孩子放在同一条船上,一视同仁,通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孩子们明白,他们之间相互负有责任,应该共同合作,互相照顾。
爸比 07:45
物极必反
是指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转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任何事情都可能物极必反,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把握一个度。下面重点讲几个生活中应该把握的事情。
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因为人和人是有区别的,就好像车和车有区别一样,有的车耗油多,有的车耗油少。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交流的时间。对一个人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时刻牢记,血缘关系是我们唯一无法解除的关系。如果你的家人不在身边,在这种情况下,偶尔打电话问候一下,家人是非常开心的,电话里说的什么根本不重要。
最好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平凡的人,终究有一天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我们有能力,就可以运用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但必须要明白,所帮助的人是否值得我们去帮助。总之,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质量,最好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倾注在“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件事情上----哪怕只是某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