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书营-02-幸存者偏差

2017.8.2日天气晴

今日小理论:幸存者偏差。

理论内容:它驳斥的是一种逻辑谬误,这种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或者也正像我们常说的那样:(死人不会说话)

光听定义很难懂,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比如:有个传教士拿一幅画给某个无神论者看,画上是一群正在祈祷的人,他们都在某一个沉船事故中活了下来。然后传教士说:祈祷能保证你不死,或给你带来好运。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逻辑谬误。

那位无神论者怎么驳斥的呢?他说:好的,麻烦你把那些更多的,祈祷之后淹死的人,给我看看吧。

他一下子抓到了问题重点,也就是说,我没有一味相信你的统计结果,我注意到了你统计过程中出现的重大漏洞,即:你在筛选统计对象的过程中,把一些更重要的关键信息人为忽略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我们常听一些人说:哎呀,读书无用,并且我能拿出证据来,你看,某某名牌毕业生,不还是去卖猪肉了吗?你看,我家隔壁的文盲小弟弟,不还是走向人生巅峰了吗?

类似于这种看似挺有个性,挺有说服力的读书无用论,恰好就犯了这个逻辑谬误。

让我们先不看统计结果,一起去推敲一下他统计对象的筛选过程,问题一下子揪出来了:大部分通过读书改变了自身命运,或者让自己活得更幸福的人,他们是不会振臂高呼的,因为觉得这理所应当,所以他们一般很难进入成为我们的统计对象;而但凡有一个因为死读书而失败了的,或者但凡有一个没读书,却成功了的,这样的人会立马炸毛,也更容易进入到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的统计对象。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咱们只看到了读书没用的,和没读书有用的那一小波人,更多的读书有用人士,被我们无形忽略了。由此,得出了一个很偏激的结论。

注意:所以说幸存者偏差中的“幸存者”并非狭隘的单指成功的人或幸存下来的人,而是只筛选后主观“留下来的”那部分统计对象。

生活案例:偏方治大病、媒体就业难、外国人很有钱(没钱的不会出国)、飞机危险(不出事不会被报道)一些聚焦性的报道等等。

类似的幸存者偏差问题,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太多太多,也希望大家通过收听完今日的小音频后,能在群里踊跃发言,一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出一些有关幸存者偏差的小案例,这样我们的小理论,就会得到多领域多维度的应用。

今日电影推介:《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类型:剧情、科幻、内涵、密室(87分钟)

豆瓣评分:8.5(16W+的基础上)

2007年美国上映、小成本独立电影、结局有反转,颠覆世界观

剧情设定:一位活了14000岁到今天的教授为你讲述我们的过去、宗教、艺术、历史、文化,高潮迭起,细思恐极。

今日阅读任务:

4篇文章,来自胡适:《人生有何意义》

第一篇:《差不多先生传》

第二篇:《为什么读书》

第三篇:《智识的准备》

第四篇:《新生活》——为新生活杂志第一期做的



8月2日读书心得:

胡适热只不过是他拿回了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

胡适在当时的地位与影响以及对后世的贡献,与鲁迅是不相上下的,我们说错过了胡适,中国错过了100年。还有人说,胡适的一些价值,直到今天为止咱们都还没消化完。

但胡适与鲁迅是两种路数和风格,前者温而不厉,绵里藏针,是属于改革派;后者属于革命派,怼天怼地怼空气。

但胡适有没有棱角和鲜明的主张呢?有,只不过是藏在了门里边儿。

恰如鲁迅对他的一个评价,(俩人好一阵儿坏一阵儿)特别形象:“适之先生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那么今天的第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就能看出胡适的一种风格,哪怕是沉痛的批判,也会用一种讥讽的腔调,虽不犀利,却让人脸红心跳。

第一篇:《差不多先生传》

艺术性——形式上,我们可以学到的:

(1)全篇找不到一个华丽的辞藻,一处难懂的句子,几乎不用任何形容,清清楚楚,浅白易懂地将劣根性描画的展露无遗,可谓气定神闲。

(2)越是想批判什么,否定什么,越懂得控制与收敛,有时候反问与反语比直接的质问和批评更有力量,更能刺痛人。

(3)想讽刺一种人,或是一个社会现象,不需要多论述多评议,去生动形象地描述就行了,不做解说员,而做一面镜子,让所有人都照一照,让被讽刺者面红耳赤,让读者见到某些群体或自己的样子,这是最高明的手法。

思想性——内容上,我们获得的启发:

难得糊涂与清楚生活的权衡:

首先,这篇文字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重点立足于从个体层面救亡图存的角度,倡导国民不要再麻木不仁、得过且过、万事含糊将就、甘心苟且过活,滥用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了。

其次,放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第一、国人素来有种不太好的习惯:凡事做不到,就说不重要,归根结底,是种思维的懒惰。

第二、可能这种观点最大的天敌就是“那样岂不是太累了吗?干嘛想那么多,难得糊涂嘛!”所以,需要确立一个界限,即: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那么何为小事何为大事呢?每个个体自身的评判标准不同,起码在我个人的小小世界里,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是大事,一定要考虑清楚,而日常琐碎,糊涂些倒也没什么。

第三、这种凑合思维取得的是短暂舒服,却容易把本来宽敞的道路堵的越来越窄,越来越死

第四、真的是做万全准备也才能发挥出一个差不多。事事差不多,结果注定差太多。

第二篇:《为什么读书》

整个第二篇,立意及其明确,讲的就是“读书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我们读书的目的。

为什么要读书呢?胡适给出答案包括以下几点:

1.以前人经验为依托,做垫脚石,宏观传习文化,微观提供方便,以有所余力去做其他事。

2.为了读书而读书(注意,不是死读书的那个意思)而是说:读书越多,思维地盘和触角越发达,才可以读更多的,更不易汲取的书。(好比有九阳神功护体,学什么武功都特别快,越练越有学习能力,生生不息)

3.实用,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尤其是分析问题与看待事物的困难。这里也提出了思想的五步:一、疑问  二、把问题弄清,是什么,矛盾在哪一点上 为什么  三 考虑如何解决  四、选择假定方法去尝试 五、证实

“学问丰富的人,东一个主意,西一个主意,挤上来,涌上来,请求你录用。”

拓展:读书的20%的理论:就像吃包子,都想吃馅儿,不知道馅儿大小,馅儿在哪,就选择一口都不咬。但你一口都不咬的话,死活是吃不着馅儿的。但这馅儿又因人而异,每个人的需要的馅儿不同,所以,别指望别人替你吃皮儿,也许人家排除掉的皮儿,恰好就是你需要的馅儿。

附加:读自己感兴趣的,省得患上厌食症。

第三篇:《智识的准备》

一、大学是用来培养什么的?

答:一个多少受过训练的头脑,一个多少有规律的思想方式。

“一个头脑受过训练的人在看一件事是用批评和客观的态度,不容许偏见和个人的利益来影响他的判断和左右他的观点。他一直是好奇的,但是他绝对不会轻易相信人。不仓促下结论,不轻易附和,对权威与传统,存有一定的戒心和疑虑。”

二、如何在大学毕业后仍然保持思考的习惯?

答:建立一个知识清单,最少放上去一两个自己特别感兴趣也一直想解决的问题。(此处可以自身举例)

三、承担思考的责任

此处有几句话特别有触动:一是“把你们日常生活提高到超过惯性和苦闷的水准之上,常常在沉静的夜里,你们突然成功地解决了一个讨厌的难题而希望叫醒你们的家人,对他们喊着说,我找到了,我找到了,那时候给你们的是知识上的狂喜和很大的乐趣。”

二是:“使你们在处理日常活动时,成为比较懂得判断的人,会使你们成为更好的公民,更聪明的选民,更有知识的报纸读者,成为对于目前国家大事或国际大事的一个更为胜任的评论者”。哪怕是做不到这些,起码还能别添乱。

有责任心的思考。

第四篇:《新生活》——为新生活杂志第一期做的

以日常小事来阐述什么是旧生活,什么是新生活,非常值得借鉴,这就是共同体验,共同体验才能激发共通情感。

旧生活:浑浑噩噩,不知目的,条件反射式地,不断地生活在做事——后悔的漩涡里。

新生活:概括起来说“心总有数”,别轻易随大流,别条件反射式地做事,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个世界为什么……?

文末最后一段,写得坚定又引人入胜。读一下它们,结束今日的旅程。

“诸位,千万不要说“为什么这三个字是很容易的小事。你打今天起,每做一件事,便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不把辫子剪了?为什么不把大姑娘的小脚放了?为什么大嫂子脸上擦那么多的脂粉?为什么出棺材要用那么多的叫花子?为什么娶媳妇也要用那么多的叫花子?为什么骂人要骂爹娘?为什么这个?为什么那个?你试办一两天,就会觉得这三个字的趣味真是无穷无尽,这三个字的功用也是无穷无尽。

诸位,我们恭恭敬敬地请你们来试试这种新生活。””

End.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2天,今日小理论是幸存者偏差。理论内容:它驳斥的是一种逻辑谬误,这种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这和昨天的理论有歧义,皮格马利翁效应(自我暗示)能让人起作用的只是一部分人,还有大部分的人没有成功,但是大部分成功的人没有被报道出来,被埋没啦,以至于让人们产生误期即自我暗示就可以成功,面对生活我们既要有皮格马利翁效应即自我积极面的自我暗示,还要有对消极结果的预判,即事物是有两面的,我们对待事情要做好的一面的考虑,也要做坏的一面的考虑。就像自己的座右铭一样:努力不见得成功,但成功必定努力。

诸位,凡是自己说不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是没有意思的生活。反过来说,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

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思。

人同畜牲的分别,就在这个“为什么”上。你到万牲园里去看那白熊一天到晚摆来摆去不肯歇,那就是没有意思的生活。我们做了人,应该不要学那些畜牲的生活。畜牲的生活只是糊涂,只是胡混,只是不晓得自己为什么如此做。一个人做的事应该件件回得出一个“为什么”。

我为什么要干这个?为什么不干那个?回答得出,方才可算是一个人的生活。

我们希望中国人都能做这种有意思的新生活。其实这种新生活并不十分难,只消时时刻刻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就可以渐渐的做到我们所说的新生活了。

诸位,千万不要说“为什么”这三个字是很容易的小事。你打今天起,每做一件事,便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不把辫子剪了?为什么不把大姑娘的小脚放了?为什么大嫂子脸上搽那么多的脂粉?为什么出棺材要用那么多叫化子?为什么娶媳妇也要用那么多叫化子?为什么骂人要骂他的爹妈?为什么这个?为什么那个?你试办一两天,你就会觉得这三个字的趣味真是无穷无尽,这三个字的功用也无穷无尽。

诸位,我们恭恭敬敬地请你们来试试这种新生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711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932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770评论 0 33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799评论 1 27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697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069评论 1 27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35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200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53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90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33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020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610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9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27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330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904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