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眼中,父母一开始是被仰望的、崇拜的,父母于孩子是神圣的、权威的。随着孩子身体的成熟,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孩子对父母的目光,随着身高的变化,从最初的仰视,逐渐变成平视,最后变成俯视。如果父母不调整心态,不转变角色,这种因身高差异带来的视觉变化,最终会形成刻板的心理反应,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家庭心理气氛压抑。
其实,父母与子女,长辈与小辈,只是来到世间的先后顺序不同,但这不代表着地位上就必须据此分出个长幼尊卑。尊老爱幼,孝顺父母,核心是“关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绝非硬性规定,双方是对等关系,单纯地要求一方服从另一方,都是一种曲解。
儿子与父亲,就像人生道路上的两个路牌,一前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老去,曾经的儿子,成为自己孩子的父亲,他站在了从前你的位置,周而复始。
父子一场,是缘分,也是一次人生修行。儿子上初中,也步入青春期,快速增长的身高,已经让我们父子之间,从原来平视变成俯视,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言谈交流中,儿子也不再唯我马首是瞻,时常冒出一些千奇百怪的想法。囿于对父亲权威敬畏的惯性,我们之间还没有爆发正面冲突,但是儿子时不时会让你碰下软钉子,张扬一下自己的个性与内心的不满。
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发展,如何从传统的父母角色中摆脱出来,重塑新型的父子关系,做孩子的人生导师是关键。所谓导师,就是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把握住人生的方向,但是不干扰你做出决定的人。
简而言之,从孩子的父母转变成孩子的“导师”,首先就是尊重、理解孩子,接纳孩子,与孩子打成一片。其次,根据孩子的天性养育之,而不要把孩子工具化,功利化,尤其不要让孩子代替自己实现梦想。最后,坚持原则,及时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责任与关爱,让自己成为孩子前进道路上智慧、力量的源泉。
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操纵,而是亲子双向成长。父母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努力去读懂孩子的行为,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尊重孩子的感受,运用孩子习惯和熟悉的语言和他们交流。通过协商,让孩子掌握自主权。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行为顺应内心,自我得到调动,一切变得自然而然,教育智慧也就生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