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张涛特别喜欢各种“干货”知识,今天在这个公号看到“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满满的干货,我要收藏起来。”就这样,他像松鼠屯粮一样囤积着。但收藏的过程就是遗忘的过程。“有一天,我打开微信收藏,看到里面竟然有一千多篇文章。”最后,他一键删了个干干净净。如果你留心一点,就会发现,现在“知识付费”传授的多是张涛所收藏的那种碎片化知识:
□ 它们往往是一堆结论而非的逻辑
□ 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 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 他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事实, 不告诉背后原理
关于学习,有一句名言——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
所以长期接收碎片化知识将会导致:
□ 因为不成体系,所以容易遗忘
□ 看待问题简单化,片面化
□ 难以进行复杂思考和独立思考
所以我们经常感叹:“ 学了这么多,就像没学过一样。”
乔布斯说:“你得到的知识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信息。”
在这里,我声明两点:
第一,我不是反对碎片化学习。
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当然是很有必要,但这与学习碎片化知识是两码事。
第二,我不是说碎片化知识一无可取。
该什么时候去吸收碎片化知识呢?就是你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架构已经建立好了,这时你可以借助碎片化知识来查漏补缺,丰富自己的认知深度与认知广度。
为什么说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呢?其次,他传授的知识常常“药不对症”。蓝胖子写过一篇《知识付费得了什么病》,在文章里,他把“罗振宇们”称为“医生” 把患了知识焦虑症的“张涛们”称为“病人”。按照病情,病人分为三种:轻度病人、中度病人和重度病人。这三种病人分别对应职场三个阶段:执行阶段、管理阶段和方向阶段。针对三种病人,医生正确的做法本应是——对症下药,分别开出三种不同处方。但真正的情况却是,医生治病是极其粗暴:“我不管你是哪种病人,我就开这一种药方。”“单一内容面向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受众。”这种粗暴治疗,于是引发了一系列不适应症:重度病人一看医生开的轻度药方就怒了:“哇靠,这个阶段我早就度过了好不好。” 轻度病人一看医生开的重度药方就毛了,“我就一个刚入职场的新人,很多基础能力和基础技能都还没掌握,你却要我去学马云的宏观视野和管理格局。学习毛啊,都不在一个层次上。”彼之蜜糖,乃吾之砒霜。
为什么说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呢?再次,它传授的知识“是未经你思考的”。“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被震撼到了。我想起了我读高三时的一件事情,当时班上有一位后来考清华的学霸,他总结了一套高效学习笔记。我当时物理成绩位居下游,便向学霸取经:“借你笔记看看呗。”我把他的笔记完完整整的抄了下来,但是几次物理考试我还是位居下游。我说:“我都看了,你笔记好几遍了啊。”学霸说了一句:“未经你思考的知识是不属于你的。”我一下醍醐灌顶。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知识付费”的知识后依然没有长进?因为这些知识都是“未经你思考”得来的。罗振宇曾经讲过自己为何要做“得到”语音:“古时候有些有钱人,他们明明有一双眼睛,可是从来不看书,而是请人读书给自己听,从今以后罗胖就是你身边的那个书童。这就是我的角色定位:我读完书,讲给你听。”说的真好,但是我想问——有哪位大儒豪杰,是靠书童读书给自己听而成功的?跟各位分享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
没人能代替你去努力,即使你花钱了。
也没人能代替你思考,即使你花钱了。
爱因斯坦说: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