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散文中的一颗玉石。曾经读过多次,随着年岁的增长如今读来另有一番滋味却上心头。
背影是文章的文眼,也是文章的线索,在四次不同的场景中看到父亲的背影,每一个的感情和体悟都是那么的不同。朱自清不愧是朱自清,字词句段含情脉脉,细细读来入理入味,入味又入情。文章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可是有一定嚼头的。为什么二余年不相见最不能忘却的是他的背影?情感蓄势恰到好处,饱满而不外溢,发人深思。
那年冬天,祖母仙逝,父亲的差事被交卸了,办完丧事还亏空了不少钱。父亲送"我"去车站,父亲帮“我”看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找座位、嘱咐"我"万事小心,这还不算,还要叮嘱茶房照应"我"。事无巨细,帮"我"料理各种小事,天下父母心天地可鉴啊。可"我"呢,领情吗,感激吗,感动吗?不,似乎没有这样的意味。反而笑他迂腐。时隔多年,在外闯荡,领受了尘世风雨再回想起当年的自作聪明心底愧疚难当,对父亲多了一份懂得。谁也不能免俗,年少轻狂不更事总会给人生留下悔恨和惆怅。成长总伴随疼痛,朱自清先生也是如此。
血浓于水,难以割舍父子之情始终在。离别在即当"我"亲眼目睹肥胖的父亲蹒跚走到铁道边,费尽力气穿过铁道攀爬月台就为了给"我"买橘子。此时此刻,此景此情,父亲的艰难,父亲的沧桑,父亲的苦涩掺糅在一起五味杂陈,七尺男儿的“我”怎能不动容,怎么不伤感啊?头戴黑布小帽,身穿黑布马褂、清布棉袍的父亲了让外出求学的儿子穿得体面为此做了紫毛大衣,这在当时紫毛大衣不是一般家庭能穿得起的。更何况在当时祖母仙逝家境惨淡、父亲失业的境况中给我做了紫毛大衣,这如果不是父亲有谁能做到呢?紫毛大衣的一针一线,密密麻麻编织着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年事已高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费劲百般的力气,于自己的肥胖不管,于年事已高安危不顾,反正就是无论如何也要给即将离开的儿子买几个橘子。父亲慢慢地探下身去,一双抚摸岁月沧桑的老手攀在月台边沿随时都有可能掉下去,一双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踏遍坎坷的脚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左微倾,看到如此艰难的背影,想想父亲当下的处境怎能熟视无睹,又怎能不伤感呢?如山的父爱,父爱如山,渗透在每个细节,每个肢体动作,那些个动词“穿”、“跳”、“爬”、“探”、“攀”、“缩”、“微倾”每一个字都是沉重,每一个字都是酸楚,每一个都是父亲,每个字充满着力量,每一个字都布满深情穿透人心。
父亲买回橘子把橘子全部留给“我”,故作轻松与儿子告别了,儿行千里父母忧啊,父亲一步三回头,这每一次回头都是不舍,都是牵念,都是祈望。细细探究其实此时的父亲其实谈何轻松啊!背井离乡,失业孤寂通通都会找上门,但儿子是他永远的牵挂,此时一别从此隔山望水,倘若时常能收到儿子的来信,哪怕寥寥数语又何尝不是安慰呢?"到了那边来信"寥寥数语涵盖着怎样的父爱深沉。而“我”呢,看着渐渐消失在人海的父亲“我”情不自禁地流泪了。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啊!”
我想此时朱自清先生的心情更是悲伤不已。动荡不安的时局,民不聊生,家道衰弱不堪、父亲背负着失业的压力。虽说是去南京谋差事,可在当时是随随便便就能找到的吗?即使很快找到了工作,失去老母的父亲只身漂泊在外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离别在即,从此天各一方,生死两茫茫。而自己也是前途渺茫不知归乡是何年呐!在这样的境况下,在这样的情景中,惆怅在所难免,悲伤在所难免,所有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喷薄而发。隽永的文字都会流向生命的沙洲,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充满力量,值得深情相拥!
岁月蹁跹,历经世事沧桑,父子两个都是在动荡不安的尘世间颠沛流离,父子之间因为各种各样的缘由产生了隔阂,有了分歧。颓唐的老父亲总会触目伤怀,郁郁寡欢,家庭琐事也不尽人意,可儿子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从未动摇。远在他乡收到父亲的来信,展开信件看到父亲身体多处不便,举箸提笔都是难事,一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透着多少无奈与悲凉。那带着头戴黑布小帽,身穿黑布马褂、清布棉袍的父亲又在眼前清晰重现,往昔与当下穿越的是时空,可父子之情一直都在,从未离开。此时朱自清先生的泪眼朦胧,心里翻江倒海组成了一股力量让父子之间过去所有的种种隔阂误解瞬间瓦解烟消云散。父亲永远如山一样屹立在心中,只是此刻不能陪伴在老父身边孝敬老人家,漂泊在外的他只能长叹一声“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几度春秋分离,多少情非得已的思念诉诸笔端,渐渐凝重。父亲留给"我"的何止是背影,更是父爱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