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游玩儿在车上看到一小片一小片的麦田,金黄色的麦穗在阳光下煜煜生辉。农村出来的人,有谁不熟悉麦子呢?很多年没回故乡的我,看到这些金黄的麦浪,心里倍感亲切。
故乡于我除了门前的小河和小桥,再就是养育了一代代人的小麦和玉米了。每天的秋收过后,小麦必须及时播种。用爸爸的话说是不能误了墒情,我那时年纪小,不懂什么是墒情。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墒情是指作物耕层土壤中含水量多寡的情况。麦种播下后,如果下场小雨的话,不几天功夫麦苗就出来了。刚出土的麦苗齐齐贴着地面,就像春天刚冒出的小草。不几天功夫,麦苗就长的有一巴掌高了,绿油油的就似绿地毯煞是好看。
冬小麦冬天不生长,但是它们不怕冻不怕干旱。开春后,麦苗到了返青期。随着气温升高,麦苗生长速度加快。在此期间小麦要经历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等环节。开花受精后小麦进入灌浆成熟阶段。过不了多少日子田野里就是一片金黄了,风儿吹过麦田,金黄的麦浪一眼望不到边,到处都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芒种前后麦子就要收割了,我们小时候,家乡还没有收割机,麦收全靠镰刀。记得早上天刚蒙蒙亮,妈妈就把我们姐弟叫起来。我们揉着朦胧的睡眼,哈欠连天的跟随父母来到村南的麦地里。麦穗上这时还有露水,不一会儿就会打湿衣裤。说真心话,我当时只有十多岁,不怎么会割麦子。可是麦收时节不管大人小孩儿都要上阵,会干不会干都要学着干。这时只见爸妈站在麦垄间,右手拿着镰刀,左手抓住麦子,一下子就割下一大把。妈妈说:“我们要抓紧干,等会儿太阳出来了,会更热更难受。割完这片地,我们就回家吃饭,我给你们炒了一大盘鸡蛋,可香了。”我不怎么会干,割一行还跟不上大人,所以老是被妈妈训斥。其实我心里也是老大的委屈,一直弯着腰收割,腰都要累断了,又酸又疼。天那么热,汗珠子噼里啪啦往下落,累得真想躺在割倒的麦子上歇歇,可是看到大家都在忙,我也不好意思偷懒了。
麦子割完了要捆成一捆一捆的,扔到车上拉回家。那时候没有拖拉机就用牛拉车,路远而且坑坑洼洼也不好走,牛拉不动还要人在车把上拴上绳子帮着拉。拉到村里的打麦场里卸下来晒上,等大太阳把麦子晒酥了再套上牛用石磙子碾压。碾压的差不多了还要用木叉子翻过来再继续碾压,直到把麦粒都碾压干净才算完事。我没有力气,翻麦子翻不动,旁边干活的河义媳妇笑我像豫剧《朝阳沟》里的女主角银环。那天正好碰到弟弟不高兴,还骂那小媳妇儿多管闲事,弄得我哭笑不得。弟弟有力气,干活特别像样,妈妈老夸他能干。还说我笨,不知道向弟弟学学怎么干吗?我赌气说我就是笨学不会,气的妈妈直翻白眼。
麦子碾压好了堆成一堆扬场,爸爸拿木锨扬,妈妈则拿着扫帚在旁边扫麦皮,扬几下就要扫一下,也挺辛苦的,爸妈往往忙的满头大汗 。麦子扬好了就装到一个个化肥袋子里,虽然很累,可看到一袋袋金黄的麦子,大家还是很高兴的。丰收是农民们最期望的事情,怎能不高兴呢?正因为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所以妈妈特别爱惜粮食,从不舍得浪费一点儿。有时候馒头因为放时间长了会长霉点,妈妈把皮剥掉也要吃了,不舍得扔掉。“粒粒皆辛苦”,在农村呆过的人最明白这个道理。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汗珠子摔八瓣儿干出来的,真的不容易。所以每当看到现在的年轻人把吃不完的馒头随手扔了,妈妈都会特别心疼,恨不得要骂那败家子一顿。
虽然离开故乡很多年了,如今看到麦田,还是感觉蛮亲切。那些辛苦的麦收景象已变成往事,但是对麦子的那份感情却是深深埋在骨子里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麦子作为北方人的主食,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想到那些麦收情景,我仿佛又回到了故乡的麦田,仿佛又看到父母在田地里劳作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