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你是否曾遇过这样的同事,上班很认真又经常加班,工作态度好,但工作绩效就是不怎么样,甚至还常听到其他部门在抱怨他不会做事?
刚听到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到疑惑,但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
做事做不好的人通常不是在专业领域上出问题,而是沟通能力不足。
而想要做到精准沟通,就必须掌握提问与回答的技巧。这里小慧给大家提供了7个问题类型,只要持续执行练习很快就能变成沟通高手啦。
1.四个问题厘清重要性
问题需考虑严重,紧急、长远,不重要不急的无关问题。
举例来说,有一天采购问物控(物料管控):原物料要不要由小包装改为大包装?从严重性来看,可以看这种原料的单价高不高,如果不高,预算冲击就小,严重性就不大;
从紧急程度来看,最小包装对供给有没有影响?像变大后,供给会不会快一点。如果不会,那也不紧急;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原物料变多,最有可能就是用不完,那这确实会影响到资源没有妥善运用长远来导致成本增加,属于长远性问题。
但总体来说,这个问题根本对物料管控的工作没有影响,所以就没有必要性。但如果把相同问题,问生产一线的直接员工,因为换一次原料就能用很久,减少人工换料的时间,所以就可能有其必要性。而同样的问题问大BOSS一定是没有必要咯,因为老板关注的是成本。
所以提问要根据自己的职能定位好就好了。
2.本质性
议题(会议主题)本身的根本问题,例如关系到质量、交期等等的问题。
在提出问题之前,先思考问问题后对方可能会回答什么?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目标/目的是什么?
例如,采购提议原物料包装由小变大,这个措施会改善什么?目的何在?有什么实质的效益与额外成本?
如果不将对象、改善后的结果、带来的实际效益想清楚,问完问题,多半只会得到一个没用、没什么效益的答案,甚至对没有影响的相关工作人员而言,这可能会变成额外的工作。
3.假设前提/主观臆测/自以为
验证所获得的信息有无前提假设,如果有,又是怎样的前提假设。
前提假设出现的另一种形式是:我以为。
可以这样问,我有自以为的想法吗?这件事是我单方面自以为确认的?
还是双方都一致明确确认的?
例如,业务接单时询问供应商员:如果接单5000个成品,什么时候可以出货?」
供应商员确认后回复:两个月后可以交。
这句话就有隐藏一个没有说出口的前提,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就是“从今天开始备料”
此时,如果业务人员没有跟供应商确认:好,那麻烦你今天下单。供应商当然不会订货,他以为你只是---询问!
如果业务还跑去跟客户说:两个月就可以拿到。客户就会信以为真,并等待两个月。当然,这样的沟通方式,两个月后客户一定什么都拿不到。
4.真实性
验证所获得的信息的真实性与正确性。在处理议题时,成功人士会首先确认数据的正确性或者数据源。
比如说,CEO需要依赖各部门给予的营运数据来做决策,营销或采购也需要依赖研究来做出需求预测(比如平常所应的ERP系统)。但如果数据本身有误哪怕一点偏差,那后续的讨论当然就完全没有意义。
5.结果/后果
在了解问题的背景、相关数据与整体状况后,第一件事是:问结果,也就是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影响牵涉到公司利益,要特别注意喔。
影响需包含影响程度的大小以及影响时间的多寡两个组成部分,两者都必须包含在回复问题中。如果对方没有回答,我们要持续追问下去。
举例来说,一个零件快要没有料了,采购经理一定要针对当时的状况厘清「什么时候开始缺的?剩下的料还能用多久?生产线需不需要停工等待原材料送来?如果生产线一定要停,那要停多久?停产的时间内会影响多少产能,对营业额有多少影响?对客户的交期影响大不大?
6.原因
问出结果后,要再厘清原因,此时可以针对不同情境,运用差异分析、5W1H、6标准偏差质量手法等方式问出原因在哪里,最简单运用便是不断问:为什么-what。
例如,交期延误了,可以一个针对质量、产能、原物料缺料、运输询问,看是哪个地方出问题?如果供货商回答是运输问题,还要持续追问:具体哪个阶段出了问题?不断追问为什么,直到找到根本原因,彻底解决。
7.行动/计划/方案
找到根本原因后,才能制定行动方案,包含短期方案(应急措施)与长期方案(防堵措施)。
短期方案主要是控制风险防止不良结果的发生,例如库存缺料会导致明天生产线要停两个小时等待原料,短期方案可能就是跟附近厂商借料,先撑过这两个小时。
长期方案,就需要运用5W1H与质量管理等方式,针对问题的原因逐一厘清、定位问题,杜绝以后再次发生的可能。
比如,库存缺料为什么没有预警?是仓库没有设置好安全库存的警戒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