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语言的用处
人的大脑偏爱图像,因此在看到视觉化记录会觉得“wow!”;但其实它与文字语言,是各有所长、只是应用功效不同而已。
我倾向于使用它,多在快速记录、团队沟通、统合现场讨论&想法之场合;而愈加深度的梳理整合,还是要经由文字的沉淀、反刍才能有进一步的洞察。
视觉语言VS文字语言
如果将视觉化看作一门语言、具体到“用来记笔记”,学习路径是怎么样的呢?我试图以“类比法”来阐述。
还记得你是如何学习语言的吗?以汉语为例:
<pre>
第一步:a o e——学习音素。
第二步:单字/单词/词语。
第三步:语法/文法,开始造句了……
第四步:篇章/故事。
更进一步,开始学习品鉴好文章背后的逻辑思维、文采美感……
</pre>
“视觉化语言”同理。如果跟以上的学习步骤对照,视觉语言一一对应的是
一、音素|各种线条、基本形状(圆形、三角形四角形等)。
二、单词|简单的图像、ICON。
这阶段相当于“背单词”,即前期需积累一定量的单词量。找一些简笔画的书,学会画一些常用的“视觉单词”。我自己常用“搜索icon”的办法:譬如遇到什么意象不知道怎么画,就打开http://www.easyicon.net 之类的网站,照着画,几遍就掌握了。
三、视觉语言的“语法”,我理解为各种“关系”(词语与词语之间是怎么联结起来的?)多数时间以箭头、图表的形式呈现。
四、篇章|对一场讨论、讲座或一本书的整体记录。
推荐书目
- Sunni Brown|清晰的入门书。《涂鸦思考革命》,目前还没有简体中文版。作者的个人站点
Mike Rohde《The Sketchnote Handbook》,目前已有中文版为《涂鸦笔记:图像记录》
[美] 丹-罗姆(Dan Roam)|餐巾纸之父。致力于在商界领域推行视觉沟通,目前出了四本书啦。推荐先看这本:《Blah Blah Blah:不讲废话,画图解决》,你将获得一个全景印象。他的两本“餐巾纸”侧重于“语法”部分,有助于视觉思维的转化和建立。
作为早期动作,有必要丰富自己的视觉语言“词汇量”。可以买一些简笔画的书,作为日常练习(积累单词),比如兔本幸子的插画系列、参考easyicon上的图标画法,PPT上的图表工具——重要的是思考它们体现的是何种逻辑关系;等等。
国内作者可以关注:孙小小、臧贤凯早几年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