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还是上学期在读书会中一起共读的书目,大家分享完前六章之后,就因疫情放假了,断断续续的翻了一下,也没有把它看完。新学期开始了,冬青老师提议我们还是要继续把这本书分享完,所以我又拿起了它,开始了摘录。
在之前的文字中介绍了如何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我们观察到什么,有什么感受和需要,提出什么请求来丰盈自己的生命。接下来看到的文字,将这四个要素应用于沟通过程的另一部分——同理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同理意味着,以尊重的态度来了解他人的体验。中国先贤庄子称,真正的同理需要全身心的倾听,要同理他人,必须完全卸下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和评判,达到一种与他人“同在”的状态。
我们常常给予他人建议或宽慰,或者解释自己的立场或感受,而非同理。同理心需要我们将注意力全然的聚焦在他人想传达的信息上,给予他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充分的表达。用佛家的一句话“不做什么,只是在那里”来描述同理这个能力再恰当不过了。
同理的核心是“临在”——全然地与他人以及他们当下的体验同在。因此,“同理心”不同于头脑上的理解,也并非“同情”。有时我们会因为体会到他人的感受而心生同情,这时我们需要格外警惕,当我们对他人表达同情时,就不是在同理他们。
不论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聆听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我的理解是,不管别人说的是什么话,哪怕是那些抱怨过激的话,你都能够去猜测或者询问着猜测出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去想一想他这句话背后的目的,是否就藏着他的感受和需要,不要完全被他的语气和说出来的话给影响,重要的还是要能“听到”话里有话!
怎么样更好地去猜测呢?接下来的文字就是告诉我们可以去复述,通过复述对方的话,将我们的理解反馈给对方。
复述对方的话,可以让对方知道我们是否已经准确的领会了他们的意思;如果我们的复述还不到位,他人就有机会加以改正。此外,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是,给了对方一些时间来思考自己所说的话,从而有机会深入了解自己。
究竟何时进行复述,样才能更好的通过复述解决问题,很遗憾,虽然看了这三四页,但是我依然觉得,在我平时处理问题的时候,我可能不太会用这样的方法,还是有点太浪费时间了吧,或许,等我成长得更成熟,内心更强大之后,可能会更愿意去复述他人的需要了吧。我觉得我现在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去同理他人,让他人有机会充分地表达自己。
如果有时候,即使做出了努力 ,也无法或不想同理他人,那就给予自己一些同理“急救”,先去关注和聆听自己的内心世界,毕竟这个世界上你最应该爱的,首先应该是自己。如果我们善于同理自己,就有能力迅速地调整好状态,得以与他人同在。
如果做不到,我们还有另外一些选择 。一种选择是以非暴力的方式来呐喊,坦诚并且不带指责的谈论自己的痛苦,让别人也能够听见我们的需要。如果,同理“急救”和“非暴力呐喊”无法帮助我们的话,我们的另一种选择就是:暂时离开现场,得到自己所需的同理心,等待心境调整好了之后再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