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四川乐山,一提起跷脚牛肉,人们自然兴致高,如数家珍的报出哪哪哪的跷脚牛肉好吃。
跷脚牛肉是四川省乐山市一道源远流长的汉族名菜,它的散寒止咳的药膳功能,以脏补脏的中医原理,大大提升了这道地方名食的品味和档次。跷脚牛肉几经发展,汤味愈加讲究。其是把牛肉身上各式各样的东西全都放到一起煮,包括牛肉、牛舌、牛肝、牛耳、牛肺、牛心、牛肚、牛肠、牛百叶、牛筋、牛腩、牛脑、牛骨、牛髓、牛鞭、牛血等。在传统汤味的基础上,新添了胡椒、味精、芽菜等现代佐料,渗入了几十种中药材熬制而成的“精汤”,更趋科学营养。已形成汤色碧清、香味绵长、牛杂脆嫩、吃法多样的四大特色。跷脚牛肉是乐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山大街小巷中绝对少不了的一道美味,跷脚牛肉不但汤汁醇厚,味美鲜香,还有驱寒的功效,外地人在乐山吃过了跷脚牛肉的,无不竖起大拇指。
这道菜,最早出自即将进入乐山中心城区的千年古镇——苏稽。说到它的来历,我们要追溯到清代。苏稽作为乐山往返峨眉的交通要道,发达的水、路交通运输使得苏稽人来人往、市井繁荣。以前很长时间,牛是当地主要的生产力,很多时候官府衙门是不允许宰牛吃肉的。我们在极具反叛精神的《水浒传》里看到,但凡有好汉在酒馆里都会大声叫道:“来上两斤上好牛肉!”到了乐山到了苏稽后,我们可以亲自感受以前认为只有文学作品里面才有场景。喝一碗酒,来两碗跷脚牛肉,着实惬意。
我们可以想象,古代苏稽繁荣的水路交通,一定少不了牛呀、马的牲畜。据考证,当牛老了干不动活的时候,就会被拉到一个专门的地方宰杀。在苏稽的周村,就是一个世世代代以宰牛为业的地方,当地人称“杀牛周村”。宰杀的牛肉大多卖到乐山、峨眉、沙湾及牛华、安谷这样人口多、市场繁荣的地方,而剩下的牛肚、肝肠等内脏因不便运输,也不便储存,只好就地处理。
据当地人介绍,最早是周村的周天顺,在苏稽镇靠近峨眉河西岸码头的河滩上垒锅煮牛杂的。因为码头的苦力人多,牛杂汤锅又便宜,非常适合下饭,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卖牛杂汤仅限于路边野摊,没有屋子,少有凳子,既不遮风也不挡雨,吃牛杂锅的人大多站成一排,一只脚跷在煮汤锅的桌子下面的横条上端着碗来吃,“跷脚牛肉”因此得名。
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位精通医术的罗老中医,看到当地百姓贫病交加、身体虚弱,便在苏稽镇的河滩边上悬锅烹药,为百姓免费送药。一天,他看到大户人家宰牛后把牛杂扔到河里,觉得很可惜,便把牛杂捡回来洗干净,根据中医以脏补脏的理论,放进药锅里烹煮,结果汤味鲜香,既能果腹又能治病。很多码头工人和当地百姓慕名而来,由于食客众多,很多人没有地方坐,便跷起二郎腿坐在门前的台阶上端碗而食。久而久之,人们都形象的称这道药膳为“跷脚牛肉”,一直流传至今。
改革开放以后,中断多年的周村宰牛再度兴旺起来,他们不但宰牛而且还卖起了流传了百年的跷脚牛肉。如今跷脚牛肉已被收录到四川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收录),这道具有浓郁当地文化特色的美味,也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人民的欢迎。苏稽镇、杨湾附近的村民至今仍保留着农忙过后吃一顿跷脚牛肉的传统,既犒劳了自己,又能在大汗淋漓的状态下,去除农忙时积攒在体内的暑气和湿气,非常有益于健康。
现在,跷脚牛肉的制作方法简单、豪迈:一口大铁锅、一大包二十几味的中草药做成的料包,加上牛油熬个半天。煮好的汤,香味四溢、味道鲜美醇香,有散寒止咳、驱寒祛湿的功效。食客到店后,根据各自喜好,将事前切好的牛肠、牛肝、牛心、牛尾、牛肚、牛蹄筋.......等20 多种食材,在翻滚的药汤中抖动烫好,倒入碗钵里,撒上香菜香葱芹菜叶等,配一碟辣椒面,来一碗五味汤,再倒一盘蒸牛肉、红血旺,食客无不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