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学校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凝练并共同遵循的办学理念、行为规范、精神风貌的总和及其在规章制度、师资建设、课程规划、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环境设施中的外在表现,是学校内涵发展核心竞争力,学校文化涵养师生生命健康成长。学校文化传承学校发展历史、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带领学校全体师生走向未来。因此,文化具有传承性、创生性和个性化、未来性得特质,如何建构适宜房山区石楼中心校学校文化育人体系,是值得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的。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随着首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文化是系统思考学校教育教学工具和方法,是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是创建有鲜明个性的、有影响力与知名度的品牌学校的重要途径。学校文化体系构建,需要立足学校发展现状,反思与梳理学校的发展历程,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房山区石楼中心校学校始建于1910年11月,学校几经变迁,数次迁址,至今已有107年的发展历史。学校于2010年9月着手研讨梳理教育理念,确定了“启智教育”办学特色和“点燃希望 启迪智慧”的办学理念,并以此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2017年,学校的发展又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办学理念及其支撑下的实践有了全新的要求,为更好的引领学校发展,领导班子在专家指导下,全体教师参与下,重新对学校的文化体系进行梳理,经过数轮的研讨,坚定秉持“启智教育”学校文化底色和特色,在扬长“启智”特色基础上,进行传承中创生发展的建构路径。重新对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实践体系进行梳理,形成《房山区石楼中心校启智教育文化报告》。
一、启智教育的提出
(一)现实背景
1.****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发展历程
学校始建于1910年11月(清宣统二年),石楼村绅士王邦平(号辅三,清末贡生),变庙产为学田,在村南菩萨庙中开办义学,是为石楼中心小学的前身。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在本村绅士郭继武的协调推动下,争国小,办公学,使学校成为房山县两所新建官方办校之一。郭士诚(号辙亭)任第一任校长。
1978年秋,石楼村大队另择新址,在石楼村建北校二十四间,教室八部,1979年又重建南校十五间,教室五部,以及宿舍、伙房等配套设施,并修整农田开辟操场,累计投资10000余元。1979年9月师生全部迁入新校。
1995年8月,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石楼村委会克服困难,出资500余万元,村民集资20余万元,另择新址建成了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的新校园,建筑面积4765平方米的教学楼。2007年1月,新建使用面积1230平方米的专用教室综合楼。2010年暑期教学楼经过抗震加固后装饰一新,呈现现在的校舍群落。
作为一所普通农村中心校。学校现有中心小学1所,完小3所,教学班42个,学生1089人,教师116人。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现有区级骨干教师8人,区级骨干班主任4人。
2. 学校教育的特色传承
自1986年开始,“珠心算”一直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坚持开展,也可以称之为石楼的特色文化。从当初的珠算实验研究到后来的珠心算特色,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6年至1992年,口算、笔算、珠算融为一体,三种算法有机结合,各展其长。提出了“口算为基础,笔算为主体,珠算为工具”的三算结合实验的教学原则和课堂教学结构以及教学方法,并应用与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了具有房山特点的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阶段从1992年至2009年,这一阶段在巩固前一阶段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增加了珠算式心算,珠算式心算是三算结合教改实验的发展和深化。口、笔、珠、心四算有机融合,提出了“口算是基础,笔算为主体,珠算是工具,珠心算是能力”的课堂教学原则。
第三阶段开启于2009年9月,学校郑迪明校长针对珠心算教学提出了“普及、提高、创新”的珠心算工作思路,并明确指出“十关注”具体的工作方法和分年级段重点。“十关注”一是关注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二是关注备课,提高珠心算教学意识;三是关注课堂,提高珠心算教学的实效性;四是关注合作,提高资源的效能;五是关注训练,提高技能培养的效度;六是关注测验,提高学生整体水平;七是关注达标,提高学生普及率;八是关注通级,提高学生通级率;九是关注竞赛,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十是关注宣传,提高珠心算的凝聚力。调整分年级段重点为:一、二年级为普及、提高;三、四年级为巩固、提高;五、六年级提高、创新。
通过珠心算培训、数学备课“两步”走、数学课堂“三结合一反思”、 资源分享共赢、兴趣小组实践、月测验监控、达标活动、参赛等级鉴定、竞赛情况分析与反馈,“普及、提高、创新”的珠心算工作思路愈加明晰。
面对始于1986年的珠心算特色,面对27年时光中取得的辉煌成绩,学校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如何在珠心算32年后的今天进行创新,赋予“特色”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了学校发展的新课题。
3. 学校发展的****swot****分析
综合根据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研究项目组多次走进学校的调研与研讨情况,分析发现石楼中心校的学校发展存在如下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见表1)
表1 石楼中心校学校发展SWOT分析表
优势(Strength) | 劣势(Weakness) |
---|---|
1. 校长具有使命意识和改革热情,学校领导团队工作热情高。学校拥有一支人本化、高绩效的和谐管理团队。 2.学校拥有一项长期坚持且在学校坚持多年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得到校长与领导班子的重视。 3.学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学校文化在引领学校办学品质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多年前便致力于学校文化特色的梳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 1.生源基础较为薄弱,学校的社会经济资源亟须进一步整合、提升。 2.基础设施与办学硬件需加大投入建设。 3.“启智”教育引领下的办学理念与实践体系需要进一步提炼和精细化。 |
机遇(Opportunity) | 挑战(Threat) |
1. 借助国家与北京市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市新课程方案与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等政策的出台对学校文化与特色的不断重视,重塑学校文化,以文化为切入点推进整体改进,尝试课程与教学的大胆创新。 2. 积极寻求新区政府及社会力量支持,传播学校新形象,加强对外公关力度,争取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 1. 在长期固化的外在条件与生源层次之上,找到办学效益与办学成绩的增长点与发展空间。 2. 重塑办学理念、规划战略愿景,并使新理念与新愿景获得学生、家长、教师等相关群体的认同。 |
基于以上的校情梳理与分析,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研究项目组提出坚持学校“启智教育”的构想,对“启智教育”做出更系统和立体化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办学理念与实践体系的整体策划。
(二)思想基础
在我们的理念体系中个,“启智”的基本涵义为“启迪智慧”,所以,启智教育的提出其深厚的思想基础即为“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的思想由来已久,并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我国,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智慧”观。在国外,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古希腊的智者派就建立了以心智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启智教育。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专著《一生的学习》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他认为,教育并非只是获取知识,聚集事实,将之编集汇合;真正的教育应该充满爱、自由和智慧,真正关注“人”,把生活当作一个整体而明白其中的意义。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我、唤醒智慧。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智慧如果未经唤醒,将永远处于沉睡状态。而通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已经处于觉醒状态的教育者将通过启发、诱导,来点燃受教育者的智慧。我国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总结其一生的道德、学问和事业,提出了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Wisdom in Cyberspace),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里所需要的新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大成智慧学指导下的智慧教育内涵包括:打通学科界限,重视通才培养;掌握人类知识体系;实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大成智慧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批顶尖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国际未来学研究所儒佛内尔博士说:“明天的资本,就是智慧”。由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是教育本原的回归,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启智教育的阐释
承前所述,“启智”的基本涵义为“启迪智慧”。智慧,新华字典解释为: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的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启,即打开、启发、开导之意,通过启发引起对方联想有所“悟”。“悟”是古代教学方法中重要的一法。“悟”才有心得,才可有智慧。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之隅反,则不复也。”就是强调了教师要有教育机智,注意开启学生智慧的方式方法。“启智”以“启”为途径,体现了当前的教改原则,符合能力培养的科学规律。“启”字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智,狭义指知识,广义指智慧。智慧即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启智就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广泛地猎取知识,有了厚实的基础知识奠底,自能在更高层次上出智慧,这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教育的优良传统,更体现了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小学教育是既要修德,又要启智。教师要想办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从哲学的角度看,智慧教育是通过具有智慧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形式,培养和激发学习者自身智慧的教育实践过程。通过一系列直至人性思维的帮助程序,智慧教育帮助人类排除干扰、放开心态、开拓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技术角度看,智慧教育是依托移动互联与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泛在化、感知化、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实现教育环境的智慧化、教育资源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的智慧化, 最终为教育活动所涉及到的各类主体(学生、教师、管理者 、家长、社会公 众等)提供智慧化的教育服务。
二、“启智教育”的办学理念体系
办学理念体系是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表达了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及对未来的期待,包括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办学目标和校训五方面内容。
(一)办学理念:以智启智
在学校“启智教育”文化特色的引领下,学校提出了“以智启智”的办学理念,承袭“启智教育”中我们对“智”的定义,此处的智即为“智慧”,为名词词性。启为动词词性,在此处取“启发”之涵义,与《论语》中“不愤不启”的含义相同。综合起来,“以智启智”即“以智慧启发智慧”。具体到学校教育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三种关系中:第一,以“教师的智慧”启发“学生的智慧”。基于学校教育的基本形态而言,这是“启智教育”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第二,同伴之间互相的智慧启发。从古至今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中,“同伴学习”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当下我国教育深综改中十分倡导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将“合作能力”作为学生的一项关键能力来强调,这就要求我们的启智教育要同样重视同学之间互相的智慧启发;第三,教师之间互相的智慧启发。在学校的场域中,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同时,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需要关注,而且,只有在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成长。创建教师发展共同体,是当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基于此,我们的启智教育需要教师之间互相的智慧启发。
(二)核心价值观:启迪智慧 涵养生命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有关学校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一整套看法或观念,它是从多样的学校价值观中抽取的带有基础性的或能够为不同价值主体共同选择的价值目标。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以短语或者短句的形式凝练的表达出学校的基本价值选择,为学校发展确定了基本的价值基调。
学校在“启智教育”品牌的基础上,提出“启迪智慧 涵养生命”的核心价值观。
“启迪智慧”是“启智教育”的基本使命,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领悟学习的魅力,在与同伴的共同学习中相互启发,不断丰富生活的智慧。
“涵养生命”是“启智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学习的魅力,获取丰富的知识、培养多样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不断丰富生活的智慧,其最终的目的是要获得自身生命的成长与终生的幸福,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也是“启智教育”的最终追求。
校风:明德启智 厚学笃行****。
教风:
学风:知行合一 情智双修
(三)校训:用智慧点亮人生
“校训”是学校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文字标识形式凝练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呈现一所学校文化精髓。校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特有的“精气神”,塑造中小学生良好品格、良好行为养成。
基于“启迪智慧 涵养生命”的核心价值观,确立“用智慧点亮人生”的校训。“用智慧点亮人生”的校训表达与“启迪智慧 涵养生命”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意义的两种表达,其核心要义是用大家共同的智慧点亮学校每一个人的生命。这种表述更加朗朗上口,更符合校训的表达要求。
(四)育人目标:阳光 乐学 睿智 担当
育人目标亦称学生培养目标,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学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学校对所培养人的最终状态的一种预期和规定。由育人目标的这种基本属性可以看出,一所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学校培养人的基本出发点与最终的归宿,直接决定着学校对学生培养的基本方向,确立一个恰切的育人目标,对学校育人工作的开展具有正向的导向性意义。
石楼中心校基于“启智教育”的文化特色与学校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出“阳光 乐学 睿智 担当”的育人目标。为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真正将育人目标落到实处,必须准确把握其内涵并在学校的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达成一种共识,形成大家共同的愿景。
“阳光”一词的本义是“日光”,主要是指太阳光,但在日常的应用中,我们时常将其应用在形容一个人的性格,寓意积极向上、乐观开朗、活泼有朝气等等,是一个正能量的词汇。在我们“启智教育”的统领下,“阳光”意指学生具有乐观开朗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是石楼中心校学生的生命底色。
“乐学”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由来已久,最早发轫于孔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关于学习的表达均渗透了“乐学”之思想。乐学思想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乐学是学习成功的要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校在“启智”教育理念引导下,培养学生的“乐学”品质,强调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学习过程中保持愉悦,学习结果让能有很好的成效而使人心情愉悦。
“睿智”意为聪慧、明智、聪明,出自《孔子家语·三恕》:“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这是“启智教育”理念统领下对学生品质的最直接的要求,我们的孩子在“用智慧点亮人生”的校训的规约下,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智慧,不断打造自身聪慧、明智与聪明的气质。
“担当”本义为“敢于承担责任,有魄力”,倾向于对学生的言行的一种规约性的要求,“睿智”的学子必然要有“担当”的意识与能力,才能确保学生能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追求生命的不断成长。
整体而言,石楼中心校培养学生“阳光、乐学、睿智、担当”的品质,其中“阳光”是生命的底色,“乐学”是基本的学习态度与立场,“睿智”是学生内在思维品质的要求,“担当”是对学生“责任感”的一种外在规约,这四种品质共同勾勒出“石楼学子”的形象。
(五)办学目标:打造智慧学校,促进生命成长
办学目标是回答“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的基本问题。在“启智教育”文化理念引领下,遵循“启迪智慧 涵养生命”的核心价值观,经历了思想积淀和锲而不舍的实践追求过程,学校结合区域教育规划与办学实际,将“打造智慧学校 促进生命成长”作为学校办学目标。
“打造智慧学校,促进生命成长”从学校办学的角度,在氛围上强调学校是体现智慧与孕育智慧的,在结果上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这与学校“启迪智慧 涵养生命”的核心价值观和“智慧点亮人生”的校训在精神内核上是高度一致的。
三、“启智教育”的办学实践体系
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精神文化建设为灵魂,管理文化建设为保障,环境文化建设为基础,课程文化建设为载体,课堂文化建设为主渠道,教师文化建设为引领,学生文化建设为核心,特色文化建设为标志开展创建工作。塑造积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学校精神,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引领学校不断走向卓越。
围绕着“启智教育”文化特色,立足于“启迪智慧 涵养生命”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我们构建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教师、学生等实践文化体系,遵循文化建设的指标,立足学校文化发展的实践,我们的管理文化遵循“明智谦和 悦己达人”;课程文化建构基于“慧于心 敏于行”的课程理念构建“启智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实践基础上,建设“能思会问 乐学笃行”的智慧课堂,学生文化追求“阳光 乐学 睿智 担当”,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文化追求“主动 理性 博学 仁爱”。
(一)管理文化:明智谦和 悦己达人
学校管理文化,是一种管理精神、管理氛围,是领导者在管理活动中人文精神的积累。一所学校独特的管理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生产力,也是学校管理的至上追求。石楼中心校在“启智教育”文化特色下,追求“明智谦和 悦己达人”的管理文化氛围。
“明智谦和”是“启智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管理的必然追求,也是学校管理中所应坚持的基本价值准则。“明智”表明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能做到“智慧”二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依法管理,从国家到地方的教育法律法规,是学校管理所应遵守与坚持的底线,学校所有的决策与行为都应在法律之内;第二,科学管理,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循管理的一般原则,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规章制度并随着学校发展变化不断修改和完善。同时,科学管理还要求学校的管理要把握“人”之心理规律,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第三,要有学校独特之管理方法,即管理策略,主要指遇到规则之外的突发事件时要能针对具体情况作出即时且尽量正确的反应。“谦和”主要是指在学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处于“管理者”地位的人,应该主动营造一种“谦和”的氛围。
“悦己达人”是“明智谦和”理念支撑下的一种行为效果,管理者在一言一行中呈现“明智谦和”的状态,学校在持续发展中就会实现个人成长和获得成就感,并通过自己的立身行事惠及他人,即达到“悦己达人”的境界。
基于这样的办学理念表达,学校在未来管理工作中可以做出如下规划和设计:
第一,结合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渗透更为适宜的管理理念。
未来的学校发展中“启迪智慧 涵养生命”会逐渐发展成为学校成员高度认可的核心价值理念,基于这样的事实情况,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需要在学校各级管理中逐步渗透“明智谦和 悦己达人”的管理理念,使其逐渐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共识,并成为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景。
第二,通过组织结构的重构与制度的完善来约束和改进管理行为。
基于学校全新的管理理念,关照学校的管理行为,发现其中不符合理念的行为,分析其中的形成原因,并针对性的对学校的组织结构与制度进行重构和完善,从而约束和改进管理行为,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更好的为学校发展服务。
(二)启智课程文化:慧于心 敏于行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既是深化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课程是知识传播的重要形式,而课程的设置与规整也能凸显出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发展方向。从课程的本质来讲,它并不是一种价值无涉的活动,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中自然会呈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所谓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指课程价值主体按照当前的认识水平,以一定的客观价值标准为依据,在课程价值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倾向与行为趋向。课程价值取向具有关系性特征、历史性特征和实践性特征。基于此,课程文化的价值选择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课程文化价值选择需要基于教育哲学中的课程本质观;课程文化的价值选择需要关注国家教育政策对于课程的基本规定;课程文化价值选择要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在这样的要求下建构石楼中心校的课程文化:
第一,学校课程从本质上应该是“基于儿童中心的课程理论”。
儿童中心课程又称经验主义课程,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儿童中心的课程重要倡导三大观点::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儿童主义的课程理论主张要理解儿童期的意义,尊重儿童的可塑性和创造力。因此,儿童教育中成人要避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以平等的姿态尊重儿童的人格,欣赏儿童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潜能。儿童中心的课程理论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将学生放在场中央,以儿童需求为中心,将学生的发展与需要作为课程建设的主要追求,所以我们学校的课程建设基于“儿童中心”的课程理论,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整体构建学校课程。
第二,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该定位于国家教育政策的现实需要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正式拉开了新课程改革的序幕。自此,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不断提及学校教育包括学校课程需注重“以学生为本位”以及“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也越来越注重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否着眼学生素养的提升,学生经过学习是否能积淀形成必需的技能。2014年4月,教育部颁发重要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据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调整完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进一步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作为全国课程改革工作最先进的地区之一,北京市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本对课程改革工作做出宏观的要求,《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通知》(京教基二〔2014〕22号)提出了五点要求:第一,强调依据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构建开放性的教与学模式;第四,鼓励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第五,关注教育教学评价改革;2015年,北京市教委颁发《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其中提出“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部2017年12月新出台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明确对课程建设提出要求,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严格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保国家课程全面实施。其中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地方、学校、社区资源条件,科学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编制课程纲要,加强课程实施和管理。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各学科课程实施方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引导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石楼中心校课程文化的整体构建需要在以上国家到地方的课程政策的基础上构建。
第三,学校课程建设应该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基本要求
以“儿童中心的课程理论”为指导,遵循国家到地方深化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追求,基于学校“启迪智慧 涵养生命”的核心价值观与“阳光 乐学 睿智 担当”的育人目标,学校课程最终应有助于育人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提出学校“慧于心,敏于行”的“启智教育”课程体系。“慧于心”的本义是内心聪慧,“敏于行”的本义是行为上要勤劳敏捷。提出“慧于心,敏于行”的课程理念,是希望学生通过小学六年在石楼中心校的课程学习,在内心应达到对“阳光、乐学、睿智、担当”的四大品质透彻的理解,即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体现学校“阳光、乐观、睿智、担当”的育人要求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又能主动积极的去践行,从而做到“敏于行”。
第四,基于“慧于心、敏于行”的课程理念,传承中创新,完善课程体系
石楼中心校历来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在原来的课程实践中,已经基于学校“启智教育”的理念,构建出三层(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开放课程)六领域(人文与社会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语言与文学课程、数学与科学课程、艺术与审美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图片上传失败...(image-7f326c-1614061981136)]
图 1 石楼中心校原有课程结构图
从整体上来看,学校的课程结构能够符合儿童中心的课程理论,能较好的符合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但是基于学校全新的核心价值观与育人目标,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精神,建议学校的课程结构图在保持原有图形形状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做出以下调整:
第一,原有的三层次课程中的第三层为“开放课程”的意义不是特别明确,基于课程设置的定位是“个性开放”,因此,建议将这一层次的课程更名为“个性课程”,这样的表述意义更为明确。目前六领域课程中的“数学与科学”的范畴较窄,目前学校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侧重创新的课程很难纳入其中,建议将其改为“科学与创新”;“体育与健康”的概念更加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较少,建议从整个生命的关注出发,将“体育与健康”改为“生命与健康”。
第二,新的育人目标相较于旧的育人目标,增加了对学生“担当”品质的培养,这在课程结构中应该有所体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增加重在培养学生担当品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二,在其他课程的实施中,要注重学生担当品质的培养。
第三,结合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进一步丰富现有三层次-六领域课程的内涵与外延阐释。具体阐释如下:
三层次课程:
基础课程: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发展基本要求设置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形成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基础,重在学生发展的根基。内容主要包括国家课程要求的各学科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个性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拓展课程:依据学校育人目标与学校学生发展的真实需求,充分挖掘校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设置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并从学校的角度规定课程的对象及实施方式。目标是拓宽学生认知、实践领域,让学生具有广博的见识,重在学生发展的广度。内容主要指学校有效落实在国家课程要求的各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由学校教师开发创设的特色课程或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课程。如在语文、英语这一语言学类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创造的古诗文品读课程。
个性课程:为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的个性类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特长,提升学生潜能,重在学生发展的深度。内容上主要指学生在经过学科基础课程、拓展类课程的学习与提升之后,为了适应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而自行选择的课程。
六领域课程:
人文与社会课程:主要是德育类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公共素养,使其有爱心、责任心、良好习惯,有生态文明、主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有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和行动,形成阳光、乐学、睿智、担当等良好品质。
生命与健康课程:主要是关于生命健康的体育和心理相关课程。立足于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健康素养,使其爱运动、坚持锻炼的习惯、健康的体魄,形成自尊、自信、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
语言与文学课程:主要是语言类课程,强调以阅读涵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引导学生能运用所学语言得体地进行书面与口头的表达,合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最终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与文学素养素养,使其具有表达与交流、阅读与理解、欣赏与评价等语言学习与运用能力,能主动学习、学有所乐、学有所长。
科学与创新课程:主要是数学、科学等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其具有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探究意识、实践创新能力,能主动学习、学有所乐、学有所长。
艺术与审美课程:主要是艺术类课程。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使其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能主动学习、学有所乐、发展特长,形成健康情趣的生活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是各层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具有发现、提取、利用信息、自由表现、自由表达的意识和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形成面对问题能正确判断、灵活应对、快速解决的能力。
学段 | 基础课程 (必修) | 拓展课程 (必修) | 个性课程 (自主选修) | 学习方式 | |
---|---|---|---|---|---|
人文 与 社会 | 低段 | 道德与法治 (国家课程目前将起始年级改为“道德与法治”,之后都以此为准) | 知贾岛爱家乡 我阳光我快乐 我爱学习 | 美德故事 | 活动体验 |
中段 | 品德与社会 | 知贾岛爱家乡 寻找睿智的石小人 | 人文电子报制作 | ||
高段 | 品德与社会 | 房山 -我为你骄傲 我行动,我担当 | 真善美电脑绘画、贾公祠小导游 | ||
生命 与 健康 | 低段 | 体育与健康 | 太极拳 | 舞蹈 | 运动和 游戏 |
中段 | 体育与健康 | 太极拳、太极扇 | 太极剑、舞蹈 武术 | ||
高段 | 体育与健康 | 太极拳、太极扇 心理健康 | 太极剑、武术 | ||
语言 与 文学 | 低段 | 语文、英语 | 连环画 | 朗诵 | 实践运用 |
中段 | 语文、英语 | 诵读 | 朗诵 | ||
高段 | 语文、英语 | 诵读 | 朗诵 |
(三)课堂文化:“能思会问、乐学笃行”的智慧课堂
课堂文化是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并且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是学校的价值取向在课堂活动中的体现,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载体。课堂文化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智慧的激发和启迪,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课堂文化指向生命的生长。没有来自生命生长的需要,任何外部的力量都不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真正有效的学习,发自真实的内心深处,最终指向每一个学习者的生命生长。
“启智教育”引领下的课堂,从本质上应该是“智慧课堂”。智慧课堂核心要求是在课堂中促进学生的智慧成长,同时使教师的智慧得以成长。应该追求教学的真质量,追求课堂的真效益。基于这样的目标要求,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探求知识,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总之遵从学生的自然本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征,使学生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实现成长。基于这样的要求,细化到师生行为中,主要表征为“能思考、会提问、善质疑、乐学习、知实践”评价维度,因此我们对石楼中心校智慧课堂的价值定位为“能思会问 乐学笃行”,即课堂文化的完整表达为“能思会问 乐学笃行”的智慧课堂。
“能思会问”强调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头脑,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能对课堂上的所学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是质疑。“乐学笃行”强调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对所学内容有充分的学习情趣,乐于学习,并且能积极的参与实践,提升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未来的学校发展中,可以通过开展课堂实践研究,彻底变革学校的课堂,真正形成“能思会问,乐学笃行”的课堂教学品质。
第一,以课堂文化的打造主题,持续探索学校课堂教学的变革
从课堂教学中的能思、会问、乐学、笃行四个维度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行为指标体系体系,并基于指标体系设计学校课堂实践研究工具包,包括课堂观察量表、学生访谈提纲与调查问卷等,运用设计的课堂实践研究工具包,指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课堂教学的变革,打造“能思、会问、乐学、笃行”的课堂品质,形成独具特色的课堂文化。
第二,在学校建立起教师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
基于研究主题与已经成型的研究工作,在校内开展教研,要求学校所有教师都能开放课堂,基于研究需要,以全校教师、学科组、年级组等为研究小组,通过“课例研究”的方式,对公开授课的教师所呈现的课堂进行研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相应改进策略。这样的研究方式要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一种体制,争取在1-2年内,学校所有教师都能有一次“被研究”的机会。
第三,重视经验总结,将教研工作中的收获进行理性化提升
在研究的基础上,注重研究成果的理性化总结与提升,并在不同的研究群体中进行交流,通过交流相互学习,将一些共有的收获在学校范围甚至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形成具有学校特征的课堂文化。
(四)教师文化:主动 理性 博学 仁爱
教师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主体作用,他们既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承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受教育者和受益者。当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于教师个人价值观,使教师的个人价值的体现与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的时候,教师的文化就能起到引导、熏陶学生文化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文化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在“启智教育”引领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教师四大要素,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深入贯彻落实2018年1月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要求,基于学校“启迪智慧 涵养生命”的核心价值观与“阳光 乐学 睿智 担当”的育人目标,提出“主动 理性 博学 仁爱”的教师文化。
主动:“主动”的基本涵义为“不需外力推动而行动”,教师具有主动之精神,是要求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能积极主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理性:理性与感性相对,主要是指在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时能审时度势综合多方信息综合做出判断、形成决策并付诸行动。理性之品质是“启智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学校教师只有做到理性决策与行动,才能真正做到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
博学:“博学”的第一个涵义为广泛学习,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还有一个基本释义为“学识渊博”,语出《论语·子罕》:“大哉 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教师之“博学”,要求教师能通过广泛学习而达到学识渊博之状态。
仁爱:“仁爱”谓宽仁慈爱之意,语出《淮南子·修务训》:“ 尧 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教师的仁爱之心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宽仁慈爱,这是教师为师之根本。
主动、理性、博学、仁爱共同构成了石楼中心校教师的核心素养,这既契合学校“启迪智慧 涵养生命”的核心价值观,又很好的回应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可以作为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标准。为了培养全校教师的四大品质,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丰富教师的专业生活。途径有二:其一,建立如“教师读书沙龙”、“教师读书俱乐部”、“教师读书月(节)”、“教师读书交流大会”教师读书活动,且学校领导一定要带头读书,并每学期为每位教师报销3-5本图书的费用,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与兴趣。其二,积极为教师争取游学的机会,最好能与海外中学建立联系,开阔教师的见识与眼界,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二,制定分类的教师培养计划。学校可按照目前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按照其专业发展水准对教师分类,并据此制定分类的教师培养计划和专业成长计划,打造自己的专家型教师队伍。
第三,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目前,学校已经非常重视可养工作,将来学校应继续加强教师的科研工作建设,形成教学—科研共同体,将校本教研的课题更多地转向与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实际相关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学校的教育科研,他说:“若以科学精神注于事业上,则事业成为学问。”他要求“每人都存用科学方法去办教育的决心”。
第四,丰富教师的非专业生活。目前,在教师的工作实际中,“累、压力、倦怠感”是大家普遍的感受,因此,学校的教师工会每学期都要制定一些教师的业余活动规划(一定要有身体运动的活动;且一定要将全体教师动员起来),丰富教师的非专业生活,这在一方面也产生提高教师工作效率的功用。
第五,完善教师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将学校教师的四大核心品质融入到教师评价之中,以评价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五)学生文化:阳光 乐学 睿智 担当
学生行为文化是学生在学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是良好学风、校风形成的基石,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主体人格的培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最能彰显个性的舞台。
学校学生文化的建设与育人目标采用相同的表达,意味着学生文化的培育也应该从这几方面着力。结合《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的相关精神,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培育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现有基础的系统分析
引进专业的研究团队,通过常规课堂跟班观察、重点活动的参与式观察、学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系统梳理石楼中心校学生文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与理想的石楼学子的相关要求做对比,分析目前已经达到和尚未达到的状况,找出未来改进的空间。
\2. 重塑班级文化,涵养学生品格
以班级文化为切入点,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班级文化行动研究,重塑班级文化,涵养学生品格。
3.构建学生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学生品格的养成
根据阳光、乐学、睿智、担当的品质要求,设计学生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评价,以此促进学生品格养成。
(六)环境文化:有生命 有色彩 有智慧
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相关人员创造出来的通过感官感知到以显性形式表达出来的学校表层文化,包括学校的建筑设计、空间布局规划、校园景观、文化设施、网络宣传平台等等。因此,当我们步入一所学校,我们目之所接、耳之所闻到的一切,几乎都是学校环境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学生每天生活在校园中,与学校的一方一寸、一草一木进行互动与对话,在人与环境的不断互动中,学校环境文化成为重要的育人资源,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他们在学校的生命质量与学校整体环境设计息息相关,学校的环境建设必须要充分彰显育人价值。
在“启智教育”引领下,石楼中心校提出“有生命、有色彩、有智慧”的环境文化:“有生命”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教育应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有色彩”不仅仅要求校园环境多彩多姿,更是希望在“有生命”的前提下,让师生张扬个性,展现风采;“有智慧”是指在校园里,师生们每天都在发生着启智养德、不断成长的故事,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结语:
文化是一条很长的路,学校文化正是在专家、学校领导、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协商、头脑风暴中逐渐形成、不断完善,并随着日复一日的办学实践不断融入骨血,成为组织内部所有人共同的行为逻辑与生活方式。启智教育策划方案最终须得到学校全体教师的认可和支持,实施方案也需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不断完善、调整和充实。
石楼中心校是一所有执行力、有活力、有激情、肯实干的学校。我们期待看到学校在“启智教育”中编织美好的石小未来,让师生沐浴幸福、共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