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
————题记
伴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孩子们陆续入学,家长们也全力以赴投入异常繁忙的秋收之中。无暇顾及孩子,不能陪伴孩子读书。我也顺势调整我的领读方式:在校陪伴孩子们素读经典。引领孩子们学国学诵经典。和孩子们一起诵读《弟子规》,教孩子们学会守规矩。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学者李毓秀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同时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而编成的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总结。原名叫《训蒙文》。也就是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就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必须遵守和养成的规矩。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全书以孔子《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讲的。核心思想就四个字“孝、悌、仁、爱”。以三字一句的押韵,韵语的方式形成,全书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书中对孩子的言语、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等方面的规范,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说理透彻,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甚广。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被奉为“童蒙养正宝典”。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就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一个人也许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但是,如果一个文化人不讲规矩,却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一个有道德守规矩的人,他的知识越多越好,而一个道德低下不守规矩的人知识越多越可怕。早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说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从两千年前的中国至圣先师孔子那里去汲取智能。《弟子规》正是根据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总结,是做人的根基。近年来,《弟子规》在全国各地都得到普遍重视,许多企业招进很多高学历的大学生,可是这些大学生知识多,能力强,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于是,好多大型企业就选择用《弟子规》进行员工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家长们最关心的首先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其次家长们重视的就是孩子的身体健康,每天想方设法为孩子加强各种营养。但是他们唯一不重视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意识”。即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一个不讲规矩的人,是迟早要出事的。不守规则最典型的反面教材当属2016年发生在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的一起老虎伤人事件。该事件曾在全国掀起一股热潮,进而引发人们关于国民规则意识的热议。事件起因是一位女子坐车游览动物园时,在园内随意下车,遭老虎袭击,她母亲为救她被老虎活活咬死,她也被咬伤。众所周知,游客要游览动物园,在入园之前会签署一份协议,协议上特别说明猛兽有危险不要下车。车在园内行驶时,也会随处可见“珍爱生命,严禁下车”的字样,进入猛兽区之前还会有视频播放,不断的警示游客不要下车。但是,所有的这些警示,全都没有被这位女子遵守。漠视规矩的后果是不仅自己受了重伤,还连累亲生母亲丢了性命。此后还有消息爆出,这位受伤的女子在住院时,他的家属不遵守医院的规定,强硬的要求在非探视时间进入重症监护室。突然觉得,老虎伤人的事情发生在这家人身上,绝非偶然,这家人不守规则已经成了习惯,小小的细节终于铸成了大祸。
在我们身边,也随处可见太多太多的人不遵守规则,甚至随意破坏规则。最常见的就是违反交通规则,比如著名的“中国式过马路”,只要凑够一堆人就随便过马路,红绿灯成了摆设;上车不系安全带、打饭、取钱、买票等不遵守先来后到的规矩,随意插队;上车不遵守先下后上的规矩,乱挤乱撞;不讲诚信,欠债不还,逃票、徇私舞弊,还有各种造假、学生考试作弊,随意旷课、迟到,工作人员不尊守单位的规章制度等等。在所有的公共场所,为了约束一些人的不文明、不守规矩的行为,都帖有一些标语,譬如“禁止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便后冲厕”“禁止大声喧哗”“严禁下水”“严禁超载”等等,但是大多数人都对这些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认为这些无视规矩的行为都是细微的小事情。甚至因为自己的小聪明占了点便宜而沾沾自喜。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会为自己的所谓的“聪明”买单。《红楼梦》中的一号聪明人物王熙凤就是因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不懂规矩、不守规则的意识在日积月累中,终将像老虎伤人一样,变为“灾祸”。用以前的老话说,就是师傅说了:“烧红的烙铁——摸不得”,而你偏要摸一下,肯定会受伤。用时下的流行说法就是:“天作有雨,人作有祸”、“不作就不会死”。
《弟子规》是我们的祖先培养孩子尊重规矩,尊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最好资源。也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懂规矩,守规矩的一部非常好的传统教材。所以我们应该对我们的祖先抱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并且能够好好的去诵读它。
小学一、二年级正是孩子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觉得很有必要让孩子们学一学《弟子规》。在什么时间引领学生诵读合适呢?怎样能够做到既不占用教学时间,又不加重学生负担,还能让他们乐于去吟诵呢?我想把一些碎片时间合理的利用起来,教学生每天背会两则,也就是八句,二十四个字。每天早晨、中午把学生接进校门,在中间马路上晨检完毕后,学生跟着老师吟诵着《弟子规》慢慢的向教室走去。一改以往一路唧唧喳喳、你推我搡、争先恐后抢着进教室的现象。进教室后掏书、摆文具、擦桌子时也口中念念有词。每天大课间操做完后,也是必先背完当天的2则(8句),再去自由活动。孩子们就这样精神抖擞地吟诵着《弟子规》来开启一天的学习之旅。甚至在课间活动做游戏、玩耍时,孩子们也是三五成群的在那儿摇头晃脑滔滔不绝......。每天下午放学前5分钟,老师打扫整理教室,由班里最喜欢背诵《弟子规》并且背的最快最好的许浩轩同学负责,让同学们把今天要求背会的两则(八句)背熟,还要把本周内所有背过的内容连起来再温习几遍。温故而知新嘛。当放学铃声响起,同学们也已自觉形成习惯,一边整理书包,一边诵读。整理完毕后有节奏的轻声朗诵着《弟子规》,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向校门口......。以往一到放学时间,老师在校门口给家长强调接送安全或者和个别家长沟通时,同学们排着队站在校门口大声喧哗,甚至互相嬉戏打闹,现在这种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朗朗的吟诵声,家长们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周末放假时,将两天要背的四则(十六句)拼音版内容发到家长微信上,并且将《弟子规》精华部分内容打印,分发给每个同学。建议由家长来督促孩子背诵。家长若实在顾不上 可以让孩子借助拼音自己来背诵。要求孩子必须把本周内背过的内容连起来再温习几遍。就这样,每天的碎片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了,《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做的。 理解《弟子规》每句话的涵义,将它内化于心,进而付诸实践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言行才是为师本意。我想学生可能在熟背的基础上理解起来更容易些。于是就采取先让学生“素读”的方式。即不要求理解,只是将其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烂熟于心。然后再逐句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意了。我将每周三节的《道德与法治》课时间进行了重新分配,在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的前提下每节课抽出五到八分钟的时间用来讲解《弟子规》,因为学生只有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他们才能够对照着去做,去纠正自己的一些不合规矩的行为。比如学生只有理解了“朝起早,夜眠迟”的意思,才会懂得要珍惜光阴,勤勉学习,进而养成有规律生活的好习惯。给学生讲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学生由此就知道了原来饭前便后要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是古人早就总结出来的。并不是学校或者是老师现在才刻意要求的。由衷的感叹我们的先祖是多么的富有智慧!学生理解了“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几句话的意思。就会时刻提醒并积极纠正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坐、站、行走及跑的良好习惯。也才会做到老话所说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
诵读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会和家长沟通,孩子有什么变化吗?哪怕是微妙的。家长反应,孩子还是有一些变化的,说以前家长有事喊不动,现在一叫马上答应,他知道“父母呼,应勿缓”;以前有的孩子走路总是慌慌张张,不是磕这儿就是碰那儿,现在做事都比较从容了,因为他知道“宽转弯,勿触棱”。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做到尊重规矩、尊守规矩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决然不是靠背会几句《弟子规》就能奏效的,而是我们每个人终身的必修课。上学时,当我们遇到“学习瓶颈”,若能想起”读书法,有三到 ......宽为限,紧用功。 工夫到,滞塞通。”是否会豁然开朗,突破瓶颈。工作时,当我们和合作伙伴意见分歧,若能想起“怡吾色,柔吾声。”是否会很快达到“有效沟通”,很好的解决问题。退其次而言之,倘若有一天你真的做了违反规则的事,当你偶然想起《弟子规》中的某几句,会微微脸红心存愧疚,能否勉强也算是一种收获?
《弟子规》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近年来,网上也出现了一些反对《弟子规》的声音,认为《弟子规》是封建遗毒,登不了大雅之堂。认为学习《弟子规》就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奴性云云。存在即合理,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诚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弟子规》的确有些陈旧过时的东西,你可以不去学习它,但也不必大放厥词,危言耸听。《弟子规》到底是遗毒还是经典,历来都是专家学者争论的话题,但要说它扼杀孩子的天性培养奴性恐怕是杞人忧天了。首先,面对七、八岁的小学生,我们更多的是引领他们去“素读”。在押韵顺口的吟诵中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练记忆力。再不济也还能让学生复习拼音,认识更多的汉字。其次,我引领学生学习《弟子规》,在给学生逐句讲解时,肯定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他们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理解古语的含义,不可能生搬硬灌。比如讲解”亲有疾,药先尝”这句,我先直接解释原文含义,再教学生如何从现代人的角度去理解。当父母有病时,子女细心照顾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而不是“给父母喂药前要自己先尝冷热”。从安全的角度来讲,喝药应该“遵从医嘱”,可不能随便品尝。最后,即使让孩子学《弟子规》,你认为孩子也会刻舟求剑吗?我想不会的,孩子生活在现代社会,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更迭中,孩子的思想也会随潮流而变。《弟子规》中的那些不合时宜的规范,将来孩子长大了自会分辨,但那些基本的,流传千年的,至今每天仍在使用的基本行为规范,无疑是相当正确的。因为,如果你不遵照这个规范而行,肯定会吃亏。
希望我们能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弟子规》,也希望《弟子规》能伴我们一路远行,闲暇时间翻开它,当我们在细细品读它的同时,也会带走我们心灵上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