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自己有一个问题:喜欢在背后抱怨别人,发牢骚。我试过和肖翼忻抱怨钟书涵怎么着怎么着,比如他买了好多鸡胸肉回来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抱怨他买一堆不好吃的东西还把冰箱全占了;我还试过和海金抱怨过钟书涵有关健身的事情。抱怨的时候还分两种情况,有时候是一个不经意间就把话说出来了,回想一下才发现“诶我好像又说别人坏话了”;有时候则是实在憋不住了,于是随地大倒苦水。可能肖翼忻和海金跟我的关系都不错,所以我抱怨完之后他们都会很配合地吐两句槽,这让我觉得莫名地爽,于是在下一次还会“不经意间”地把别人抱怨一下。
反思一下,我觉得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直接原因是我抱怨完之后“爽了很多”。为什么会“爽很多”呢?原因和我、我的倾诉对象以及我的抱怨对象之间的关系有关。首先是我和抱怨对象之间发生的事情。为什么我会抱怨?当然是因为有些事情让我不高兴了。抱怨对象的一些行为让我看不惯,或者让我觉得很好笑(很大程度上是想嘲笑他),就会触发我的抱怨或者吐槽的意向。其次是我和倾诉对象之间的关系,我知道自己的吐槽或者抱怨在他们那里会获得同意和共鸣,所以我才会肆无忌惮地说出来。之所以“爽”,是因为我从倾诉对象那里得到了认同,认同感会产生满足感,让我内心感受到愉悦,我觉得这也是“不吐不快”现象产生的原因。
然而除了“不吐不快”,还有一句话叫做“祸从口出”,为了图一时的口舌之快,很可能会导致一些很严重的后果。其一,对于抱怨对象而言,所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就算倾诉对象口风严,保证不说,我的抱怨之词也有可能通过很多其他的途径传播到抱怨对象的耳朵里,更何况,我也无法保证倾诉对象不是一个“不吐不快”的人。本来抱怨就不是什么好词,再加上在传播过程中又脱离了语境,没准还会被一些好事之人加油添醋一番,后果绝对是不堪设想。其二,对于倾诉对象而言,他们可能也会觉得我现在在和他抱怨别人,说不准什么时候我就会跟别人抱怨他了,当然我自己会认为倾诉对象都是很nice的人,但是狭隘点来说,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谁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
为了一时口舌之快,却为后来埋下了那么多的隐患,怎么算都是得不偿失的,所以“闲谈莫论人非”必须得贯彻到实际行动中。那么怎么改呢?最根本的改变方法就是一个字:忍。只要忍住了一时的快感,就能防止“祸从口出”。根据我的经验,如果机械性地去“忍”,实际上很难忍住,毕竟对我而言,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是快感至上的人,而且我认为大部分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这方面的倾向,所以必须理性地“忍”。具体来说,通过不断提醒自己这样做的后果,或者不断告诉自己“不要和他一般见识”,或者多想想抱怨对象之前对自己的好,或者反思一下自己之前有没有也做过和抱怨对象类似的事情,通过这几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削弱“吐之而后快”的感觉。
当然,忍不忍得住有时候还是得看状态。如果当时心情好,可能忍一时风平浪静还有用,然而万一撞上自己心情不美丽,那只会越忍越气,毕竟管住自己的嘴巴容易,但是管住自己的大脑不要去想这件事却是难上加难。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我想到了几个方法,各有利弊,但是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快。
其一,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写到不想写为止,然后把这张纸撕碎。这么做的好处有以下几点。其一,通过把想说的东西写下来,可以转移注意力,而且由于写字速度比说话速度要慢,一边写还能一边让自己冷静下来;其二,写完之后把纸撕碎,既可以“毁尸灭迹”销毁证据,又可以起到泄愤的效果。所以我觉得,通过“写”而不是“说”是忍住不说最好的解决方法。
其二,我们可以找自己最亲近的人当倾诉对象,比如家人、女朋友等。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妥善解决倾诉对象的问题,既不用担心倾诉对象“不吐不快”,也不用担心倾诉对象乱想,毕竟倾诉对象跟自己的关系较抱怨对象而言会更加亲近。当然这么做也有一些坏处,抱怨实际上是把自己的一些情感垃圾倒给别人,抱怨得太多了也会对倾诉对象造成一定的不快,考虑到倾诉对象是我们最亲近的人,这么做实际上会对自己亲近的人造成伤害。
其三,也是我觉得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不断锻炼自己的心性。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真正快乐的人不是没有情感垃圾,而是知道怎么把情感垃圾转变成精神养料,这一点其实是可以锻炼的,而锻炼需要不断的刻意练习,怎么刻意练习呢?实际上每当自己想抱怨的时候,就是一个完美的刻意练习的契机。不轻易放过每一个自我磨练的机会,通过每一次的自我磨练,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更好的人,应当是我自己对自己的根本要求。
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