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独居人数也经历了一个持续的上升期,从 1990 年的 6% 上升到 2010 年的 14%,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到 2013 年是 14.6%。上海是独居比例最高的城市,每四户中就有一户是只有一位家庭成员的,北京的比例则是五分之一,这还仅仅是在籍的人口统计数据。
于是,又有一个群体出现了,而如今,人们对于任何群体的出现都不再惊讶甚至趋于麻木,这个群体被称为“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是生活在大城市一部分很特殊的年轻人,他们独在异乡、独自租房、并且独身。
一位典型的空巢青年很可能长这样:
二三十岁,大学及以上毕业,在一线城市拥有一份收入中不溜的体面工作,住 18 平米月租三四千的一室户或群租房隔间,唯一熟悉的室友是自己养的猫/狗。
厨房间有怀着居家煮饭宏图大志时买下的全套单人厨具,但饮食主要靠便利店和外卖,为凑满起送点一次吃三顿。
长时间在手机屏幕、电脑屏幕之间无缝切换,加上无人照看容易作息失调,空巢青年的眼睛常年布满迷乱的红血丝,头发保持不出门不洗的“听说油头很流行”style,所有衣物中最看重品质的是内裤,毕竟大多数巢居时间只有它坚持出勤。
——以上调查来自好奇心日报
独居看似是很浪漫的状态。不少还未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或许依然在憧憬着毕业后的独居生活,然而已经走出社会好几年,依然囿于单人出租屋中的空巢青年,面对独居恐怕只有淡淡的无奈。
不过,独居也是生活,自然也需要衣食住行,油盐酱醋,根据好奇心日报的调查,今日我们得以一窥所谓“空巢青年”总体上的一种生活状态。
衣
巢居穿衣法则是,舒适、宽松、解放性别(回到家就掏出 bra)、回归自然(不穿),一切不以好看而以能随时随地葛优躺为准。从这个意义上讲,空巢青年可能是最具 Normcore 精神的群体。
他们总是看好优衣库、H&M、无印良品、GAP这类的牌子,因为这类牌子的衣服质感舒适,而购物的过程也让人感到轻松,哪怕是一个人去买衣服也不怎么会感到尴尬。
食
就用餐习惯而言,无论是自己做、叫外卖或者选择方便食品,空巢青年都有特别的打开方式:空巢青年的手机上一般都装了各种美食外卖APP,他们常表示外卖红包多到不好意思发,于是很多红包干脆通过微信文件助手转发给自己。
然而常年一个人吃饭,各种饮食习惯逐渐变得奇怪起来,很多空巢青年表示,当一个人在出租屋自己做饭吃时,常面临这些情况:
“没有吃早餐的习惯,自己来不及做。”
“即使吃也基本来自便利店,如果忘记买早饭第二天就饿着。”
“每次买菜都算好一周的量,最后因为懒得做坏掉一半。”
“如果只买一顿的,买青菜的时候会听到小贩说:再拿一点,你那还不够 1 块钱。”
“水果一次就买一个两个,被水果店老板嫌弃。”
“如果用家庭份的电饭锅煮饭,一顿饭需要的米都盖不满锅底。”
“很容易做多,最后基本要倒掉一半。”
“食量凑不满想吃的店的起送费,点一次能吃三顿。”
“把便利店当食堂,因为都是在一个人吃便当一点也不会觉得尴尬,而且觉得便当饭团比外卖口味品质都好点。”
“买了很多方便食品,多半都会因为忘记吃掉过期,然后再买,如此循环。”
“看剧是吃饭时的标配,但如果过于专注看剧,会不知不觉吃下正常食量的数倍。”
住
受到大城市房子租金和的限制,很多空巢青年居住的环境并不好也不怎么健康。在北上广深这样一线城市生活的空巢青年,能有个15平米左右的房间就会感到很满足了。
这样狭小的空间很难让人有“家”的认同感,以至于回家这件事总有那么一点不情愿——“喜欢在公司待到很晚,理由是,回去也没啥事”;下班以后热切盼望有人组个局什么的,不然就生拉硬拽找个人陪自己吃饭;甚至可能会感到,深夜晚归时灯火辉煌的全家“才是我家”。
如果遇上空调坏了、断网、热水器故障、下水道堵塞等情况,很多巢居妹子也会选择硬着头皮自己上,久而久之,这些独居妹子的男友力越来越高……
为了打发独居的寂寞,很多空巢青年选择养宠物陪伴自己,我们往往会看见一个独居青年处处省钱,却动辄给家里的猫咪买各种进口零食和玩具。
行
空巢青年的出行习惯是,不出行。
空巢青年不出门主要是因为懒:
“工作日会计划一个完美的现充周末,然后到了周末一个人在家宅两天。”
“计划一天宅看书看剧看电影,一天出去聚会逛街逛名胜古迹热闹的地儿,但是想想天气还是选择了葛优躺。”
“想出门,但不知去哪,想着想着一天就结束了。”
懒得约人,没有约定,即使制定了计划也没有动力去执行,实在耐不住强行出门,也只是去一些“热闹是他们的”场合体会一下“我什么都没有”的惆怅:
“有时候觉得再不出门不行了,化妆打扮出门,结果也没啥事买个鸡蛋就回家了。”
“会去离家蛮远的图书馆,因为喜欢那里的环境,而且人不少。”
“到周日下午了,觉得必须出去走走,去趟商场,哪里人多往哪扎,商场每层转一圈,空手回家。”
来到大城市工作本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选择,而无人相伴的城市生活又的确有它的难处,心态的不同会让这些年轻人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做出大相径庭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