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Day20
学习优秀打卡,反思查找不足
我今天认真学习了方娇艳老师的打卡,一一对照进行反思,首先是要给打卡定一个明确的标题,比如昨天她定的是《理解式教学,把对知识的惊奇交还给孩子》,接着我观察的是她阅读的内容并不贪多,昨天她阅读的是《人是如何学习的》P146-153,有关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的探讨。我数了数共8页。体现了少而精,少而透的原则。
正文部分第一段,方老师回忆了自己对数学学科负面心理,分析了当下数学教学现状——大多数人只熟悉数学的计算方法,却少有人能够洞悉到“数学的真谛是问题解决、描述和理解结构与范例”(P146)。也就是说,对数学停留在可量化操作的表层,远远超过对数学学科背后逻辑、问题解决、模型建构等思维能力的关注,这仅是大多数人的误区,甚至也是数学教师本人有意无意的理解状态。
在正文第二段,方老师概括了书中的观点——关于数学有效教学的核心观点:“当我们考察数学教学时,我们需要既关注教师的数学学科知识,又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法知识(一般与具体),还要关注他们对学生作为数学学习者的知识”(P146)。
我觉得方老师指出的是what。
正文第三段,方老师用书中的三个实例,来剖析理解式的数学教学的可能性是怎样的。回答了why。
正文第四段是方老师的思考,我想是回答了how:
1. 以学生自己特有的建构方式推进知识的理解
书中例子是兰伯特老师,在讲解乘法时,一开始竟然让学生自己讲(杜撰)一个包含乘法12×4的故事,并且依据这个故事,和学生一起以图画的方式来演绎。在这个实例中,学生自己建构故事,而不是由教师来建构,学生显然感受到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而教师只是给予引导和帮助,并引到令学生发出wow的顿悟中。
2. 把已有经验与抽象的知识符号系统建立联系
在数学学科里,有效教学的一个立足点就是唤醒学生的日常真实经验,并通过与抽象的知识符号建立联系后,来使得知识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3. 把问题解决作为焦点而不是知识本身
安妮老师在数学课堂上经常讨论数学问题,但数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并不是其课堂的焦点,而是在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在问题情境依托中,数学概念得以揭示。
最后,方老师把数学问题的几点思考平移到英语学科当中——鼓励学生自行建构、联系已有经验、关注问题解决,也是能够极大促进英语有效教学的。而是还举着她和女儿亲子阅读的例子。在阅读数学的启蒙绘本时,大量的数学知识、概念、模型,都嫁接在孩子可以理解、自己也可能建构起来的经验或者想像场景中,而每一个故事的核心,就是一个问题的解决。从孩子阅读时的反应来看,绘本作者的意图——帮助孩子理解而不是“学习”数学的目的,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了。
对比我的打卡内容,仅仅是把书中内容梳理一下,再加了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但是方老师的打卡内容,非常有逻辑思维,即提出观点,把核心内容条理化,以及列出原因和解决方法,体现了3w原则(what ,why,how )。最后是书中内容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的打通,而且站位很高,让人读后,深受启发。
之二Day 20
手握《课标》,胸有成竹
今晚聆听了王辉霞老师对《课标》的解读,由于中间有两个视频会议,我没有参与直播,深感遗憾。此刻回放王老师的直播,先整理出了一小部分的心得。
一、我对课标的新认知。
1、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有个习惯,总是把课程标准中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帖在备课本的首页上,作为“教学指南”。
2、王辉霞老师在教九年级英语的时候,她会把课表中要求的五级目标全部打印出来,贴在办公桌的墙上,时刻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授课。
3、课程标准规定的能力表现目标是每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基于任务教学,设计更具体、更详细目标和评价基础的依据。
二、重新认识《新课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时评价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他指出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的基本要求。
三、四yu 观点解读三维目标
王老师对三维目标的解读特别有趣,她提到了四个yu。
鱼:指的是知识和技能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看)
渔:过程和方法
欲和愉:情感态度价值观
时间关系,今晚先整理这些收获,由于自己的基础薄弱,所以我会以小步伐的节奏来跟上王老师的授课,期待新学期里,自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