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赛课的机会对我来说是来之不易,感到煎熬时,就会给自己心里暗示“不计结果,珍惜机会,全力以赴”。感谢自己坚持下来了,回顾整个准备过程,线上打磨教案时,我学到的最多,梳理了三点,每一点用这节课举例,其实是适用于今后备的任何一堂课。
一、 要有教学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
1、在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活动中,除了认识基本结构外,还要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认识弹簧测力计的计量单位、刻度标识以及如何读数,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是达成科学探究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基础。
2、通过让学生测量超过量程的物体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指针已经达到量程还没有提起重物,应停止测量,改用量程更大的测力计来测。以此来达成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用不同测量工具可以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
二、 根据教学目标修改教学内容
1、一开始我选的学生材料是条形盒弹簧测力计,上面有两个力的单位(牛顿和克力),对“克力”这个单位我是一句话带过,重点讲解“牛顿”,仍影响了学生对力的单位的正确认识,在记录数据的时候两个单位混用,以为写哪个单位都可以,事实上这两个单位是存在换算关系的。在科学概念目标中,只是让学生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没有提到”克力“,更没有提到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些知识是没有必要给学生补充,反而是画蛇添足,最后改为了圆筒式弹簧测力计,上面只有“牛顿”这个单位。
2、在读数的环节,教参建议展示不同分度值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我选择了两种,一小格分别是0.05N和0.2N。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让学生来读数是有难度的,通过调查时他们数学方面的知识还没有学到。在犯难时,只需要看教学目标,其中没有提到让学生认读不同分度值的弹簧测力计,因此这部分内容应该删除。所以在提升难度时,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升难度。
三、 根据教学效果降低难度
1、在认识刻度标识时,学生对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的表述不是很理解,对力的单位也不是很熟悉。因此,以实验单为脚手架,让学生讨论交流,在记录的时候熟悉力的单位,再全班分享,只有全班达成共识,才能顺利读数。
2、在读数时,虽然已经清楚了每一小格是0.1N,但是对于“0”刻度在上方,要从上往下看,是很陌生的,这里应该再讲细一点。
这节课的科学概念目标有三个,要达成其他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知识的时间长,动手实践的时间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设计这节课最大的难题。感谢教研员刘老师的建议,比如让学生试错(测量一个钩码的重力),让学生测量超过量程的物体,让学生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等。只有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最终教案修改成了我想要的样子,课堂氛围明显比之前要活跃,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其次的收获是通过这次赛课,让平时自己教学的问题暴露得更充分,让我不得不再次重视,比如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答案的处理,对学生的引导、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显得生硬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实践,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