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熊孩子的把戏可以说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的,而在5月21日,江苏宿迁。有一名网友发了几条短视频,只见视频中阳台上晾晒的衣服全都被泼上了墨汁,楼下地上和楼外墙也都被黑色墨汁溅染。
父母的做法也是让很多网友竖起了大拇指!
孩子母亲立刻带着孩子挨家挨户道歉,还将邻居家被“祸害”的衣物全部拿回家中手洗,洗不干净的就买新的赔给人家。
爸爸说,自己清理楼外墙的时候,孩子就一直陪在太阳底下看着。“我们做家长的必须让他认识到错误和事情的严重性。”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曾经看到的尹建莉老师的一篇文章《给孩子“犯错误权”》。文章写到:
童年需要“试误”,需要“不听话”。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
在圆圆成长中,她有很多这样的“决策失误”,这些“失误”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甚至会增加一些我们的经济负担,但我们从不指责她,更不会惩罚她,最多简单和她分析一下事情,有时连简单的分析也免了。我们相信,每个“失误”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导,她只要感觉到了不对,就一定会从中收获经验和教训。
而现实中的父母往往是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孩子哭哭啼啼,保证一定会改。
但没过过久,孩子又犯了类似的错误,家长更生气,又一轮家庭战争爆发了,长此以往,亲子关系会越来越紧张,孩子会越来越不知所措,家长脾气越来越暴躁……
不许孩子“犯错误”,本质上就是在剥夺孩子的自由,这会出现两种后果:孩子有可能“听话”了,但变成了时时事事需要人操纵的小木偶;也可能更不听话了,真的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虽然两种表象完全不同,但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一样的,形成原因相同,即由于缺少自由,他们的心理秩序都乱了。行为失去了自我把控力。
在具体的教育生活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尽量不要给孩子纠错。大致原则是:
第一,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摆布,不要强行让孩子接受任何他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比如吃饭,比如问叔叔阿姨好等。
第二,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孩子做得不够好。只要没有生命和健康危险,第二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即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上,家长都可以放手,都可以给孩子自主空间。
第三,如果特别希望孩子做出家长所期望的选择,就不要让孩子在“是”与“否”间选,不要给他说“否”的机会,而要在“是”的框架里给他一个A与B间选择。比如孩子不想睡觉,你想让他睡,不要问“现在睡觉好吗?”而要问“你打算直接睡了,还是听一个故事再睡?”总之,要给孩子一个选择,而不是给他一个命令。当然,这一招不要经常使,或者适当变着花样使。
写在最后: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请成熟的人允许正在成长的人犯错,请多一些耐心,理解与宽容,失败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训,请相信孩子经过失败的洗礼,会更加坚强,也会自己总结失败的教训,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学会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