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孤独是人生的底色,也是自由的别名”。在物质繁荣的当代,孤独似乎已经成为大众生存的代名词。
每个人的孤独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每个人对孤独的认知。有人享受它,有人逃避它,有人乐在其中,也有人迷失在其中,害怕独自一人,更害怕无人经过他的生命,穷其一生地追寻,寻找一份温暖、爱意和相互偎依。
最终,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我们依然是孤独的,无所依傍。
01
觉悟者:孤独不再是孤独,是存在本身
《孤独》一书作者克拉克.莫斯塔卡斯说“孤独无分好坏,它不过是一个强烈而永恒地觉察到自我的节点,一个激发全新感受与意识的开端。它最终让一个人与其自身的存在深刻接触,并和他人产生根本上的联结。”
极少数的人活在这种状态里,通常世人将这种人称之为觉醒的人,在他们看来孤独是回家的“道”,引领渴望回家的心重归内在的宁静。
他们主动选择孤独,将所有向外的感官向内收摄,透过自我观察,不断深入生命的本质去了悟生命的奥秘,实证到一切皆“空”的真相。悟到万物皆是从虚无中来,也终将回归到虚无中去。
唯一能做的就是作为一名观察者,觉察一切的来去和生灭。孤独一词对他们而言不具有任何实质意义,孤独不再是孤独。
他们只是存在本身,活在当下,全然地经验着一个又一个的片刻。他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与万物相连。
当烦恼来时,经验烦恼;当孤独来时,经验孤独;当喜悦降临时,经验喜悦;一切事物没有好与不好的评判,只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经验,一切皆在道中,生命也因此是鲜活、有趣的。
他们是真正活过的人,不被任何思想所束缚,哪怕是孤独。甚至可以说,他们乐于是孤独的,因为那意味着毫无挂碍,全然的自由。
02
智者:孤独是智慧的独处,与自我反思
在《独处的艺术》中这样诠释独处:“它既是一种行为,又是一种心理需求,更是一门科学。人生和心灵的许多奥秘都深藏其中,当你能够理智明晰地对待独处时,你也就开启了通往心灵的大门。”
能够与自己安然相处是一种能力。让我们有机会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去倾听内在真实的声音,明白什么是真正想要的,真正渴望的,从迷茫中找到继续前进的方向。
爱因斯坦说:”年轻时独处令人痛苦,成熟时独处令人愉悦。“
成熟的人选择智慧的独处,能够在自我反思的过程里,不断地深入思考,审视自己,寻找到持续突破自我的可能性,平衡内在的情绪。
感到孤独时愿意从孤独中学习接纳自己,看见自己的长处,明白自己的短处,正所谓“自知者明”自知让人深谙人性、明白事理。
遇人,一眼就能看透。遇事,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不再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谓的人和事物上。
在不被人打扰的时光里,专注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更多地取悦自己,发现和自己独处的乐趣,让纷繁得以沉淀,灵魂得到滋养。
越成功的人越喜欢独处,人一生中,做出的重要决策都是在孤独中完成的。因为,所有的智慧都诞生于孤独之中。
03
世人:孤独是寂寞的延伸,恐惧的来源
人这一生各有各的活法,也各有各的孤独。有的人鄙视孤独,有的人害怕孤独,孤独让人如面对洪荒猛兽般避之不及。
少年人有成长的孤独,成年人有寂寞的孤独。每当独自一人,寂寞就会慢慢爬上心头,不知何时内心就会被空虚感渐渐填满。为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于是呼朋唤友,人们学会“合群”和“应酬”暂时忘掉寂寞,用娱乐排遣孤独。
有相识却不相知的孤独。你努力地拉近和他人的距离,渴望被他人了解,渴望被他人倾听,却发现没有人能够了解你,除非你愿意了解自己。
也有相爱分离的孤独。当人去楼空,因孤独而生的恐惧如黑夜般淹没你。日复一日,那种无力感让你不断地收紧自己。为了不被孤独击垮,待到明日太阳一升起时,就会努力地奔向人群。或者在一段新的感情里,去消融那份孤独。
有得到的孤独。你拥有得越多,越让你感到恐惧,孤独感越强烈,在你不断地用物质和社交填满空虚的时候,孤独就像一个随时等待吞噬你的黑洞,永远都无法感到满足。
也有失去落寞的孤独。身处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到处都是诱惑,你很轻易就忘了自己。然而,醉生梦死的浮华过后,剩下的也只有你。
梭罗说:“空间上的亲近并不意味着心灵上的亲昵。”即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人声鼎沸的酒吧里,我们也依然无法打败寂寞和孤独,我们终将独自面对一切,包括死亡。
04
写在最后:
西尔维娅.普拉斯日记中这样写到:“上帝啊,可生命就是孤独。”
是的生命的本质就是孤独,人类所有的文明、伟大的创造、发明无一不是从孤独中被创造出来的。可以说,人类在孤独中创造了一切。
学会与孤独为伴,并非坏事。孤独是人生道路上成长的动力,促使你深入地思考和自我接纳。帮助你更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目标更清晰,并且拥有无限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