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唯一一本最近期待没有落空的书,全书是作者深入的成瘾心理行为的描述,从前读到后,就像读一本小说,为作者揪着心。作者生长的年代,似乎与美国大多数青少年集体自杀的时间段比较相似。
前两天正好看到一篇新京报的文章,有个记者决心要帮大家认识毒品,他采访的对象说,吸食毒品就像是一种心心念念的魔咒,会产生各种各样偏执的欲望,比如赌博,没吸毒时赌个十万块钱就不玩了,但是吸毒之后,输二三十万都不会做,很多吸食毒品的人还会偏执的怀疑……“只要你脑子里出现一个念头,就会一直想下去,最后当成事实”……这是吸食冰毒者的普遍状态。
成瘾是对现实世界的重复逃避
在《疯狂成瘾者》这本书里,作者介绍了他从青春期就开始的嗑药经历。作者吃不同的药品,激发人体大脑的分子活跃,并形成精彩的幻想世界,这是同现实世界相脱离的美好世界。
每个喝过酒的人或许最开始有这样的感受,在作者看来,酒精促进了GABA粒子的释放,抑制了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的活跃程度,从而,人的思维会闪现呆滞寂静,即醉的人是最清醒的。
但是,接触毒品的真正原因,是作者为了摆脱自己内心的羞耻和恐慌。
作者说,很多药品,是激活或者强化人体大脑内的一切化学物质,或者是模仿这些化学物质,让人体的性能得到最大程度释放。
药品弱化了人的感知能力,虚拟印象占据了感知的位置,现实不再进入大脑,与意义相分离,从而本来存在的世界不在了。
作者将这种痴迷的根源归结于多巴胺,作者认为当需要与得到产生矛盾的时候,比如需要的太多,而得到的太少,人就会产生无穷的驱力,欲望被多巴胺点燃。
而要让欲望真正产生愉悦之感,作者提到,人体内有一种阿片内物质,能够产生幸福感和愉悦感,而很多毒品具有激发人类依恋的情感的作用,欲望得到满足。
因此,成瘾就是一种强迫性重复,是一种变坏了的学习,成瘾是极端化的渴望,成瘾的人,具有“改造现实”的能力,成瘾者的大脑只有两者状态,即漠不关心和兴奋,同时,成瘾者的生活伴随着选择变少,兴趣变窄。
生活中的成瘾心态
其实,任何一种成瘾者都是相似的,比如宗教,比如懒癌,比如游戏等等,成瘾首先意味着一种对现实的转移和逃避,也意味着。
说到宗教,你永远无法想象虔诚的人是什么样子,我无意于诋毁教徒。宗教徒的心理跟成瘾者是非常像的,还记得吗,高中历史老师讲过,佛教寺庙兴起的原因是战乱灾荒,人只能借助神力来将摆脱贫穷的印象,变成了自己的意识的一部分,并渐渐的形成习惯。原本一个信鬼神的人,是如何变成信基督教的人的?这是一种世界观的颠覆,通过建立一个美好世界的印象,让人产生情感的依赖。
懒癌患者和拖延症更是一种成瘾,对于现实世界中的困难和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人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愧疚和后悔中,每个懒癌患者在拖延的时候都在维持与现实世界想脱离的状态,在沉溺中获取到与现实世界的苦痛所不一样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懒癌患者“改造现实”的能力也可见一斑,比如认为最坏的结果不会总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总会存有一种侥幸的心理,就像作者在本文中描述的一样,他在做了心理学的本科学生之后,依然抑制不住自己吸食毒品的冲动,发生了因吸食毒品所带来的身不由己的偷盗而被起诉。
我好像也终于有点理解为什么高中有些同学会在自己的身上,胳膊上或者其他部分,刺一个“忍”字,或者割自己几刀,好疼的我跟你说,看着就疼。他们是不是一种上瘾,就像作者一样,获得的关爱不够,情绪的出口不够,对自己不够优秀的不满足心态,或者越想做好一件事越急迫的想表现自己却一次次落败,失败本身没“瘾”,但用疼痛来惩罚自己,将自己失败的精神压力转移到身体来承受,从而获取情感上的补助,失败这个过程中的心态是上瘾的。
写在最后
心理学的研究是基于行为之上的研究,在成瘾者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很多负能量,不能控制自己的想堕落的状态,让内向而又内心缺爱的作者一度无法摆脱。其实,有很多成瘾者,自知或者不自知,但总之,要纳入心理学研究的每个人的状态都是千奇百怪的,所以我在想,心理师的内心能量需要多强大啊。
我也在想,治愈“成瘾”的方法,就是那个能控制“盗梦空间”的人吧,与成瘾做斗争,是多种多巴胺之间的平衡,当正向的积极的多巴胺变得更强大的时候,人才能摆脱对一种负向的能量的“成瘾”。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他们内部世界太过丰富,而外倾性不足的时候,很容易沉溺成瘾,你看郑爽和郑爽的粉丝们,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帝国来同外部世界抗衡,看似有组织有体系,但他们无法与外部环境达成和谐。你能说这不是另外一种成瘾吗?
你看到的这篇文章是去年5.3号编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