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思考的较多一些,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较多一些,每思考一次,我就困惑一次;每困惑一次,我便翻开手边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书籍读一读,看一看。每看一次,便有一次的灵感。
昨天看了王荣生老师的书籍,我牢牢记住了“把握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尤其是,记住了,王教授所说的:“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
今天由于小禹同学还没有到校,我继续打开钉钉软件进行直播。中午坐在办公室,我打开自己的直播听一听,真的是有点不好意思之感。还好,我现在说话的语气还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感觉是一位听上去温和的教师。
但是,让我难过的是,由于上节课的两首古诗处理得有点匆匆,有些地方感觉还是对学生不放心,所以,这一节,我首先让孩子们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当我看回放时,我发现复习导入用了十分钟的时间,新授课剩下三十分钟的时间。
三十分钟的课,由于自己的备课还是不够充足,所以,给孩子们的背景资料补充不够充分,导致孩子们理解起来还是有些费力,班里只有四五个孩子能和我积极互动,其他孩子都是属于典型的“吃瓜群众”,如一群看客,一直保持着沉默。
五年级第四单元的语文元素其中一条就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照这一条,听着自己稍有些混乱的课,不觉为自己的课清醒了几分,也对自己的备课态度在心里反思了一番。
下午听了五年级雅楠和杨娜的课,同样是第四单元的两课,可以看得出,两位老师精心备课,个人语文素养很高,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现在回想两位老师的课,都补充了大量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会。但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总感觉学生的体会还是不够深刻,甚至有些浮光掠影之感。究其原因,感觉课堂上的内容还是安排得有些多。
对照王荣生教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一堂40分左右的课,通常是十几、二三十个内容,上课东碰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
或许,只有经历阅读、品味、揣摩、想象、感悟这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堂学习要真正发生,必须打开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经验世界。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离孩子们比较遥远,除了借助背景资料进行理解体会,再就是应该遵循以朗读为核心的规律。
面对离学生比较遥远的课文内容,如何将其加以理解和体会,如何激发出孩子们的愤慨之情,如何激发出他们真实的情感,如何引发他们对帝国主义愤恨?这都是我在上课和听课中思索的问题。
每天都在上课,然而,似乎每天都上不出一节完整而理想的课,心里常怀内疚。好吧,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实践,给岁月一些时间,给自己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