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在电影院里看到一部明显有宗教意味的电影还是很久很久之前的《地心引力》,虽然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乔治·克鲁尼扮演的角色隐喻的是上帝,桑德拉·布洛克的经历隐喻着人类的成长,但那毕竟是隐喻。当然《新少林寺》那样的佛教电影也曾在大银幕上出现过,但是还记得当年《大只佬》的遭遇么?这部以佛教“因果轮回”为主题的电影被硬生生地重剪成了另一部名为《大块头与大智慧》的动作片。
所以,抱着战争片期待走进影院却看到了一部如此纯粹的宗教片,总归是有些意外的。
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也曾在内地上映,与之相比,《血战钢锯岭》更清晰地体现了一部商业类型片的特点,有了简单明了的结构和震撼人心的大场面,在全球影市整体浮躁的情况下,这一部题材几乎相同的影片有望超越十年前的票房奇迹。
但是作为一部宗教片,《血战钢锯岭》似乎不可避免地,在人物塑造上会有一种“典型的”缺陷。不过话又说回来,它塑造的本来就不是人。
散场的时候,偶然听到一个姑娘向男友无奈地表示自己没有看懂,她可怜的男友显然已经习惯了,于是随便说了点什么敷衍她的话,但匆匆路过的我却是很惊讶的,因为《血战钢锯岭》的结构已经明晰到“还要怎么做才能更明了呢”的程度了。你可以把加菲尔德饰演的戴斯蒙德·道斯直接等同于耶稣,他经过了成长(开悟)、受难和救赎三个经典步骤最终引领着正义的神兵战胜了邪恶。
如果不是因为长久以来的无神论传统,我们一定会相信他在决定余生不碰枪械的誓言的时候受到了神启,作为可贯穿全片的主要线索,“战争”和“拒枪”的矛盾承担了绝大部分“戏剧性”的任务,而为了把动机做得圆满,道斯有了一个充满了暴力的童年,但神奇的是,他的和平理念是天生的。他失手伤害了兄弟之后条件反射地冲到《十诫》前反省,而他在冲动中夺下父亲的枪指着对方时,几乎立即就做出了一生恪守的誓言,从此以后我们的主人公性格就再无变化,信念也再无动摇。不过好歹有一个缘起的交代,使之后的“受难”不至于突兀。而且无意中为父亲的角色丰满做出了铺垫。
在接下来的“受难”中,新兵受虐是战争片里习以为常的情节,通常的反转都是他们最后成为了生死兄弟,但是《血战钢锯岭》不一样,他们不是兄弟——至少不仅仅是兄弟——他们更重要的身份是迷途的羔羊。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对“信仰”的不理解,这对于教徒来说其实是对神的“亵渎”,同时也是人类的原罪。
异教徒和无神论者都会付出代价,当然仁慈的天父不会抛弃他们,只要他们愿意“改悔”,重新匍匐在《圣经》之下。钢锯岭之战确实是血腥的一役,但是我相信梅尔·吉布森绝不只是像单纯地进行奇观展示,满足观众的“恶趣味”。他创造的实际上是地狱——封闭而未知的环境、面目可怖且完全无法理解的敌人,以及恐怖片风格强烈的运镜和剪接。
迷途的羔羊们,这是为你们准备的坟场,除非跟随先知的脚步,否则未来将是永远的黑暗——这不是《出埃及记》的故事么?
接下来就很好理解了,皈依上帝的残兵变成了天降神兵,军官们强调了整部电影的“规矩”,最终让位于对上帝的祈祷,当然回报也是丰厚的。之前黑暗可怖的战场,色调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盟军战士自带圣光,似乎没遇有效抵抗就吹响了胜利的凯歌。完成了救赎的“救世主”也像耶稣一样“奉献”了自己的肉身。注意大家最后对待他的态度和目光。他已经成为了神的代言人。
在这样的主题和结构中,想塑造一个活生生的“人”实在是太难了,神的代言人必须是有神性的人,而承担教化责任的电影又势必要强调他的神性,这与“人”是背道而驰的。
这个故事基于一个真实的事件,现实中的戴斯蒙德·道斯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他为他的信仰付出了令人敬仰的勇气和努力。我们不可能知道也无法想象真正站在战场上并且做出那样的选择会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但在电影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能让我们自己满足的解释和经历,这就是故事的魅力。当历史的真相无法触摸,故事就成为了世界的本体。而故事,是属于讲述者和观众的。
以上就是本期【影视产品质量报告】的全部内容啦,如果喜欢的话就分享出去让伙伴们看到吧。即使沉溺于光影世界,我们也不会孤单。我是霜寒烈日,咱们很快还会再见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