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作为教师代表去参加开放式课堂培训,参加的都是各高校的青年精英或资深教师,在听课的整个过程中,外加教师研讨环节,可以说是感触良多。让我感觉不好意思的是,作为学习者依然保持以往学生时期的听课习惯——渐至佳境之时昏昏欲睡。
闲话不多说,先说感触:生活中我们需要发自内心的勇气,大胆地去展现自己,用装 A( )C取中间值的话说,就是要迸发出自身的主体性去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
为何有此感慨呢?其实以往很多时候也都有过,只是这一次的学习使自己再次关注到自己的不足。
研讨环节,各听课教师需要对讲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包括内容的逻辑关联、佐证案例的贴切度、师生之间的互动、理论深度以及现实上的厚度等等。全场近百教师,愿意主动点评的仅仅十来位,如果没有规定数量的话可能更少。对比来说,不从专业的角度看,在勇气方面,在场教师表现出的主动性还不如学生。
这里并不是一种批评,而且一种自我反省。高校教师在这个场合是基于互相学习达到提升的目的,当然也不是说不评价就是不想提升,而是说我们缺少一种参与公共生活的态度。
都是高校教师,我想这种不主动的最大原因可能并不是由于害怕丢人,害怕没面子,毕竟学习和生活几十年都丢过脸,也没什么大不了,不屑一顾则更加说不上了,都是来学习的,教授授课必然有长处,我想没有青椒和普通教师会认为自己比教授更高明。
因此我认为,之所以缺乏主动性,是对害怕本身的害怕,缺乏一种“促逼”(海德格尔的概念)的东西让主体性迸发,让那些积极的动力表达出来。
另外,虽然缺乏主动性或者保持缄默并不是坏事,但是主动确实有好的一面,比如说,我通过对这次授课作出评价,至少我有一种获得感和自我满足,这往往会引导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积极,更加有活力去展现自己,并不是说是为了出风头,而且也会产生一种积极效应,一种引导作用,尤其在学术争鸣上以及如此,也可以扩大到社会上相应的情境当中。
所以,于个人来说,主动性的显现可以促进自身积极的发展,从联系的角度说,可以引起积极的效应。从更加具有意义的角度说,个人的心灵得到了安顿,并且一定程度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样也实现了自身的自我超越。
至于缺乏胆子,缺乏勇气和主动性会导致什么问题,每个人都有经验,比如机会流失、发展滞后等等,最严重的是,如果一个人有向上的心而受制于主动性缺失则会导致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而一旦这种状态常态化后,我们很难打破这种消极的惯性,有点像“黑暗中的独行者”“一座孤岛”“一潭不再流动的水”,再扩大一点,我们很难体会到人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在生活中,不妨大胆一点。
(以上阐述分析仅依照本例情境或相似情境可通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