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以用自己的喜怒哀乐来控制父母、甚至控制世界;长大后,我们更愿意用顺从来表达孝心,用小心翼翼来应对世界。小的时候我们更多的问“凭什么”,凭什么我要让着别人,凭什么不相信我;长大了,我们开始知道自己有诸多的“做不到”。“小时候”和“长大了”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在所有的关系中我们都会衡量我们和对方的界限,从而调整行为的分寸。分寸、界限并不意味着我们跟每个人都保持一样刻度的距离,而是我知道每个个体都有所不同,我愿意去体谅你期待我对你保持一个怎样的界限,这份体谅意味着我希望在我们的关系中你是舒适的,你感受到的这份舒适并不是我委屈自己换来的,而是我愿意为你调整我的界限来适应你。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把他人放在心上。
我们常常会介意让座位给别人却换不来一句谢谢,因此发誓以后再也不主动让座位了。换个角度看,让座位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让我觉知到自己是能体谅他人并将这种体谅付诸实践,这本身就已经让我很开心,这个理由才是我去让座位的动机。如果对方能在此刻说一句“谢谢”,我会更加开心,因为我知道我的一点微小的行动已经改变了他人内心的温度。萨特说:“别人是地狱”,因为把太多的情绪控制权交给了别人,当别人不按照我的意志来回应我,我就会体验到消极的情绪,处于这样的感受漩涡中,很难体验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平静。这样看待让座位这件事,你还会介意有没有得到那句“谢谢”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温润,我们不再如少年时那般棱角分明了,我们用换位思考替代了抱怨,用收敛替代了年少轻狂,用内心的平静来检视行为的适宜度。所谓成熟,大概是因为你更加体谅自己,所以心里开始装着他人了。对外,我们心里是否装着他人。对内,我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哪怕是最细小的选择,是否能让自己内心平静。这就是发生在“小时候”和“长大了”这段时光中的一些足以影响我们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