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之课程论文的延展性思索#
中国人的怀乡文化
记得上学期我们有个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课,里面提到一个问题,“月亮”似乎是中国诗歌中独有的意向。
月亮总和思乡情怀联系起来,“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寄相思”……太多太多了
家乡、家人、根
这是一种对“扎根”的执念啊
表面上看,是对家人的不舍,往更深处探索,是因为中国人的灵魂是从根里冒出来的。
根,一种必然性、稳定性、对完满的闭锁的因果链的向往。对宿命论的依恋。
“想安稳下来”,所谓漂泊,不过是为了更好的安定下来。
这即是儒家思想。
然而,现代人知道,他们是决计不可能安分的。诚然,他们渴望安定,可他们是守不住这份安定的。
因为我们的“自我”已经裂开了,已经与天道渐行渐远了,天道,它只承认作为类的个体,而不接纳原子化的个体。
我们,已经无法承载这天命了。
这家长,这根,隐匿在祖先们流传下来的文字和各种风俗习惯中,潜移默化地使我们感到一股乡愁,我们已是回不去家乡的异乡人了。
我们流浪,这城市到处流传着的一些血️月狼人的故事,而我们的文化基因吸引着我们在这片失落的大地上寻乡,归复于那个“不可能”的理想。
毕竟,还在中秋之夜如此温存,家乡还标记在身份证上,让我们产生它还在的错觉。
我怀抱着寻根的理想,却见到了自己屹立在一片废墟之上
一切事物都在这世上,被展开、涌现,而我却不存在。
原来这是个只有我不存在的世界啊。
可是你,不久之后也将对这一切了然于胸
只能背井离乡,只有这一条路可走,追随天道只能让这个蜂巢般的世界维持它的裂口。
“守护那白月光”,人们心中有此愿景,因此可以忍受黑暗与肮脏,可是那月亮只是幻相。戳破这幻相,还有多少人能坚持下去?
那世界的热闹非凡,原不是你啊,你是多么的想要归复,想要与之同一。可是,那不是你。
你必须面对你自己。我必须面对那虚无。
这虚无由何而来,这世界又由何而生,我必须回溯性地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