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菇凉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作者林海音虽然是台湾人,但儿童时期是在北京城南长大的,那儿冬天有骆驼队伍,带头的骆驼带着一个铃铛,走起来时“铛、铛、铛”的响,很是好听。
曾经傻乎乎学着骆驼吃草,觉得骆驼丑,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却异常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与人物。
抱着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的想法,林如海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余光中曾说:“上海是张爱玲的,而北京是林海音的。”林海音的传世之作《城南旧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有时候细看它不是一个个故事,而是关于成长的寓言。
打开这本书,就被作者舒缓自然的文字所吸引,仿佛跟着作者从单纯的世界来欣赏世界,到处都是好玩的,好吃的,一切也都是那么的美好。
文中主要写了五篇故事,分别是《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是小孩子了》。
全书以作者的化身为“小英子”,以儿童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一个个充满感悟的故事,或为孩子疯掉的秀贞,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兰姨娘,或一生命运悲苦的宋妈,或英子母亲卑微的身份与婚姻。
一、惠安馆
那年英子6岁,住在琉璃厂西口的椿树胡同,有一个玩伴叫做妞。
胡同里住着一个被人人喊为疯子的秀贞,大家都绕着她家走,有一天英子看到这个秀贞,而秀贞正在笑着看自己,并把她认做了自己的女儿小桂子。
秀贞原是一个会馆看门的女儿,漂亮美丽,只因几年前认识了叫做思康的穷学生来到惠安馆。一来而去熟悉以后,在秀贞见他衣着朴素,读书刻苦,就判定他是个老实本分的人。
她每天去送水,一来二去,二人便熟络起来。在一个大雪的夜里,趁长辈不在,思康暖了一壶小酒,邀秀贞一叙。
他握住秀贞的手,说:“跟了我吧。”就这样她怀了孩子,后来男人借口回乡准备卖地求亲,就再也没有回来。
直到秀贞生下孩子,孩子随即被母亲丢了出去。接连失去爱人和孩子,秀贞一夜之间疯了。胡同里的街坊对她避之不及,除了善良的小英子。
秀贞告诉了小桂子脖子后面的印记,知道了妞就是秀贞的女儿,帮助了她们母女相认,这本是一件善良的小事,最后却成了疯子拐骗孩子,使得胡同里的很多人都搬了家。其中包括英子。
这篇以孩子的视角出发,就是英子帮助失去孩子的秀莲寻找妞,结果寻找丈夫的时候被火车碾压而亡。
但是从秀贞的角度出发,却是一个懵懂无知少女的爱情故事,因为错信他人的甜言蜜语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二、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蓝色的大海上,
扬着白色的帆。
金红的太阳,
从海上升起来
照到海面照到船头。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这篇故事就像分不清天与海一样,分不清好人与坏人,在荒草园里英子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她记得看相的李伯伯说过的话:“嘴唇厚厚敦敦的,是个老实人相。
从此他们成了朋友,英子常去找他,男人给英子讲自己和弟弟故事,男人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一心要供到让他飘洋过海去念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
英子才知道自己信任的男子原来是个贼。
三、兰姨娘
兰姨娘是下房一个姨太太,跟家人闹翻住到了英子家里,兰姨娘的性格很好,经常带英子去逛城南游艺园,听戏,还能给她做各种小玩意儿,深得英子与父亲的喜爱。
直到有一天英子发现父亲拉着兰姨娘的手,说道你这是朱砂手,可有福气呢?并对兰姨娘有着不可说的情愫。
那时家里还居住着一个德先叔,英子便在两边传话,有意撮合他人,最终兰姨娘剪麻花髻没有了,留了华伦王子式,穿着旗袍成了德先叔嘴里的密斯黄。
最后,她随德先叔远赴上海,去追求她应有的幸福。
其实兰姨娘的一生也很悲惨,3岁那年,为了给哥哥治病,她被母亲卖了。16岁,被人从苏州带到北京,在胭脂胡同受了四年的苦。20岁,又被六十多的施老爷买回家做姨娘。
但是兰姨娘不同于惠贞,她懂得与命运斗争,兰姨娘没有沉沦堕落,也没有再次重蹈覆辙继续当姨太太,而且擦亮眼睛寻找自己的幸福。
四、驴打滚
有人说之所以叫“驴打滚”不叫宋妈是为了区别兰姨娘。
宋妈是英子家里的奶娘,起初是英子四弟的奶妈,后来成了林家的佣人。心地慈善,待人宽厚,对待林家的孩子视己出,也一直惦念着自己的一双儿女。
不在家的时间里,她只能向来要钱的丈夫打听孩子们的近况,一直做着孩子的衣服与鞋子。宋妈是个可怜的女人,丈夫是个游手好闲的懒汉,为了赌钱,逼着她出来干活。
宋妈一直牵挂的小拴子,其实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了;而小女儿,也被“黄板儿牙”卖给了一个赶车的。
宋妈摊在床上哭了几天后,虽然还是那么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和往常希望,但是却不再哼着曲子,而且皱着眉头。
最后在英子母亲的劝说过去的都过去了,人得向前看。还嘱咐她,等生了再抱着孩子一起回来,宋妈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每个人都会面对苦难,是主动退场还是重新开始,大多数像宋妈一样。
五、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却不再是小孩子了
从五岁开始,这篇的英子已经小学毕业了。小学时期读这篇文章只知道是女儿对父亲的怀念,而到今天才知道,这背后的却是深深的遗憾,对父亲的遗憾,对长大的拒绝,对孩子的留念。
父亲没能来参加英子的毕业典礼。父亲从小最疼英子,只要英子不舒服,父亲就抱着她睡。毕业典礼前一天,英子说,如果父亲不在台下,台上的她会害怕。
躺在病床上父亲对她说了这样一番话:
“英子,不要怕,无论多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英子从告别惠贞,送走兰姨娘,惜别宋妈,失去父亲,一步步从幼稚走到成熟,从胆小变得勇敢,也从孩子成为了大人。
正如《城南旧事》电影插曲唱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又不断得到的过程。在这个得失反复的过程中,我们终究一步步走向成熟。
《城南旧事》像一幅童年的风景画,诸多生活细节,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意趣盎然。
《城南旧事》也像一幅京味风俗画。火炕、鸡毛掸子、桂花油、毛驴、洋车、煤油灯、闹鬼的房子、做小买卖的吆喝城南游艺场的喧闹,甚至宋妈的重男轻女,作品堪称“平民生活的写真”。
《城南旧事》像一幅时代的缩微风云图。作品写的虽然是市井百姓的悲喜剧,但是却无处不折射着时代风云。
《城南旧事》像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它有清脆的语感,有细致的描摹,有生动的比喻,有精巧的结构,还有贴合人物身份的各种语言。
文中所有童年的生活与乐趣,在作家林如海的生动形象的笔中,仿佛在我眼前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我知道这是作者对童年生活和老北京生活的回忆,也是她对于城南旧事所代表的故乡文化的乡愁。
有人从这本书里读出了童年的种种美好,找到了曾经的自己;有人从中读出了失去,一种失去即是一种成熟;有人从中读出了女性的悲哀,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有人从中读出了何为爱情,如何理性选择自己的人生;也有人从中读出了何为生活,是悲观面对还是笑对人生。
我想不管怎么读,都能读出儿时的美好,儿时那份天真烂漫,纯洁善良的内心,还有那种不肯长大的释怀。
《城南旧事》一本打开就让你停不下来的书,一本备受启发的书,一本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的书,有的只有单纯,善良,天真与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