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读<金刚经>的过程中会有一种“究竟”的念头产生,为了破这个“究竟”又必须在自己的理解上解读所涉及的所有疑问。今天将这个差别心的“究竟”提出来是谈谈我的个人想法.。
经文开头“法会因由分”中原文:“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佛祖及弟子乞食含有:
(1)不贪珍味,美恶均等。(2)为破我慢,于富贵贫贱等家皆无拣择。(3)慈悲平等,大作利益。三个意义在内。
所以一个“次第乞已”的“平等之心”而引出一个“差别心”的概念.
差别心
说到“差别心”先从“无差别心”说起:<华严经>中这么解释:”“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一心无差别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
又有后人贤士作喻夜明珠,大家的“心”就是一颗夜明珠,“佛”就是一颗没有染上尘埃的夜明珠,“众生”就是一颗染满尘埃的夜明珠。因本性无二,只差别在悟与未悟之间,故我等凡俗之人不得已面对的是”差别心”的存在和事实。
差别心的存在和产生
尽管是一个心知肚明的现实问题,但一般我们很难将这个问题放到明面上来谈,问题太大,根源更深,一是不太好谈,二是不好意思谈。三是谈了也白搭。如此,平时连思量也会在这个问题上拐弯绕开。但既然面对了就说说我的理解了。
差别心的产生原因不胜枚举,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有着差异,有差异就有差别的心,而这个本来就是常态的差别心,为何在佛的解释中并无差别呢?
族群
我们先不说“众生”的差别了,单从我们人类的族群说起. 全世界的现代人类划分为四大人种:欧罗巴人种、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俗称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这种按照人的肤色区别就产生了多少屠杀和仇恨?
我们继续深入,就黄种人这一肤色的人群中,有多少民族多少国家,期间又发生了多少的掠夺和征服?
我们再进一步,抛开时间的因素我们回到现在,再抛开地域的限制我们来到一个点.在我们的现实的身边,几乎每人能否定差别心的存在。
而恰恰在我们都受差别心的摩擦和碰撞的过程中产生了,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也同样产生了种种化学的反应.有美好的,有温情的,也有不如意的有恶劣的。凡是种种甚是奇妙!
有差别心VS无差别心
这个问题一下子将自己推到了“站在哪边说话?”的风口,且将有无差别心的种种进行罗列试着比较。
有差别心的正面:
有了此心,推动这人类快速的进入科技时代。若说推动历史进步,我在想,在时间催化剂的作用下,历史不管那个层面来说都是进步的。所以只能用快慢来评判差别心的作用。拿破仑在19世纪率先提出”民族主义”来区分欧洲的列强,利用了差别心鼓舞了法兰西民族的信心,从而在当时成为横扫欧洲的一代伟人。
同样有了差别心之后,战争就是他附属产品,变相的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的近300年进程彻底将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变成核聚变的状态,同样,人类也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福利和文明。也因此经济成为摧毁贵族平民阶级分层的主要手段。
有差别心的负面:
一些民族的因此而退出历史的舞台,地球资源无度开发,战争的屠杀带来了人心的残忍,多少物种也被迫淘汰。种种不利也可以牵扯上人心的区别上来。
但不再有差别心的情况如何呢?
正面:视人若视己,或者真能实现人类大同的境界。大的方面,人与人之间相亲相近,和谐温和。贤者辈出,优雅从容,一副人间仙境模样(在我们意识中就是松风鹤舞,麋鹿漫行的神仙之地)在西方就是伊甸园般的美丽。
负面:是否落入不思进取,人类的智慧会走向哪里?几乎无法想象中会如何….
同样,佛祖描绘的阿弥陀佛西方世界,一片富足,无忧无虑,幸福美满毫无瑕疵.而在我们的祖先老子庄子眼中,就是自然造化,融为一体,人成圣贤,功与天地。
如此比较,好像虚实对比并不可信,那我们再回到佛教里分析:
佛祖无差别心的次第乞食,意义深远,在佛的眼中,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有情无情众生都是无量佛的存在.作为身后弟子当尊佛祖法则步亦步,趋亦趋.但北传佛教到了唐中叶时,戒律和禅宗发生剧烈的冲突,也是有差别心和理解不同.百丈怀海大师顶的无尽压力,设立了”百丈清规”。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迄今,看看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开花结果,反过来看看发源圣地的印度,明白了变革的好处,也明白了差别心的一面诠释了。
那么我这样从现实出发的理解肯定会有很多人不以为然.佛祖所说的“无差别心”不是你所说的那个心。是的,我承认,我是将“此心”引到旁处理解,但佛祖<金刚经>也说过“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抛开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心”不说,我们由外而内是去看自己的心。我心是否有差别心呢?各位可能笑了,人若有心,必有差别,若无差别,便是佛陀了。再说<金刚经>中佛祖自个也说”“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佛与有缘人,不是对所有人一种方式。
孔子“有教无类”也同出一辙,有区别对待.但佛法的理念是客观存在的,只看学道者的感悟了。
德山禅师欲访南方惠能大师,途中点心充饥。被一老婆婆发问:“《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大德要吃点心,点的是哪里个心?”他在惶惶之下才有了对心性了解的畏惧和印证。
公案是公案,各人问心的差别会产生很多不同的答案,而真正的悟者最终的答案却是一个,无论怎么回答都你知我知。那是窥破本性的了然。
当年孔圣人的中庸之道,或许在修行时更能适合大众的理解,但学到后来感觉却是隐隐契合佛法,可见天地间大道理是相通的。
回到“差别心”的有无也是个人的了然,你有就有无就无,看得惯看,看不惯的抹去心头的灰尘继续看。在“精进”的道路上,佛祖一直要求弟子们不可懈怠。
小结
在追寻“究竟”的过程中,观察个人修行的“无差别心”很容易被现代“唯心”、“唯物”及“辩证唯物”理论引导到向外求证,并纠结对错。而这种纠结本身就是“差别心”起了作用。若能向内求证得以用“无差别心”来平静的看待事物,会窥破很多真相。
事实上《金刚经》中没有提到“无差别心”一词,就像也没有提到“空”这个词,但经文通篇充满着空灵。同样,金刚经的无上佛法也可以诠释一切佛理。
克里希那穆提在《生命之书》中说道:若想让思想、感觉完全呈现出来,你必须有觉知……凡是能充分呈现出来的东西一定有自由,而自由便是一种光明,它是不受限制的,你无法论断自由,你不能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这是应该的,那是不应该的”。深入地觉知思想活动就会发现,思想一旦彻底揭露出来,自然会止息下来。
这和用无差别的心观察芸芸众生、三千世界同出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