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中小学教材将全面使用部编版本,教好语文不是一日之功,面对新形式和新教材,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应该对部编版语文教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更扎实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今天,我们就一起从以下三方面学习和研讨一下部编版语文教材。
一、走进部编版语文教材
(一)、部编版教材是什么?
(二)、为什么改用部编版教材
1.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国家逐渐健全教材制度,管理教材工作,重点在于中小学三科(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的编写,实行统编、统审、统用,结束一纲多本的局面,并逐渐采取统一命题的方式。
2.从教学的层面来看,更加重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既重应用,也重自身能力与素养的提升。这从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可以看出,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也印证了这一点。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三)、部编版语文教材有什么特色?又有哪些重要的变化呢?
“部编版”语文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特色一:立意高
立意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价值观的体现注意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化为语文的“血肉”,努力做到润物无声。
特色二:以人为本
贯彻“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十多年来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理念,在教材编写中“沉淀”下来了。
特色三:符合教学规律
传承与创新,符合语文教育规律。
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使教材编写更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
特色四: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时代特色。
教材在课文选取、习题设计、教学活动安排、编写语言、插图和装帧设计等方面,都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特色。
“部编版”语文教材有哪些重要的变化呢?
变化一:精简课文篇
课文总数减少。
变化二:加重阅读写作
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
变化三:凸显经典选材
课文选篇的变化
1、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古诗文132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
2、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
总的来说,“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和原来人教版比较,更加强调以下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适当兼顾时代性。
变化四:双线单元结构
“部编版”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文明的印迹”“人生之舟”,等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部编版”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通过一定的线索,清晰地展示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课程内容目标以及教学要点。
变化五:重构知识体系
新教材重构语文知识体系,全方位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教师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
2、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
3、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二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
4、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都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
变化六:重视阅读教学
相比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部编版”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
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课外阅读的改革方向。这可能也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
变化七:注重写作方法新教材更加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
二、以三年级上册为例,深度解读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部编版语文教材。
一、理念的引领
从大的理念上来讲,新的三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材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三大理念,具体来说,第2单元“金秋时节”、第5单元“观察”、第7单元“我与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1单元“学校生活”、第3单元“童话世界”、第6单元“祖国河山”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第8单元“美好品质”体现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之前的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没有提及这样的说法,从这个角度来说,部编版三年级教材从教育理念上有了清晰的梳理。
二、单元设置的创新
三年级上册一共8个单元,其中6个单元和传统意义上的单元是一样的,但是这次部编版教材有2个单元不太一样,一个是阅读策略单元——预测故事,一个是习作单元——观察。
在这里,我们需要思考一下编者为什么要增加这样两个单元,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编写结构更符合了读写结合的语文学习规律,以往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只有课文,虽然也有一些阅读策略,但是很不明显,所以一度以来一线教师不清楚该教什么阅读策略,从这次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教材来看,编者在这方面是很清楚的,对阅读策略这一块有总体设计;此外,读写如何结合,如何从文本上更好地呈现,也是这次的创新,比如“观察”这个单元就有写作例文,旨在引导学生如何下笔写作文,最起码要给一个示范动作。
三、单元导语直接指出语言训练点。
从八个单元的单元导语来看,第一段文字有的是3-5句话的一首小诗,有的是一句陈述性的话,有的是一句名人名言,有的是一个问题,不管形式如何,反映的都是人文主题;第二段话除了第4单元是三句话之外,其他单元都是两句话,都精练地概括了这个单元需要教学的语言训练点。这就为语文教师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做到了有据可循。
三、单元导语直接指出语言训练点。
从八个单元的单元导语来看,第一段文字有的是3-5句话的一首小诗,有的是一句陈述性的话,有的是一句名人名言,有的是一个问题,不管形式如何,反映的都是人文主题;第二段话除了第4单元是三句话之外,其他单元都是两句话,都精练地概括了这个单元需要教学的语言训练点。这就为语文教师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做到了有据可循。
四、比较阅读的引入。
在课本第31页的正文前有这样一段话:“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比较一下,这篇课文(指《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与《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文前语已经非常明显地写出了要求学生要进行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表现手法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
比较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比较阅读的关键之处在于选准对比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语言的运用、表达方式、写作技法等方面寻找对比点。
进行比较阅读后,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语言鉴赏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五、阅读方法指导。
三年级教材第112页“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非常清楚地指出了“默读”的阅读方法,以及默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默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文本对话的一种独特形式。在现实生活中,“默读”算得上是人们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阅读方法,我们很难看到在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前读书查资料,在家读报纸、看信件时会有人在高声朗读。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观摩课和公开课的时候,有些教师担心默读会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所以很少用默读,而朗读却在各类公开课以至常规教学中备受青睐,因为那样的课堂很炫很好看,很有震撼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默读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其实,这是一种不小的错误行为,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默读的价值。
首先,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激发阅读者更多的内部深度思考。默读的独特性在于其不出声,当人的视觉接受文字后,会下意识地将信息发送给大脑,大脑会高速运转进行理解,这样,思维就得到了训练。
比如一位教师在一个班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在学生整体感知后,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各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由于学生在默读时集中注意力进行了大量的内部精神活动,他们根据自主理解批、划、圈、点,默读不到十分钟便对各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了如指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成为“玻璃”,自我介绍,由于节约了阅读时间,可以有多余的时间让学生展示默读成果,因而学生兴趣盎然,阅读效果十分明显。而在另一班教学同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十分钟后,大部分学生对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竟知之甚少,有的还刚刚读完,没来得及细细思考时间就到了。只有少数同学做了不太全面的回答。
由此可见,默读的效率和效果非常明显。
其次,默读能体现阅读的个性化。除非教师特别规定,一般来说,学生在学校里面的朗读基本是整齐划一的,或者至少腔调也是一样的,这样,很难体现个性化阅读。默读则不然,默读会让学生的耳朵和嘴巴放松,而让眼睛和大脑快速运转,这样能让学生真正做到独立感悟,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默读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有效方法。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终生学习成为一种要求,而默读速度快且理解深,适用性广而被人们广泛采用,因此,让三年级的小学生学会默读的阅读方法很重要。
六、推荐阅读整本书。
相对于初中部编版教材来讲,小学语文教材没有明确的整本书推荐语,但是通过一些栏目的设置和语言,还是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的,
例如第43页的“快乐读书吧”中就推荐了《安徒生童话》,并选择了两段精彩片段。
第44页“相信你可以读更多”下面又推荐了《稻草人》和《格林童话》两本书。
在第52页课后栏目中提到了猜一猜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内容问题,其中列出了6个题目,我查找了一下,6本书都是整本书。虽然教材这里没有提到推荐整本书的意思,但是把这6本书的书名呈现出来,本身就起到了一个推荐的作用。
43页:《安徒生童话》
44页:《稻草人》《格林童话》
52页:《躲猫猫大王》《团圆》《夏洛的网》《柔软的阳光》
《帽子的秘密》《小灵通漫游未来》
七、学习使用修改符号。
在三年级教材第42页“词句段运用”中,有一道题是这样说的:“学习下面的修改符号,并试着使用这些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道题目?
后来,我在翻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11页的时候,发现了这是课标对3-4年级中段学生习作的要求。课标原文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而修改自己的习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教材上标注的“表示改正”“表示增补”“表示删除”的符号,其实都是属于出版行业的校对符号,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校对符号及其用法》,属于国家行业标准。所以,从小让学生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意义也很重大。
八、关于旁批的思考。
教材第四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预测故事,在课文的形式上,引入了“旁批”的形式。旁批是学生阅读的重要方法。那么,在小学三年级就引入这样的阅读形式,意在何为呢?只要我们认真读了这个单元的文章和旁批,我们就非常清楚了,旁批的主要目的是旨在引导学生预测故事,给学生一些提示,但是,编者在宣讲教材的时候,强调不要一边猜测一边看旁批,要在读故事的过程中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来预测,旁批只是别人的思考和理解,不是所有人的预测。因此,这里,曾经有不少教师有困惑,是不是要让孩子们来一边预测故事一边写旁批,按照编者的意思不是这样,主要是利用旁批,让学生预测和理解故事。
当然,还有一层意思一定是存在的,那就是让学有余力的小学生学习做批注,写点什么感悟都可以,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因为做批注也需要引导,需要坚持,时间长了,才可以养成好的习惯。长此以往,到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就会养成非常好的做批注的习惯,真正践行“不动笔墨不读书”。
三、如何用好统编版语文四——六年级教材。
(一)、立德树人,要整体渗透,润物无声。
新教材编写理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如何做?八个字:整体渗透,润物无声。
不是贴标签,也不是穿靴戴帽。也不完全是政治的需要,要把它作为教学的目标。
新教材把“立德树人”作为编写的根本理念,有整体构思。
对学生来说,“立德树人”主要是培养归纳“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
备课时,应当对整个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单元结构,特别是人文主题的安排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对每册,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要了然于心。
什么叫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教育必须是语文的,是通过自然熏陶,能紧密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的,不是贴标签的。现在的教学中,常常见到外加的空话、套话、大话,不能体现语文的特点,也难于走心。
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那一页,引用了王维的一句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看课题,我们知道主题是人与自然,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我们不一定要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归纳,可以找一个儿童容易接受的主题。口语交际中,有这样一句话:和大自然接触,能让人心旷神怡,这就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这就是人文性。主题就实现了。当然教材中还提示了,这个单元不难发现,人类很多行为正在破坏我们的环境,是不是拔高了?实现人文教育,不要动不动就套用大词。
再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导读,引用了林则徐的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学生理解比较难,所选的几篇文章,如果贴近学生的特点,宁可从坚毅、清贫、奉献等角度来启发学生学习,不要用大词。
如“清贫”,教材中并没有解释,比如战士们的奉献,用“无名”可以进一步解读。
大词很重要,是对成年人的,把大词变为儿童能理解的词,要下一番心思。立德树人,不只是完成政治的要求,而是教学目标,要为培养正常的人而奋斗。
不一定每一课的教案都要写上“立德树人”的字条,它应该是处处渗透的,不一定专门去讲,它已经在起作用。总之,立德树人,应该是润物无声。
(二)、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克服教学的随意性。
语文教学很突出的问题,就是随意。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没有很明确的学科泛围。语文的社会性、实践性很强,准入门槛很低,谁都可以批评,语文在社会上很受重视吗?不一定,很受注视。这一学科的内容、目标被社会庸俗化。
语文到底是什么?
以前我们的课标,用工具性和人文性来定义语文,是可以的,但还是不清晰,其他学科也有。2017年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对语文核心素养界定得比较清晰,我们要认真看一看。接下来我们要修订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会沿着高中语文课标的调子。
高中语文课标中有这样一句话: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本质意义的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语言的运用,能够获得几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另外,还有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中国古代很注重讲涵养,但对思维培养的认识不够。
“审美鉴赏与创造”。课标要求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化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在教学中,处处想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具体到某一课,可能 会侧重某一方面。如古诗词,可侧重审美;说明文,可侧重思维。
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月亮》,课后习题第二题,你的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训练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抄写优美生动的句子,两个目的,一个就是语文积累,第二个就是审美,汉语能写得这么漂亮。
语文园地中,要求学生想象画面,感觉听到秋虫的鸣叫,读文章“闻”到味道。两个意图,一个是审美,一个是思维。
再如,第八单元,都是古代历史故事,当然应该把文化传承与理解放在第一位,还要注重思维的训练。这个单元的写作是降要求的,要求写让你的心儿怦怦跳的事情,这是语言学习,更重要的是思维训练,能把自己受感动的东西清晰地、带感情地表达出来。
举这些例子,是强调在备课时,要考虑到语文核心素养注重哪个方面,教学就突出哪个方面。
(三)、理清教材结构框架,让教学目标更加明晰。
小学换了百分之四十一左右的教材,这个比重是比较大的。很多老师把注意力放到了如何应对新课文。这很重要,但更应该对课文有一个通盘的把握。
随文学习,出发点是好的。问题是,教学出现了一种倾向,知识体系被弱化。
如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知识体系被弱化的偏向,老师不敢理直气壮地讲知识,教学中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
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如情景交融,有感情朗读,比喻等,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意反复。
对小学语文知识点的排列要搞清楚。
统编语文教材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改进。每个年级和各个单元的内容目标更清晰,教学要点明确,备课时了解应当抓住“干货”,做到“一课一得”。
教材在重建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系,这是“隐在”的体系,不是“显在”的,不刻意强调体系化,以防止过度的操练。
四五六年级备课,建议重新温习《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部分的十条认真研读。这十条是比较具体的。
把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设计通盘考虑,结合所在学校以及学生的情况,来用好教材。
基本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设计教学,也可以对现有教材的单元结构进行重组,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来安排语文学习的某些基本要素。
以语文“基本要素”的侧重点来组成教学顺序与线索,课文则是服务 和体现这一顺序与线索的。
不是那么机械地分割、镶嵌知识点,不是重回以知识点为中心的训练,但每一课总要有“抓手”。
认真研究教材编写的结构框架表,把每一单元、每一课的知识、能力、方法的要求提炼出来。
(四)、重视课型的区分。
从三年级开始,课文就分为精读、略读,加上“课外阅读”,形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这和以往教材是不太一样的。
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举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
而略读课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主要是泛读,自主性阅读。
课型意识淡薄,有历史原因,都是分析性阅读,文体混淆。不同的文体,阅读的方法应该有所区别,授课重点是不一样的。
即使同一文体的课型,也应当有所变化,语文课才比较生动有趣,不至于死板僵化。不要总是字词句,主题思想。哪有那么多的主题思想?现在中国人说话,都是“我参加了什么活动,我受到了什么教育”,这不是完整的教育。
为什么小学语文要安排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和一般小说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想过这个问题,课型就应该有所不同。民间故事积淀了古人的智慧,是口头文学,是传统文学的一部分。它有民族的审美基因,能对孩子起到文化熏陶的作用,它是口头、集体的创造,往往带有意想天开的成分,有益于让学生接触民族文化的基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甚至是超自然的想象力,小孩子有时候也需要意想天开。教这个单元,要注意激发想象力,让学生意想天开,就达到目标了。
如《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的课后习题,让学生熟悉课文,做一些学科的训练,这还不够。在《猎人海力布》里有一道选做题,让学生想想不可思议的故事,符合民间故事的学习的。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并不一定有批判的功能,当然你这样想也没错,让孩子体验一下贫穷、孤独、无助,或许是另一个目标。这也是小孩子成长必须的东西。
■ 有温度的教学
老师要读课文。不要先看参考书,先好好读原文。不只是新课文要认真去读,老课文在备课时也要重新读。教师先有自己的阅读感受,讲课才有感觉,有温度。
想一想你的班上那些学生读这篇课文可能会有什么反应,有哪些难点,可能有哪些兴趣点?
(五)、授之以渔,教读书方法。
小学三年级以后,应该有更多时间让学生自主的阅读。要教给方法,如读古诗,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韵律,感受诗歌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区别。要让学生有鲜活的感受,不要一上来就分析,分析主题、作者、作者的原意等,很细,偏偏放弃了第一印象。先读,再分析,再来研究问题。我们不是没教方法,而是要重视学生的感受。
阅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以及如何读一本书,如何进行检索阅读,等等,各有各的技巧方法。
没有方法论教学的意识,学生就只会精读,无论碰到什么文章,全都用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加艺术手法等一套分析办法去套。
鼓励学生一鼓作气往下读。
现在我们经常让学生抓关键词。他能抓住关键词还要你教啊?我们要教一些方法,甚至要教学生按中轴线读等方法,泛读的方法。
(六)、采用“1加x”方法拓展阅读。
前不久网上一片炒作,说现在的阅读量太大。其实网民特别是家长根本没搞清楚,课标受到一些攻击。学生高考有高考大纲,也要求读六七十篇。说“猛增72篇”,“还要不要孩子活”。网络永远都是这样,要过招的话,什么事都别想干了。就当是文化大革命的大字报。
我是想说,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仅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统编教材增加了很多阅读的内容。
■ 延伸阅读
教材远远不能满足阅读教学需要。
除了区分课型,把略读课归还给学生,还要延伸阅读,加大阅读量。
没有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就是“半截子”的。
■ 实施“1+x”
即每讲一课(主要是精读课),就附加若干篇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
可以在课内安排读那些附加的作品,也可以安排在课后。
不只是读散篇作品,还要有“整本书阅读”。
小学的“快乐读书吧”是有梯度的。四年级读神话,五年级读中国民间故事,六年级读《童年》《鲁滨孙漂流记》等,这个栏目要用好。
要给适当的方法,放手让学课外去读。
■ 课外阅读采取目标管理
课外放手让学生读,可以适当“管理”,比如组织读书会讨论等等。
但主要应当是“目标管理”,而不是“过程管理”。
(七)、如何上好古诗词的课?
古诗词篇目平均一个学年是二十篇左右。
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
不要过多解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
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作者诗中那种感觉,让学生品味读。有时诗意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的“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些景物怎么拼到一块?古代人的语法和现代人不一样,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让学生对比一下,练习说,这样对诗的语言有自己的理解。
■ 音韵之美
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有所感觉了,积淀下来,审美能力就会提高。
现在的古诗词教学过于繁琐,像外科手术,把“美”都给弄跑了。
重在让学生说说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你有什么想象,你有什么发挥。
重视“会意”两个字,多少有些领悟,说不清楚,是可以的。
■ 诗无达诂
考试怎么办?考试尽量不要考这些。即使因为考试,要给标准答案,那也要给学生说明这只是一种说法,其实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其他解释。我们往往面临的考题设计的水平问题。
要有独处式的诵读。
朗读是读给别人听的,有表演的性质。诵读是读给自己听的。
诵读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不要全部安排做朗读。这是两种读法。要让学生有自我陶醉式的诵读,要有独处式的诵读。还可以有唱读。
语文课很热闹,很浮躁,缺少沉浸式的阅读 ,缺少真正个性化的自由的阅读,老是组织各种活动,并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
(八)、写作教学问题
要注意教学的梯度问题。
不要搞提前量。
注重发想象力发挥。
注意思维训练。
防止 一开始就搞套式作文。
注意激发兴趣,每次突出一个点,逐步连成一线。不着急谋篇布局。
小学老师课要讲得好,最重要的是读书。最重要的有计划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