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到清明前后,母亲总会给我们做艾草米果。翠绿香软的艾草米果,是童年里关于清明时节的一种美好记忆。
清明前后做艾草米果,是我们当地的一个风俗。时值春末夏初,田埂上河岸边到处都长满了青绿的艾草,家家户户都提了蓝子,到野外去采摘艾草。摘艾草也是有讲究的,需要挑那些叶长芯嫩的摘,这样的艾草香味浓,味道甜,做出来的艾草米果才好吃。不过这些讲究,对我们这些小孩子是不管用的,我们就像一群刚从笼子里放出的小羊,嘻嘻哈哈的在春风里跑来跑去,说是帮大人摘艾草,实际上半天下来,所摘到的艾草寥寥无几,被我们糟蹋的艾草倒是不少。还好大地是如此慷慨,随处可见的艾草,倒也不在乎被我们糟蹋的那一点。
老家做艾草米果,先是把艾草煮沸去味,再和大米搅拌一起,用石墨磨成米浆。再把米浆烘干成米糊,切成块,卷成新月状,中间包上馅料,蒸熟,就这样,一个晶莹翠绿,香软可口的艾草米果就做好了。大部分人家用的馅料,是酸菜和切碎的板鸭。我们家比较穷,没有板鸭做馅料,母亲就别出心裁,把大蒜、干辣椒合在一起剁碎,再用热油烧香,做成酱料,再加上酸菜一起包在艾草米果里。这样蒸出来的艾草米果,一口咬下去,艾草的香,酸菜的酸,再加上干辣椒和大蒜的辣,令人食指大动,回味无穷。
母亲独创的做艾草米果的方法,本意是为了节省开支,但没想到却成了 “当地特产”。春节过后,按照惯例,回到学校的同学都会带一些家乡的土特产给班上其他同学品尝。我们家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承担三个孩子念书的费用就已经很吃紧,所以没有多余的钱买特产。但是母亲又非常担心子女们会因此被班上同学瞧不起,所以每到了清明前后,母亲总会叫我把一些做好蒸熟的艾草米果送给在县城念书的哥哥姐姐。哥哥姐姐就把母亲做的艾草米果分给同学们吃。由于我们家的做法和别家不一样,所以母亲的艾草米果也就成了家乡的“特产”之一,在同学中大受欢迎。有一次我给在县城念高中的哥哥送艾草米果,一篮子蒸好的艾草米果还没放下,就被寝室里的同学一抢而空。看着室友们个个吃的津津有味,哥哥也很开心,但我却很不高兴。他们是吃高兴了,哥哥却一个艾草米果都没吃到呢。我回来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虽然责怪我没给哥哥留几个,但我看得出,她其实也很开心。不过再送艾草米果的时候,母亲也就多了一个心眼。她把艾草米果分成两份,一份放在篮子里,一份用油纸袋包好,放在我书包里,叮嘱我趁没人的时候再拿给哥哥。
从那时起,给远在他乡的孩子捎艾草米果,成了母亲的一个惯例。从哥哥姐姐,再到我,只要不在家里过节,母亲的艾草米果总会在清明前后如期而至。这已经成了我们三兄妹的集体记忆。我们几个的身体里也仿佛藏了一个艾草米果的闹钟,每每到了清明时节就会响起,一直响到母亲捎来的艾草米果到达后才会停止。有时候想吃艾草米果的闹钟声太过强烈,我们抵不住诱惑,也曾去街上买艾草米果吃,可总觉得不是那个味道,毕竟,母亲的艾草米果是无可替代的。
06年的时候,母亲中了一次风,虽然生命没有大碍,手脚却不再像过去那样灵光了。那一年的清明,母亲第一次没有做艾草米果。那一年的清明,我们三兄妹过得失魂落魄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母亲用愧歉的眼神看着我们,反而让我们觉得更加愧疚。这么多年来,我们只知道向母亲索取,却没有注意到,母亲已垂垂老矣,她已不再是那个为子女撑起半边天的母亲了。
从那以后,我已经很多年都没有吃到过母亲做的艾草米果了。母亲的艾草米果也就慢慢地沉入了记忆。只是每到清明前后,沉睡的记忆就会被身体的闹钟唤醒,我又会想起母亲的艾草米果。小小的艾草米果啊,你承载了多少故乡的味道,家的味道,和思念的味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