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抱怨大理今年的雨季长,雨水多。对于本没有具体出行计划的我坐在阳光房里,这时,没有了楼下装修的嘈杂声响,只有雨在时而淅淅沥沥,时而噼噼啪啪地下,万物都静默,让人的心也变得安适起来。
偶尔翻视频,一团团蓝紫色的绣球映入眼帘,那是寂照庵,看起来是一个与众不同,十分文艺的尼姑庵。继续查询,了解到她的前身后事。大理的佛教传统渊源于唐宋时期,苍山上曾星罗棋布着无数的寺院,寂照庵曾是其中不太起眼的一个,比起近旁的感通寺等有很多历史故事可讲的寺庙,她曾经破败到了只有一位住持和两个帮工。到了2012年,未知的机缘让一个设计师偶尔到了这里,应住持的请求,设计师对这里进行了改造。因为经济问题,改造做得因陋就简却别有用心,保留了原有的格局,除了佛堂之外,设置了茶室,咖啡。由于在山林中点香火有一定的危险,住持别出心裁地以花礼佛,为这座小庙增添了与众不同的一抹亮色。随着大理旅游的热度升温,改造后的寂照庵渐渐成了网红的旅游景点。曾经的清净寂寥被打破,这里被很多人所知,并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尼姑庵。夏日里的人流如织可以想见。现在,暑假旺季的人群渐渐散去,又逢今天这样的天气,山上的人应该会少吧,于是,心中一念升起,便整装出了门。
网约车很快把我送到了苍山的大门口,从这里,还需要爬几百米的山,才能到寂照庵以及其他几个寺院。雨天的山林里,空气湿润而清新,在这山里走走,一直是我到大理所向往的事,然而,几分钟后,却发现事情并非想象中那般轻松惬意。爬上两边摆着一些旅游景点典型的卖货摊的台阶,便到了感通索道的门口。这时的我已经是气喘吁吁。顺着路牌指的方向,继续往前走,便是山林里的坡道了,坡道有些陡,两边是各种生机盎然的植物,凤仙,紫苏,金荞麦,苎麻在高大的松柏脚下,肆意生长。我大口喘着气,小步前行,这两千米的海拔此时不再只是数字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的挑战。走了大约20来分钟,一大片绣球出现在前方,我知道,寂照庵快到了。
不似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草木,眼前的绣球显然是人为种植,从离庵门一百来米的地方开始,道路两边一路种着不同品种的绣球花。从小株的还没开花的,渐渐变成成片成片的开放着的绣球花,颜色是绣球特有的那种蓝紫,烟雨蒙蒙难掩她们热烈的绽放,让气喘吁吁的客人们顾不上寻找蜿蜒隐秘的庵门,深深为这片绣球的蓝色海洋所惊叹和驻足,心中对寂照庵生出更多向往。
顺着小路转上小坡,眼前现出一个收拾得干净,又很有设计感的小庭院,庭院里有一个池塘,池塘里的的锦鲤从翠绿幽暗的池水里透出几抹红,悠然而朦胧。走过庭院,就是庵门了,庵门不大,跨进门往里走,寂照庵的庭院就在眼前,庭院不大,却完全不似其他寺庙摆满香炉,烟雾缭绕。这里,只有各色多肉,各种盛开着的鲜花。多肉长得异常蓬勃,密密麻麻挤挤挨挨在船形的花坛里。屋檐下,窗台上,小小的庙堂里,甚至墙缝里,无处不是生机盎然的各色鲜花。
雨一直下,花朵上,多肉上挂着大颗的水珠,滴滴答答地往下流淌。此时的游客确实不多,但也坐满了屋檐下的沙发和茶桌。在这里,除了拜佛外,品茶,听雨,看花,都是人们可以获得内心宁静喜乐的途径,让人对在这里清修的生活不禁生出几分向往。
五点半,这里开始了斋饭。除了环境以外,这里的斋饭是吸引游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斋饭大多由义工负责采买,运输和烹制,虽然清爽简朴,但味道却是远近闻名,即使在大理这样有着佛教文化传统,素食众多的地方,这里的素斋味道可说是首屈一指。即使要在雨中排上20分钟,即使要席地而坐,托碗而食,也一点不影响人们津津有味地品尝这美味的斋饭。菜的品种有十来种,每样都拿一点,最后再来一小块南瓜,几颗油炸豆瓣。
取完餐后,大家四下找地方,安安静静地品尝起手里的饭菜来,这些看似普通却被精心烹制的素菜,清香而入味,最可圈可点的是那块南瓜。南瓜颜色金黄,用筷子挑起一角放入嘴里,一股香甜立刻化入齿颊之间,随即瞬间划入喉咙,每个人里心里都在暗暗惊叹和回味着那股绵软和香甜,再夹上一颗豆瓣放入嘴里,那酥脆与先前的绵软的口感交织,让人对素食的美味感叹不已,以至真正爱上素食。我便是其中之一。这不正是寂照庵这么用心做素斋,并不辞辛劳的为成千上万拜访此地的大众烹制素斋的良苦用心么。
饭后,天色开始暗下来,人们渐渐散去,我也依依不舍地离开。雨不知何时停了,雾气随着夜色,在山林里升起,眼前的松柏看着也飘飘欲仙起来。。。。。。
临时兴起的寂照庵之行,让我庆幸,大理是个神奇的地方,不管怎么被抱怨商业化,这里的山水总有魔力孕育和吸引来一些与世俗格格不入却又有趣的灵魂,让人总有机会转角遇到惊喜。走在苍山如梦的云雾里,我的心中欢喜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