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很有钱的罗马人,他重金请了很多各个类型的学问家,放在身边,当他和朋友就某些事情要高谈阔论的时候,他就叫这些学问家在一旁帮他补充,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面,给他提供一些素材,或者是帮他提示荷马的诗句。这个财主觉得这都是他的学问,只是暂存在这些他请的人脑袋里而已。
蒙田说,我们只是努力地往脑袋里塞东西,却让我们的智力和悟性空空如也。
不信的话,请你回答这几个问题。你最喜欢哪本书?这本书讲什么内容?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个部分?这本书对你产生什么影响?它的优点是什么?
你卡壳了吗?
其实,你就像开头所说的那个罗马人一样,虽然看了很多书,也买了很多书,但这些书却没真正的属于你。因为你靠着别人去思考,自己没有思考的习惯,你没有真正地跟你所读的书建立联系,你只是一味的读下去而已,没有进行有效的思想输出。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就是一本可以帮助你进行思想输出的方法论。奥野宣之,一个日本的80后编辑,年纪不大,但写完了上百本的笔记,并一直坚持了十多年,独创了信息整理术,声名鹊起。他还有个很有意思的身份是“笔记本作家”,他所写的书深受广大商务人士的好评,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反映出现代人对思想输出的重视程度。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主要帮你解决如何利用书进行思想输出的四个问题。
第一,你要怎么与书相处?
在李敖看来,如果看完书后书还跟刚买回来一样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那就是一种过错,是浪费。他土法炼钢的治学方法就是做读书笔记。
奥野宣之认为,笔记本是人与书关系的桥梁,普通读书与做笔记读书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读书体验,做笔记的目的是为了让书中的内容成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你的思想容器,你需要把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思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然后装在这个容器里面。
鼓励我读下去并且打算实践一下这种笔记的,就是奥野宣之的信息一元化理念,他推崇一元化的读书笔记,他认为要用同一本笔记本来记录所有的信息。
所以在这本笔记本里面,完全不需要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你的地盘你做主,写什么都可以,比如各种工作资料,把头脑里所想的东西,所闪现的灵感,我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形成书写的习惯,能够更加灵活地利用笔记,也许此时此刻,你觉得没用的东西,但在将来也许会给你灵感,影响你的生活。
第二,到底什么是你适合的书?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他警戒所有读书的人,告诉我们必须要掌握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这句话给了我挑书的方向。当我拿起这本书时,很惊喜,奥野宣之对此也进行了很详细的介绍,他分析了很多买书人的心态,找书的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是看到别人推荐了这本书,却没有意识到“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经常就抱着“也许这书有用”、“这种知识得看”,就不知不觉买回家去了。
毛姆说,我们每个人就是最好的批评者。不管别人怎么说,专家学者名家大亨怎么评论,即使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好,除非这本书让你觉得有兴趣,否则它就跟没关系。
异曲同工,奥野宣之也强烈表示要掌握选书的主动权,懂得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要列出购书清单。如果可以的话,选择实体店购书,这种与书第一次见面的体验一经记录,就会成为你和书之间的故事,建立起和书的连接。就如《查令十字街84号》中,海莲与她所珍爱的书籍每一次相遇背后,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她为了买一本书的执着,为了寻一本书的代价,这一道街,果真如唐诺所言,它比整个世界都大。
那想要怎么找到靠谱的书单?奥野宣之特别提到一种能快速帮你找到靠谱的“枢纽书”的方法——看书里推荐的书,即参考文献。你可以结合书评,以“枢纽书”为圆心,不断的扩大读书范围。
但扩大读书范围,不只是说看书的数量多了。比知识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质量。别成为托尔斯泰口中那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因此,重中之重是要学会把身外之物的书融合进你的脑袋里。
第三,如何利用读书笔记使书内化,从而进行有效的思想输出?
单单学会筛选书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学会筛选书的内容。对此,只要记住这句话就可以掌握筛选的精髓——有目的性地寻找最能打动你的话,做好标记。
在利用笔记进行思想输出,奥野宣之主要介绍了“摘抄+感想”的组合式笔记法,这个方法被他形象地称作“葱鲔(wěi)火锅式”读书笔记。葱鲔火锅是一道日本的特色料理,以葱和金枪鱼为原材料,这种笔记当中摘抄就相当于金枪鱼,评论就是葱段,但葱段属于配菜而非调料,评论是不能缺少的,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好棒!”“什么?!”
说件也许你不知道的事情,文艺复兴是我们有所耳闻。在这场运动当中,蒙田,作为一个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深深地影响了《包法利夫人》的福楼拜、《哈姆雷特》的莎士比亚,更有意思的是,直到今天,或许你还不知道,钱钟书在《围城》当中就引用了蒙田的“婚姻好比金漆的鸟笼,笼外的鸟拼命想冲进去,笼内的鸟拼命想飞出来”。
就是这么一个所写的东西堪称16世纪知识总汇的大文豪,也被誉为“思想宝库”的蒙田,他在谈论他读书经历时说,他的记性极差,有时严重到他常常拿起同一本书,但每次都好像没见过一样,而这本书其实不久前他还认真研读过的。
你也许会诧异,他都这样了,他是怎么被后人认定成“思想宝库”。很简单,他在他的随笔中提到,为了弥补这个毛病,让自己能够有效地阅读,把书里的东西内化,他培养自己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做笔记,写评价。很遗憾,他并没有告诉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把书里的东西内化,揉进你的思想里,从而进行思想输出。
很庆幸,《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告诉了我们具体的做法。摘抄,不是盲目,而是目的性地严格筛选能够跟你产生共鸣、共情,对你很重要,你觉得很有道理,或者能感动你的关键句,这个关键句必须是能够代表你读书体验或是整本书中最具代表性的句子。
除了摘抄,评论这部分,在我看来才是真正内化思想的核心。
蒙田对此就一针见血:
我们会说:这是西塞罗说的;这是柏拉图的道德观;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原话。但是,我们说什么?我们的评论呢?鹦鹉也会说同样的话。
评论,是“你之所以为你”的部分,这部分是你感性层面上的共鸣。别怕自己写的有多菜,多小白,请你记住毛姆的这句话“你在读,你就是你所读的书的最后评判者,其价值如何就由你定。”
主观评论就是你的原创思考,现在社会什么最贵,原创最贵。写下当时的想法和摘抄的原因,这些都会成为你埋下的金子,在今天沉默,在明天发光。
第四,如何将书融入你的思想,让自己更有深度?
重读,对比自己前后的感受和书评,与自己进行隔着时空对话。
西塞罗说过,我们学会了和别人讲话,但是不会和自己说话。
重读笔记就是一种对自己对话的体验,你可以根据参考需要,选择重读笔记、原书重点段落或是全书。这样重读的经历多了,你会发现书中的场景会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联结起来,你开始会懂得思考,也有足够的信息帮助你免除过早地下结论。
总之,如果你只是用笔记来搜集别人的思想,只是往脑袋里塞东西,不懂得去主动思考,进行有用的思想输出,只是舒服地躺在别人的怀抱里,慢慢丧失自己的力量,不懂得装备自己,那就真是蒙田笔下的那些人——“我想,我们只是拥有现在的知识,而不是过去的知识,更不是将来的知识”。
最后,附上亲手画的思维导图,让你对书主要脉络有更直接的把握。请记住一句话:哪怕只有一句话,坚持下去!
———————————————————————————————————————————————————————————————————————
征文详情请戳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W42m_hYaD427z3jaa2jc0A
【输出力新生大学·饭团社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