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常”本来是指那些在标题中故弄玄虚,夸大事实,题文不相符的情况,说的是编辑方面。网络时代,因为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不像报纸、杂志,读者看到标题还能看到正文,读者先是只看到标题,点开标题才能看到文章,于是,为了吸引读者点击,标题上常常标新立异。久而久之,浮夸之风盛行。
时间一长,也让读者产生了一种习惯,如果标题上显得很普通,没有什么吸引自己的点,于是也就不点开看了。原本是说编辑、媒体方面的“标题党”,也就扩大到了读者方面。
现在所说的“标题党”,不仅指编辑、媒体,也指读者。
很多读者就是“标题党”,以“题”取文,就如同以貌取人,以致错过了很多内容质量高的好文章。最终形成一种状况,猎奇之风盛行。这样其实也就是让自己失去了很多增长知识、技能的机会。不过,那些怀有猎奇心态的读者,本来也不在乎知识,也就是玩玩而已,混混时间。
我常有这样的经验,有时看到一条标题普通的文章,读了后才发现内容质量不低,再一想,标题恰如其分,作者或编者在上面还是下了功夫的。
我在某平台发了一篇文章,写标点使用中的一些常见错误和标点的重要作用。原标题为《标点的重要作用》,读者可能都知道标点的重要作用,所以点击寥寥无几,于是我又把标题改成了《标点的使用错误》,读者一定想知道有哪些错误,于是点击量增加了不少,接近120。
在某平台上看到一篇文章,内容不足500字,空洞如流水账,而阅读量却上千,点赞量超过三百。我委婉地写了一条评论,作者回复说就是这样的“水”文点击量、点赞量高,认真写的反而不领情。真是一语道破真相,而这正是阅读的悲哀。
政府倡导全民阅读,自然说的是高质量的能增长知识的阅读。在阅读质量、阅读风气上,先要改变不正之风,而这需要作者、编者、读者共同努力。
回到标题,最初的“标题党”是真在标题上做文章,是发挥标题艺术,是正面的案例。被称为“标题常”祖师爷的民国时间的一些报纸编辑,正是利用标题,为文章增色不少,让文章妙趣横生。何应钦为其母扫墓,当时官方要求,各报必须及时配发新闻,指令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第二天见报时,某报却把标题写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意思没变,却用了一句国骂,发泄了不满。在发表反对官员生活腐化的新闻时,著名编辑张友鸾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新民报》编辑程大千将一条物价飞涨的新闻,仿宋词拟了一条标题:《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文/罗名旨 作者为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