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明思宗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明廷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维系东北边防,防卫清人。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三月,清太宗皇太极命济尔哈朗、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辽宁义县)。
此时,明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称:
“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明廷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位总兵,率步骑十三万,往援,以解锦州之围。
洪承畴不敢冒进,驻扎宁远,探视锦州态势。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率众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
二十九日,洪承畴命总兵杨国柱率所部攻打西石门,杨国柱中箭身亡。
之后,明、清双方在乳峰山战事胶著,“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失利,几至溃败。
八月十八日,皇太极带病急援,昼夜兼行500余里,至锦州城北戚家堡(辽宁锦县齐家堡),包围松山一带。
明军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皇太极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明军“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分兵两路突围。突围过程中,“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进塔山。
洪承畴等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不久,“转饷路绝,阖城食尽”。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投降,以为清军内应。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押送至沈阳。
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
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
至此,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没,松锦大战结束。
洪承畴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到了五月,他剃发降清。
松锦大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基本崩溃,最后防线仅剩吴三桂部驻守的山海关。从此,山海关外,明廷仅剩宁远一座孤城,关宁锦防线被摧毁。
根据清人昭梿的笔记《啸亭杂录》卷一《用洪文襄》一节记载:
松山城破之后,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清军擒归。
起初,洪承畴感于明朝皇帝的知遇之恩,他曾有誓死不屈、不肯变节投降的意志与行为。
那个时候,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洪承畴都从不梳洗,头发蓬乱;他也不穿鞋子,光着脚板;他还从不停歇,对清军大骂不止。
皇太极命令手下的文武大臣去劝降洪承畴时,面对劝降者,他往往不答一语。
皇太极见众人劝降洪承畴无果,最后决定,亲自出马,亲口说服。
皇太极到了羁押洪承畴的驿馆,也没有说什么,他先解下自己身上的貂裘,亲自给洪承畴披在了身上。之后,他语气很和缓地问洪承畴道:
“先生不会冷了吧?”
洪承畴有些茫然,然后,他仔细看了皇太极很久,感叹说:
“真是命世之主啊!”
然后,就叩头请降了。
其实,这就是一个戏剧化的场面而已。
猜想,洪承畴降清之心早已定了。他迟迟没有表态的原因,大概就是在等最高统帅的亲自接见吧,他或许只是在给自己暗暗争取未来的筹码而已。
洪承畴当面向皇太极叩首请降,这在场面上,当然是非常好看的。皇太极大喜,当时就给了洪承畴无法计数的赏赐。为了庆祝这位明朝指标性人物的投降,皇太极还命令属下,安排各种文娱表演,以示庆贺。
洪承畴当面叩首投降,皇太极又是十二分慷慨地赏赐,又是大张旗鼓地陈百戏以庆贺,这看在清军的将官眼里,很不是滋味,那些在与明军对垒中冲锋陷阵、拼死厮杀的将领们对此都很不高兴。
关于此事,有大胆一点的将领曾当众问皇太极道:
“洪承畴不过就是一位战败的明军,不过就是一位投降的囚犯而已,主上为何要这般看重他啊?”
皇太极笑着回答说:
“我带领大家在腥风血雨之中奋力搏杀,所为何来?”
当时在场的众位将领回答说:
“还不是为了占领中原嘛!”
皇太极继续笑着说道:
“是啊,的确是为了进取中原。可是,盲人行路,多有不便。各位对中原的状况并不熟悉,进取中原,各位就如同盲人一般。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对中原了如指掌的引路人,这对我们的进取,是多么大的帮助啊?我能不高兴吗?”
众将官听皇太极这么一讲,都很佩服他的深谋远虑。
毛西河(奇龄)曾经说,洪承畴被俘后,最初无意降清,清人让优人诱惑他,他才投降。之所以有此一说,是因为洪承畴是闽人,平常就喜欢男宠,最后禁不住优人的诱惑,才失节。
对于这一种说法,清人昭梿极不认同,认为这是厚诬之辞。
松山战败之后,明廷最初得到的消息是,洪承畴已经死节,所以,崇祯帝还曾为他设坛祭奠。这其中,也是不无原因的!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