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石器时代的首饰
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从地质结构看,欧洲陆地与亚洲陆地东西相连,故两洲陆地又习称为亚欧大陆或欧亚大陆。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其东经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等 与亚洲接壤,南隔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与非洲相望,西至罗卡角濒大西洋,北至诺尔辰角临北冰洋。从人文地理角度而言,现代欧洲习惯上又区分东欧、 南欧、西欧、北欧、中欧和东欧等区域。
穿戴或称衣着、服饰习俗, 饮食足思寒暖。穿戴习俗是人类物质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穿戴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动物没有衣着而有天生起到人类衣服某些特别作用的毛皮。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最早的人类先祖并非是像现代婴儿脱离母胎那样——赤条条地来,而应是毛茸茸地来。带着毛茸茸身子而刚刚脱离猿界的人,尚保持有毛茸茸的动物身体外部特征,故尚无需穿戴和没有衣服。随着人类劳动能力的出现和发展,动物本能的逐渐退化,当身体外部毛茸茸的保护层已不再属于人类时, 制作衣服,保护身体便成为需要。人类穿戴的出现首先是以保护身体为第一契机,其经历了漫长的局部到全体的实践发展过程后,便诞生了既起到护体 作用又兼具美观装饰作用的衣服及佩饰。穿戴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一定的穿戴文化,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的穿戴习俗,代表或标志着一定社会的时代风貌和一定民族的文化特征。世界古代前期人类的穿戴文化与习俗,经历了从原始简单的局部穿戴发生、发展到完整进步的服饰文化成型初兴的过程。
旧石器时代,时间从距今 150 万年前后至距今一万年前 后止,可区分出前中后三期,前中期包含有打器文化、阿布维利文化、阿舍利文化和莫斯特文化等等考古学文化;后期则包括有奥瑞纳文化、梭鲁特文化和马格德林文化等等考古学文化。
旧石器时代前期打器文化的石制品。打器文化是欧洲迄今所知最古老的人类文化。所谓打器,是指一些经简单的、原始的打击、敲剥而未经打制整形的砾石器。打器最早发现于法国南部芒通附近的瓦隆内洞穴遗址,最初 发现时,曾给学术界以巨大的震动,随着,此后在欧洲除北欧以外的许多地方都先后发现了这种打器遗物后,学术界便开始正式认可这种打器文化。据欧洲诸遗址的出土情况,打器通常包括两种并存的石器,其一是只在一面加以打剥,保留刃部以外的原有砾石面的斜刃打剥器(所谓砍斫器);其二是从两侧打剥加工的山形刃打剥器(所谓砍砸器)。典型的打器主要有利用原 始敲打断裂而成的砾石器和利用敲打出来的裂片或剥片稍稍加工制成的刮削器、球形石器等等。但严格而言,所有打器的形成都不受造型能力支配或缺乏迎合用途的造型意识。即打器的生成形状,是由有意敲打而砾石呈偶然曲线断裂形成的。
旧石器时代前期阿布维利文化 阿布维利文化因发现于法国 北部索姆河边的阿布维利附近而得得名,最初曾称为阿舍利文化。许多学者认为该文化与非洲的奥杜韦文化有渊源关系,即该文化源自奥杜韦文化。阿布维利文化是欧洲旧石器时代前期继打器文化之后出现的考古文化,其分布中心区域是法国、英国、德国部分地区也有这种文化的分布。阿布维利文化的相对年代跨度大约从距今七八十万年始至二三十万年止。
欧洲最早的骨制品 迄今或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的阿舍利文化期,阿舍利文化的石器手斧,被研究者认为是用骨棒或木棒在火石结核上交互打制而成的,这种打制手斧的骨棒,便是最早的骨制品。 利用骨质工具对石器进行细致的二次加工,这在莫斯特文化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骨制品的制作利用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阶段,骨器和象牙器已被广泛利用,流行的骨制品种类很多,有鱼叉、针、标 枪、投矛器、弓箭、尖头器柄穿孔器柄、穿孔牙饰和贝壳、手镯、串珠项链、垂饰、鹿角动物雕像等等。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与石、木、骨制品比较,陶、泥制品的发生时间稍晚。
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文化 莫斯特文化因最初发现于法国 多尔多涅省莱塞济附近的勒穆斯捷岩棚而命名。莫斯特文化是直接脱胎于阿舍利文化中的。其相对年代为晚更新世,距今约从 10 万年前后至四五万年前 后。其文化分布几乎遍及整个欧洲。
莫斯特文化的石制品,是阿舍利文化期克拉克顿大石片和勒瓦娄哇石核剥片技术的综合性产物。莫斯特文化的石制品大多数属于石片石器系统,其中受勒瓦娄哇技术的影响非常明显。但莫斯特文化的石核体一般较小,呈盘状,以此区别勒瓦娄哇石器。用石片精心制成的边刮器和三角形尖状器,是 莫斯特文化石制品中最富特征的器物,此外,还见有带缺口的石器、用石灰岩制作的石球和用盘状石核制作的小型手斧。莫斯特文化时期的人类,开始 出现使用骨质工具用研压制剥落的方法对石器进行细致的二次加工技术。
奥瑞纳文化 是后期旧石器文化中时间较早的,其因最初发现于法国南部 加龙河上游图卢兹附近的奥瑞纳克山洞而得名。奥瑞纳文化在西欧中欧和东 欧地区均有分布。石制品主要是用石叶制作的。此种石叶与前此时期的石片 不同,它狭长而小,是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的。石制品器类主要有端刮器、吻状刮削器和各式雕刻器等,它们是奥瑞纳文化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石制品。如尖咀状、圆盘状、鞋底形的端刮器,长条状的雕刻器、线刻 动物石头画等,均表现了奥瑞纳石制品的独特风格。
梭鲁特文化 在欧洲后期旧石器文化中其时间相对较奥瑞纳文化晚,与奥瑞纳文化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而与莫斯特文化可能有较直接的发展关系。梭鲁特文化主要分布在法国中部、西班牙、比利时、英国也见到这种文化分布。梭鲁特文化的石制品十分出名,因为这种石制品使用了高超的压制技术, 并体现了石器高超技术与产品艺术造型的完美统一风格,达到了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作技术水平的巅峰。梭鲁特文化的石制品种类丰富多彩,首先是在石制品的选料上便采用了彩色石英、碧玉、燧石等色质优良的石料, 其次在器形种类上,不仅有雕刻器、刮削器、锥形器等,还有大量独具特色的代表性器物即桂叶状或柳叶状尖状器。此外,还有莫斯特型边刮器、岩壁线刻动物画、浅浮雕或绘彩石饰板、洞穴石壁画等等。这些石制品,除浮雕绘彩饰板、岩画、壁画外,属日常生产或生活用具者,大都制作精致、器身加工甚薄,个别甚至达到晶莹透明的程度。突出地表现了梭鲁特文化石制品与众不同的技术成就和艺术风格。
马格德林文化 因最初发现于法国西南部多尔多涅河流域蒂尔萨克附近的马格德林岩棚而得名。其相对年代晚于梭鲁特文化,是欧洲后期旧石器时代 最晚的考古学文化。该文化与梭鲁特文化无直接渊源关系,而可能与稍早的 奥瑞纳文化有渊源关系。马格德林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域是法国、比利时、瑞 士、德国和西班牙等。马格德林文化的石制品,主要见有各种嵌入骨柄或鹿 角柄中使用的细小几何形石器,还有雕刻器、刮削器、钻、琢背刀、带肩钝 边叶形投掷尖状器等等。此外,还有一些更为精采的洞穴雕刻和彩色壁画等。 马格德林文化的实用型石制品,在加工技术方法上与梭鲁特文化接近,但在 器形成型中与前此文化均有着明显的区别,并以此体现了此一文化石制品的 独特风格与发展特色。另外,不可否认,马格德林文化石制品中所见的石头动物雕像、浅浮雕器、岩刻和壁画等等,事实上亦与梭鲁特文化发生了吸收、 融合或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
在第四纪冰川期的马格德林文明阶段,曾经出现过一段伟大的艺术复兴时期。在这一阶段的艺术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极地与副极地动物,它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展现出来,这其中蕴涵了艺术家们细腻的艺术触感和对这些动物真挚的友爱情怀,透视出当时人与自然界动物之间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而其对动物的观察技巧也已相当熟练。这些艺术作品上的装饰设计显示出超凡的艺术想象力。毫不夸张地说,马格德林时期的工匠们触摸过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妙瑰丽的艺苑奇葩。比如,他们用各种野生动物的骨骼、触角或者象牙雕刻而成的各式武器的柄手,其工艺之精湛,足以堪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正如M. Piette所说,"很明显,正是首先出于模仿的本能,才造就了装饰艺术的蓬勃发展。"
在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地区(Altamira)洞穴中发现的野牛(Bison)岩洞壁画。这幅画运用了四种色彩,颜料是以矿物质制成,不会随着时间久远而褪色,保存了一万六千年仍然鲜明如故。铁质的颜料可以表现红色、黄色及棕色,而黑色颜料的成分是二氧化锰。显然当时的人类就具备了高超的绘图能力,而且同时有进步的绘图工具及颜料。
欧洲从打器文化至莫斯特文化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穿戴的习俗大约尚未形成,人类尚处在赤身露体生活的阶段。奥瑞纳文化开始发明骨针和出现穿孔兽牙和贝壳等装饰品,表明当时的人类已开始学会缝制简单的兽皮或树叶衣服,并初兴起佩戴兽牙和贝壳等装饰品的习俗。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的人类,则继承并有所发展了这种穿戴习俗。
中石器时代的石制品。欧洲旧石器时代的结束是以阿齐尔文化的出现 为标志,阿齐尔文化的出现同时又标志着欧洲中石器时代的开始,其年代约 当全新世之初,即公元前 9000 年末或8000 年初,结束于公元前 6000年—4000 年。欧洲中石器时代的下限年代,在一些区域是与新石器时代重合的。欧洲 中石器时代的最主要特征是流行微型的细石器。大体而言,欧洲细石器属几何形细石器,形状多为三角形、梯形或不规则四边形,其主要用作箭头或嵌 入其它木、骨工具或武器的凹槽中作为刃口。由于地域环境与森林的密切关 系,除细石器外,欧洲许多中石器文化中都发现有石斧之类的较大型工具共 存,它们也都与木柄、骨柄结合组成复合工具。欧洲中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地 域十分广阔,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丹麦、英国、比利时、荷兰、德国、 瑞典、挪威、前苏联的波罗的海沿岸、希腊、罗马尼亚、波兰等几乎遍及欧 洲的所有地区,都有中石器文化的存在。欧洲中石器时代文化的石制品情况, 我们或可从阿齐尔文化、塔德努瓦文化、马格勒莫瑟文化中窥其概貌。
阿齐尔文化 因发现于法国南部阿齐尔而命名,相对年代约在公元前 8000 至前 6000 年。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的一些遗址中,阿齐尔文化与后期旧石器 时代的马格德林文化有直接的地层叠压关系,石器制作技术也体现了一脉相 承的特点,表明欧洲部分地区的中石器文化是直接诞生在旧石器文化基础上 的。阿齐尔文化的石制品,是以用压剥手法制成的微小型石片器即细石器为 主,并出现一些几何图形或人形图案的彩绘砾石,此外,也流行在岩壁上刻 划或绘制图画。阿齐尔石制品主要在西欧南部和南欧地区流行。
塔德努瓦文化 因发现于法国北部的塔德努瓦而名。其年代约属公元前6000 年至前 5000 年,晚于阿齐尔文化。塔德努瓦的石制品也是以细石器为 主,细石器种类较多,常见者有刮削器、三角形雕刻器、长条形石叶等等, 从整体情况看,塔德努瓦文化的细石器在器体上较阿齐尔文化细石器更为细 小,一般长宽在 2 厘米以下。塔德努瓦的石制品流行的区域也主要是在西欧 南部和南欧。
马格勒莫瑟文化 因最初发现于丹麦西兰岛穆勒鲁普城附近的马格勒莫瑟而命名。年代约从公元前 8000 年至前 4000 年。马格勒莫瑟文化的石制品流 行有大量的细石器,另还有燧石钻、燧石刮削器、刻刀、穿孔燧石斧等,其 中尤以流行用于伐木的石斧为特色。马格勒莫瑟文化的石制品流行范围很广,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德国、瑞典、挪威、前苏联等地区均有分布。
塔德努瓦文化因发现于法国北部的塔德努瓦而名。其年代约属公元前6000 年至前 5000 年,晚于阿齐尔文化。塔德努瓦的石制品也是以细石器为主,细石器种类较多,常见者有刮削器、三角形雕刻器、长条形石叶等等, 从整体情况看,塔德努瓦文化的细石器在器体上较阿齐尔文化细石器更为细小,一般长宽在 2 厘米以下。塔德努瓦的石制品流行的区域也主要是在西欧南部和南欧。
马格勒莫瑟文化因最初发现于丹麦西兰岛穆勒鲁普城附近的马格勒莫瑟而命名。年代约从公元前 8000 年至前4000年。马格勒莫瑟文化的石制品流行有大量的细石器,另还有燧石钻、燧石刮削器、刻刀、穿孔燧石斧等,其中尤以流行用于伐木的石斧为特色。马格勒莫瑟文化的石制品流行范围很广,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德国、瑞典、挪威、前苏联等地区均有分布。
中石器时代的骨制品。除流行一些源自旧石器时代的骨器种类外,还流行有穿孔贝壳项链、鹿角头饰、鹿牙项链、鹿角器柄等等。
新石器时代,从公元前 7000 年前后始至公元前 2000 年中叶止,各区域起止时间不太平衡。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南斯拉夫的斯塔尔切沃前期文化、保加利亚的卡拉诺沃前期文化、巴尔干半岛的印纹陶文化、希腊半岛的前陶新石器文化、有陶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欧的线刻纹陶文化、漏斗颈陶文化、西欧法国的塞努、奥瓦兹文化和阿尔摩利克文化、北、东欧的墓道坟文化和爱莱斯德—库库泰尼—特里波利耶文化以及蓖纹陶文化等等。
欧洲新石器时代穿戴的主要习俗:用亚麻织缝而成的衣服;佩戴石饰、骨饰、红铜珠饰、贝饰等。
希腊半岛的前陶新石器文化,是欧洲地区迄今所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农耕文化。这种文化的发生和发展均受到西亚地区前陶新石器文化的影响,代表性遗址主要有塞斯克罗、苏夫利和阿尔吉萨,此三个遗址均在色萨利地区,年代约在公元前 7000 年。各遗址发现的工具以石、骨制品为主。石制品多是用燧石或黑曜石制成的细小石片,一般长在 2 厘米以下,以作为镰、锥、刮刀等的刃口或箭头,另有石臼等研磨器,并出现少量具进步特色的磨制的鹰嘴锄和凿,此外,又发现少量类似人形,可能用于装饰或巫术的被称 为“耳塞子”的小石器。
继前陶新石器之后的希腊有陶新石器文化,年代跨度较大,从公元前6000 年始至公元前 2800 年止,经历了三千多年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发展。属早期的典型遗址新尼科门迪亚,年代属公元前 6000—前 5000 年,石制品开始流行大量的磨制石器,器类主要是石斧和石钵。在中晚期遗址中,石制品的制作应用也大致与早期相类。
中巴尔干半岛的新石器文化时代也很早,发展水平较高。主要分布地域是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南部、西部和匈牙利南部。南斯拉夫斯塔尔切沃前期文化、保加利亚卡拉诺沃前期文化的年代,都可上溯到公元前6000 年后半叶,是该地迄今所知最早的农耕文化,斯塔尔切沃文化流行的石制品主要有石镰、石斧,卡拉诺沃文化流行的石制品除多见用燧石制作的石镰外,还有石臼、石弹丸等。发源于巴尔干半岛的印纹陶文化,年代大约在 公元前5400—前3700 年,代表性遗址有南斯拉夫的茨尔韦纳—斯蒂耶纳— 斯米尔契奇和西班牙的阿尔科伊、科瓦—德洛拉等。印纹陶文化流行的石制品主要是石镰、石臼、石斧等。巴尔干半岛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遗址是南斯拉夫温查遗址,温查文化年代约在前 4500—前 3000 年,其流行的石制品以舌形和椭圆形手斧最富特色。
中欧地区 新石器时代文化分早中晚三期。早期年代约在前 5000 年中叶——前 4000 年前半叶,主要遗址有捷克的比拉尼、荷兰的埃尔斯洛、波兰的桑博热茨等。因遗址出土陶器常见回旋、曲折、平行等线状刻划纹,故早期文化又称为线刻纹陶文化,该文化中的石制品以流行一种磨光锛形石斧为重要特征。中晚期的年代约在公元前 3600——前 2300 年,代表性文化是从线刻纹陶文化发展起来的漏斗颈陶文化。重要遗址见有德国的瓦伦多夫、雷特 费尔德、波兰的布罗诺齐茨、拉杰尤夫库亚夫斯基等。与早期的线刻纹陶文 化比较,漏斗颈陶文化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便是石制品的种类增多、尺寸加大。其主要器类有用燧石制成的石斧、石锛、石刀等,其中燧石刀片一般长约 2——6 厘米,个别则长达 25 厘米。此外,还有石犁。
北欧、东欧地区 新石器文化主要有墓道坟文化、爱莱斯德—库库泰尼—特里波利耶文化、篦纹陶文化、布格河—德涅斯特河文化、伏尔加河—卡 马河文化、第聂伯河—顿涅茨河文化、克里米亚文化等等。
墓道坟文化。是一种横穴式蒂巨石墓道的墓葬文化,其石制品流行打制器,制作精巧。
爱莱斯德—库库泰尼—特里波利耶文化,年代为前 4000 年初至前 3000 年末,主要分布于罗马尼亚东喀尔巴阡山至前苏联的第聂伯河中游。该文化 的工具制品以石制品最为流行,石制品种类有刀、镰、镞、斧、矛、凿、磨 盘、磨棒等等。
篦纹陶文化。普遍盛行于北方大森林地带,分布范围西起芬兰,东到俄 罗斯北部,南抵沃罗涅日河上游和顿河上游的森林草原地带。年代为前4000年初—前2000年中叶。该文化发现很多石制工具,石制品多为打制、磨制和压制兼施,种类有镞、矛、刮削器、雕刻器、刀、斧、凿等等。
布格河—德涅斯特河文化,主要分布在今乌克兰南布格河中游和摩尔达维亚德涅斯特河中游,年代为前 6000 年中叶至前5000年末。流行的石制品 主要是用燧石制成的石核、刀形细石片、梯形器、镰刀石片、菱形石镞等细 石器,此外还有石磨盘。
伏尔加河—卡马河文化,主要分布在伏尔加河中游及其支流卡马河沿 岸,年代约当公元前 5000 年末至前 3000 年末。流行的石制品均是使用压制 或磨制的方法制成,以燧石镞、刀、矛、斧、锛、凿较多见,并有石穿珠、 垂饰、手镯、网坠等制品出现。
第聂伯河—顿涅茨河文化,又称为篦纹—戳刺纹陶文化,分布于第聂伯 河中游、下游左岸及北顿涅茨河中游、白俄罗斯南部,年代为前5000 年中叶至前3000 年中叶,流行的石制品均是燧石打制或磨制而成的斧、锛、镞、矛、刀等等。
克里米亚半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在前 5000 年——前 3000 年,流 行的石制品主要是用燧石制成的细石器,种类有扁体石核、梯形器、半月形 器、叶形或菱形箭头,其它形状石核、刀形石片、短刮器等等。
新石器时代的骨制品。欧洲新石器时代的骨制品,在应用范围和加工 种类上都较前此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工艺水平也有所提高。骨制品并成为各文化中所见的最主要的遗物之一,具有与石器一样的广泛的,普遍的流 行性。此时期的骨制品器类主要见有骨篦子、骨纺锤、骨鱼钩、鱼叉、骨扣、 骨针、锥、钩、锄、斧、短剑、箭镞、鱼镖等等。
欧洲迄今所知最早的铜制品是红铜器。其发生年代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斯塔尔切沃文化奥布雷遗址,发现了约公元前 5000年初期的红铜制品,这是欧洲迄今所知最早的铜制品记录。年代稍晚的南斯拉夫温查文化遗址,除发现红铜串珠制品外,还发现了已被开发的鲁德纳格 瓦铜矿洞遗址。采铜矿洞的发现,表明了原始的铜器制作业至少在欧洲新石 器时代晚期,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行业,采铜制器已成为一种有意识 的、有目的的、初具规模的经济作业或活动。
东欧的爱莱斯德—库库泰尼—特里波利耶文化,也发现有用红铜锻制的红铜斧制品。 北、东欧大森林盛行的篦纹陶文化,是欧洲地区一种发展缓慢的边疆新
爱琴文明基克拉泽斯文化所见的青铜制品,是欧洲迄今所知年代最古老的青铜制品之一。其青铜制品种类主要有剑、匕首和其它工具,米诺斯文明 的青铜制品已相当发达,考古发现的青铜斧、短剑、长剑等制品均很精美。 青铜制品显然已成为当时一种较为高级和流行的重要生活用品。
迈锡尼文明的青铜制品则出现了制作更为精美的用金银镶嵌的青铜短剑。
金是一种比较稀有的天然金属,具有光泽艳丽和质硬的特点,属于一种天然的贵金属。金几乎全部都是以自然金的形式为古人类所认识和开发利用,天然金块是古人直接利用制作器物的重要对象之一。
银是一种在质感上仅次于金的贵金属之一。地球上存在自然银,但一般 很难被人发现。古人大量使用的银,通常都是通过使用吹灰法在炼铅过程中 获得的副产品。
金银制品天生丽质,故古今中外,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受到荣宠,并成为名贵的象征或标志。 据目前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使用金、银的记录均诞生于西亚地区,其年代上限前者可上溯到公元前 3500 年左右,后者可上溯到公元前 2500 年左右(详参西亚章节),欧洲的金银制品,最早始于公元前 3000 年左右的东欧 新石器时代,第聂伯河一顿涅茨河文化晚期个别墓葬出土的金丝垂饰。是迄 今所知欧洲最早的金制品。故欧洲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流行金银制品习俗的 重要地区之一。
早在公元前 2000 年至前 1700 年的米诺斯(克里特)文明旧王宫时期。 便已出现非常精美的金银器制品。金银器制品种类主要见有金碗、银碗、银 匕首等,品类虽不很多,但制作却十分精美。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新王宫时期。
迈锡尼文明金银制品应用的盛况,在考古发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通常在发掘的王族墓葬中,都可发现丰富的金银工艺品。考古发现证实了“迈锡尼富于黄金”的传说。在迈锡尼文明的早期,流行的金银制品主要有金面具、 金额带、金角杯、金指环、金印章、金杯、银罐和用金银镶嵌的青铜短剑; 这种金银制品的流行趋势基本上持续到迈锡尼文明晚期,其中迈锡尼文明中 期斯巴达附近瓦菲奥一座圆顶墓内发现的两个金杯,通体刻有表现猎获野牛 的浮雕装饰,堪称古代金制工艺品不可多见的杰作,充分体现了迈锡尼文明 金银工艺制品水平精湛和高超的特点。
东欧南部的迈科普文化,金银制品也非常发达和流行。主要器类见有金 锅、勺、银瓶、花瓣纹金冠、狮子和公牛纹金饰牌、金银串珠、项链、耳饰、 弯头的金银别针、长条双圆锥形银穿饰等等。
东欧北部森林地带的法季扬诺沃文化,也流行有银制鬓环和穿饰。
此时期的穿戴习俗,也因金属文化的发展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陶纺轮的使用,表明纺织麻布、制作、穿着布衣的传统仍在保持。在佩戴装 饰上,金银首饰,宝石等珍贵装饰品开始风行。佩饰品类丰富多彩,主要见有骨串珠、针、别针和野猪牙制头盔;红铜鬓环;青铜饰片、饰牌、别针、 鬓环、手镯、小雕像;金面具、额带、指环(戒指);铁别针;以及宝石、 琉璃珠、琥珀首饰等等。此外,还出现了一些美容工具铜镜、剃刀等。此一 阶段发达的首饰习俗与文化,基本奠定了后世首饰文化发展的基础。
--------------------------TO BE CANTINUE--------------------------
文/TOPS JEWELLERY拓斯珠宝
| 你能拥有的奢华精品首饰 |
+v:TOPS拓斯珠宝
References: from 珠光翠影 中国首饰史话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