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背书笔记
今天继续背诵《曾文正公家训·第三篇》之中间段落。
曾公为儿子纪泽讲解“涵泳”二字。因在信首,曾公有言“”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在言及”涵泳“二字,曾公的行文一改昔日严谨而又循循善诱的文风,”小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将“涵”比作”春雨之润花”,比作“清渠之灌稻”,不可过大,不可过小,应”涵濡而滋液”,应“涵养而浡兴";又将"泳”,类比“如鱼游水”、“如人濯足”,“活泼泼地”,欢乐的……
这是多么生机盎然的画面,内心是何等的细腻。此时文中之曾公,一反往日鏖战沙场的"湘军”统帅形象,亦不是胸怀民生国计的政坛要员,妥妥滴文艺青年一枚啊!
今日教师节,正好和群友陆续回忆学生时代。忆起曾经的历史课本上,对曾国藩的最初印象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帅,课本对其的评价颇有微词;亦是洋务运动的主导者,着墨不多。反正书本上整体都是斥责晚清之腐败,连带着对官员的评价亦无太多溢美之词。
多年之后,陆续接触一些史书资料,渐渐改观了对其的认知,“晚清第一名臣”、政治家、军事家等等。
而如今,细读一篇篇《曾文正公家训》,才令曾公的形象渐显丰满而立体。
多有趣的一位夫子,勤政顾家,是良臣亦是慈父,还是一位文采出众的“文青”,查得资料,曾公竟然是晚清古文的”湘乡派“创始人,文学著作不下百卷;在书法上亦是颇有造诣的书法家,啧啧,若在今天,那是有多圈粉啊!
和群友们讨论看书,细细想来,关于历史人物,以往习惯于看传记,即旁人对传记当事人的评价;或看自传,是当事人的自我回顾或总结;再来看当事人自己的著作。实则,是否倒一倒次序更好呢,先看本人的著作,再来看他的自我评述——自传,最后看旁人撰写的传记或回忆性文章,如此是否对此历史人物的认知会更客观呢?欢迎讨论!
365天百字文 #20170910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