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涉及因素非常多,可能出现的情况也非常多。
有的孩子一直成绩很好,也一直很努力,但是突然某个阶段成绩就开始下滑,并且再也提高不上来。
有的孩子一直成绩一般,也没看怎么格外努力,但就突然开窍了似的,变得特别强。
有的孩子非常努力,但无论家长怎么讲、题目怎么刷、课外怎么补,成绩就是上不去。
有的孩子作业不写、上课不听、课外班不报,但数学学得比同学都好。
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都有存在的道理,甚至是必然发生的。下面我们来深度剖析,数学学习是怎么回事。
(一)记忆模仿学数学
常读我们文章的家长朋友们,都知道,学数学有四种模式:记忆学数学、模仿学数学、理解学数学、思考学数学。
记忆模式与模仿模式的情况较为接近,我们合二为一来看一下。
1、图的解析
记忆模仿学数学,一旦上手,前期能力的进步是非常快的。因为记忆与模仿能力,孩子们几乎与生俱来,只要会用到数学学习里,前期问题都不大。
观察蓝线即可知道,记忆模仿能力前期提升的很快,但是最终总会遇到瓶颈,就是人的记忆模仿能力,往往是有上限的。
在数学学习中,随着年级的升高,解题步骤越来越多、模块类型越来越多、题目变化越来越多,所以观察红线即可知道:数学学习对孩子记忆模仿能力的要求,是不断升高的,并不存在上限。
2、转折点
图只能反映整体趋势,同为记忆模仿学数学的孩子,个体差异还是很大的。但是有上限的记忆模仿能力,对于没有上限的数学学习而言,总会有转折点的出现。
有的孩子转折点出现在小学高年级、有的孩子出现在初中、有的孩子出现在高中、有的出现在大学甚至研究生。出现转折点后,为了保证学习成绩,就需要学更长的时间、做更多的题、进行更频繁的复习等。而这些努力,效果都不一定好,更多的努力也保证不了成绩后,数学学习就非常艰难了。
一直很努力,一直很听话,一直知道学,甚至早期还觉得学的不错。但是只要属于记忆模仿学,转折点就会出现,并且没有太好的办法来解决。因为到了一定的程度后,记忆能力、模仿能力的提升是很难的。
3、怎么也记不住
有些家长可能会问,蓝线不是前期增长很快吗?可我们家孩子从小数学就差,什么也记不住。怎么讲都反复错,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不一定是孩子记忆力差,而很可能是他压根没有走进记忆模仿学数学的模式。比如同一道题总是同一种方法错,那就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没有放弃,只是他自己的想法无法正确的解决出题目而已。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孩子很可能更适合高级的学习模式。
(二)理解学数学
1、怎么叫理解
很多家长认为,凡是孩子能做对的题,就都是理解了的。其实数学的理解没那么容易,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看怎么样才算是理解。
我们问孩子:“12÷3”表达什么含义,大多数孩子都会说:“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其实还有一种理解,这里不提)
既然孩子能答出来,我们就问孩子这样一道题:(4+4+4)÷3,孩子们基本都会先算括号里的4+4+4=12,然后再12÷3。
至此,我们能够知道,孩子对于“12÷3”,远没有理解的很好。因为把12平均分成3份,明明已经分完,分成了4+4+4,所以(4+4+4)÷3直接就等于4,完全不用管先算括号里面的加法。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就能知道,大多数孩子,题目会做、道理会说,但是并不理解。题目会做是因为记忆与模仿,道理会说,也是因为老师是这样教的,而并非自己真正理解。
2、理解之后
前面的案例,我们知道真正的理解没那么容易,而真正的理解之后,学数学就越来越轻松。
理解之后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我们再看个例子。
“鸡兔同笼,共有12个头、30只脚,问鸡兔各多少只”,第一次见这道题,孩子不会的话,是很正常的。
但是一旦理解了这道题,那么下面一道题,也并不难:
“鸡兔同笼,共有12个头,兔的总脚数比鸡的多24只,问鸡兔各多少只”。
而据我所知,大多数孩子学完上一道题,即使觉得懂了,也不会下一道,因为他并没有真正的理解。
大多数孩子用的还是记忆模仿,他们甚至没有体会过理解数学的感觉。一旦真正理解后,数学会越学越简单,越学越通透。
3、理解的难处
让孩子理解数学、走上理解学数学的路,有3个难点。
(1)环境问题
没人教过孩子数学要怎么理解,甚至教孩子的人也不怎么理解。
或者真的教了怎么正确理解,但是却从来没有应用过,那么也算白教了。
再就是,孩子数学学不好的时候,周围人不一定去理解、不一定肯等待、不一定愿意信任。
(2)分析能力缺失
很多孩子理解不了数学,很正常,因为分析能力不足,是很难真正理解的。
分析能力,不是孩子通过记忆、通过模仿、通过学习,就能掌握的;而是需要思考、需要应用、需要表达、需要判断,才不断成长。
也就是说,分析能力不是靠老师、家长教出来的,而是靠老师、家长等出来、问出来、听出来的。
(3)自信问题
如果选择了理解学数学,一开始考试成绩不如别的孩子是很正常的。
而周围越来越多的人,甚至老师、家长,都觉得孩子数学上不行、都觉得孩子没数学天赋的时候,孩子是否还相信自己?是否还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是否还相信自己能深刻理解数学?是否还相信自己能分析出越来越多的题目?
4、学数学有用
如果能通过对数学的理解,而学好数学,我们相信孩子一定觉得数学很有用。
对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其它相关的各种能力的提升,在未来无论什么领域,都会用到。
但要注意的是,就算通过理解,而学好了数学,也不一定真锻炼了什么思维。想象力、创造力、探索能力、推理能力、可能都没得到充分的培养与锻炼。因为那需要走思考学数学的路。
(三)思考学数学
1、红线解读
我们能明显发现,图中的红线,特点就是:起点高、增速低。
在小学的低年级,无论是计算题、还是应用题,如果孩子不依赖老师的讲解,想通过自己的探索或推理就解决数学问题,这是非常难的。因此起点很高。
国内的数学体系下,如果不借助公式方法、不借助老师讲解,在小学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小学数学问题,那么未来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初中问题、高中问题、大学问题等,差别不大。因此增速很低。
2、数学中的学神
数学学习中的学霸,不一定用的是思考学数学,也可能是记忆模仿,可能是分析理解。但是数学学习中的学神,就是那些“上课不听讲、课下不做题、老师开绿灯、考试没问题”的那种孩子,都属于思考学数学的。
虽然孩子做题非常少、听课非常少,但是一直能保有优势,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红线增长慢,而他早已具备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所以有人说,学数学可以做到一劳永逸,没错,说的就是思考学数学。
也许我们想象不到,很多孩子在没接触过鸡兔同笼、没接触过盈亏问题、没接触过和差倍问题的时候,便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即使他不知道题目什么样、不知道公式什么样。
这一点很多人难以想象,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做到这样。而在我们的《探索思考课》中,很多孩子都可以做到了。并非因为他们天赋秉异,而是因为他们的思考能力,达到了能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高度。
3、转折点的解析
我们能够观察到,孩子的思考能力是个加速度。与记忆模仿学数学,困难出现在后期不同;思考学数学,困难出现在前期。
在自己的思考,能够独立解决众多数学问题之前,都是困难期。一旦度过困难期,国内的数学学习就是一片坦途;而众多孩子,困难期还没有度过,就早已放弃了思考学数学的模式。
4、度过困难期
思考学数学,要想度过困难期,有四个关键点:思考意愿、思考能力、思考经验、自信心。
(1) 思考意愿的保护与激发
思考意愿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很少孩子能长久保持,一方面没有被保护、一方面没有被激发。
保护:孩子在思考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思考内容、思考方向、思考过程、思考结果,不进行干扰与破坏。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思考。
激发:给孩子提供合适的思考环境与思考内容,让孩子更舒适的思考、更喜欢去思考。
(2)思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思考能力,主要有两个层面:探索能力、推理能力。
无论是探索能力、还是推理能力,提升的难度都在于,无法直接从老师讲授中获得。
所以提升思考能力最佳的途径,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个、越来越难的、完全不用教的思考问题,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思考依次解决,思考能力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与提升了。
(3)思考经验的获取与积累
思考能力决定了思考的深度,决定了能解决问题的难度与数量;而思考经验决定了思考的速度,决定了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
思考经验主要有两方面:
一个是孩子要能接触到非常多的,自己能够思考解决的问题,以便获取到大量成功的经验;一个是孩子解决的问题,要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对错上的判断,思考的对错能够直接知道,以便思考经验的即时吸收。
(4)自信心的建立
许多孩子遇到困难就直接询问他人、或者放弃,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大的根源就在于,孩子对于自己的思考没有信心。
自信,也源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周围的人从内心里都相信孩子,孩子的信心就充足些;更重要的是自己有过很多独立思考成功的经验,逐步建立的思考上的自信。
了解我们的家长们能够知道,我们的“数学游戏课”,就是在帮助孩子们完成这四个关键点、成功度过这个困难期。
一旦渡过了困难期,孩子就已经完成了“喜欢思考——能够思考解决问题——获取思考成就感——更喜欢思考——能解决更多问题”的良性循环。自此,数学学习的进步,就是水到渠成的了。并且思考能力,不仅仅能用在数学学习中,还能用在人生中的各个阶段、方方面面。
(四) 总结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对于孩子学数学的情况有更多的认知与了解。
孩子的差异非常大,希望家长们多去了解孩子、多相信孩子,帮助孩子走上适合自己的学数学之路。